第361节
书迷正在阅读:绿仙、娇软老婆,在线饲蛇、霓裳铁衣曲、硬核系统让我当大佬[七零]、娇软老婆,在线饲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我真的只想搞事业[快穿]、魔君听见我要攻略他[穿书]、我,萨摩耶,可爱崽崽、当炮灰美貌值爆表[快穿]
都是他的成绩。 再说了,就算他考上三甲,未必不能做出一番成就出来。 纪元心里豁然开朗,不再思考后面的事。 再者退一万步说。 今年会试人才济济,说不定他认真考了,也还是落榜。 到时候老老实实去国子监读书,也不枉费这次认真努力。 “我们吃饭吧,吃过饭就回去读书,距离会试,也就剩四十五天了。” 四十五天,一个半月。 谁听了不觉得心慌。 考上了,就是进士,就能做官。 考不上,甚至还要“发配”到副榜,送到县学当夫子。 一天一地,云泥之别。 做了举人之后,就有车马仆从环绕。 要是做了进士,其荣耀不必多言。 他们吃饭速度快了些,旁边饭馆的学生们也一样。 就剩一个月半月。 这一个半月里,其他事情跟他们都没有关系。 除了读书就是读书。 早上寅时起床,先读文章,再看近几年的时文,多的上千篇,少的上百篇。 分析其他考生怎么写的,再看名家如何说的。 武营他们甚至弄来一份今年科举主考官的名单。 因是在京城考,所以没有监临官,直接从主考官开始算。 这并非作弊,而是备考学子们都会准备的。 今年的主考官人选,大概有两人。 一个是文渊阁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如今正三品的大员楚大学士。 另一个是文渊阁首辅,兼太子太傅,并兼吏部尚书,从二品的李首辅。 这两位都是翰林官,单看品级,就知道其位高权重。 他们之间也有些区别,楚大学士平日交际广泛,与江南一带的官员私交甚好。 今年五十六的他,能坐到这个位置,已经可以说是下任首辅的人选了。 李首辅出身名门,虽也是科举上来,但家学渊源,前朝起便是本地名门望族之一。 六十三的他,也快致仕了。 不过皇上的意思,让他干到七十五再走。 一般来说,到六十五差不多就该走,但李首辅身体还算能硬朗,估计撑到七十没问题。 可皇上却道,等他七十五才放他回乡。 别人怎么想不知道,但楚大学士估计想哭出声。 武营介绍这两位考官的时候,也顺便说了这些八卦。 两位主考官性格不同,出的题目自然也不同。 楚大学士注重人治,强调有才者方能治国。 李首辅看重民生,认为有才者也要有德。 这都是大家私下总结的,具体如何,谁也不知道。 便是武营他们也只见过几次这两位重臣。 还是在去年秋狩上。 当时皇上也在,他们作为武举选出来的举子,自然要前去拜见。 邬人豪倒是讲了些:“他们看起来脾气都很好。” 纪元挑眉。 一个三品大员,一个从二品的大员。 脾气都很好? 这都是人老成精的老狐狸,用脾气很好形容,是有些割裂的。 说起来,武营他们只在前几日去了一次五王爷家里的蹴鞠场,最近怎么不去了? “球场的人说,让我们最近低调一些,五王爷心情不好。” “总之不用去踢球了!” 如果说在建孟府,他们踢球是因为真的喜欢。 而现在,那就有些讨厌。 不用踢球是好事! 他们宁愿用这个时间多多练习射箭! 球混混王力他们肯定不高兴,但跟他们没关系啊,他们是真的想凭本事混出功名,并不想踢球给别人娱乐。 若是正规比赛就罢了。 可没事陪着王公贵族们踢球,他们觉得自己根本不是什么官员,就是陪着贵人们耍乐的工具。 武营等人自然有意见。 现在不用去了,基本都在偷着乐。 纪元也为他们高兴,高兴之余,闲暇时间还是在看他花十五两银子买的《科举汇集》。 跟白和尚说得差不多,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国子监的学生,从第一到第八,无一例外。 到第九第十的时候,则是江浙的两人。 后面的顺序,则是按照各地考试人数多少来排。 算算时间,这家书店确实没时间认真排序,更不会按照文章优劣来排。 纪元看着看着,又瞧出端倪。 或许对方,不是随便排的? 文无第一,若是正儿八经排序,肯定有人不服。 既然对方会不服,那干脆就随便排序,任谁一看,就知道是胡乱按的排名,就不会计较了。 纪元有些想笑,这些书店可真有意思。 从第一篇文章开始看,是今年国子监第一的学生,这位出身名门,今年二十岁,不少人都说他二甲绝对稳妥。 他这篇文章,讲的是“顺天者存”,颇有孔子“尊尊”的想法。 尊尊便是把人区分成许多等级,低贱者要顺从尊贵者的意思,认为贵族的特权的应当的。 从尊尊再引申到“事君尽礼”,就是要效忠君王,不惜生命的那种。 可以说是很标准的忠君文。 看到这一篇为第一,书店的人确实厉害啊。 看着是随便排序,实际大有文章。 不就是十五两吗! 他可以装作不心疼了! 前三的文章大差不差,是很典型的科举文章,不求华丽,但求无错。 其忠君的想法跃然纸上。 纪元重点分析了国子监学生的文章。 还是那句话,他们就在京城,很多夫子甚至是这次的考官之一。 想要摸清考题的大致走向,看国子监学生重点复习什么,肯定没错。 纪元还把这个事情分享给白和尚跟高老四。 他俩震惊,纪元从这一本汇集里,竟然分析出这么多东西? 他们还以为这东西没用呢。 怎么会没用,纪元这才道:“看每个地方的题目,大致能猜出考官们的喜爱。” “咱们建孟府的考题,有些怀才不遇的感觉。” “两广的题目,则在往海外看。” “边卫的题目,多为戍边献策。” 京城的题目? 两人一看,都看出其中关键。 要忠君。 这点确实没错,这是皇城根,天子脚下。 不写忠君,还能写什么。 看来围绕这方面写,肯定是没问题的。 纪元又说出自己的分析:“如今的政策还算宽松,想来皇上也愿意大家夸赞这方面,若有题目相对,可以试试。” 纪元接着分析策论,又指了白和尚学的《尚书 》,划了几个范围:“也许这点,最合适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