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书迷正在阅读:娇软老婆,在线饲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我真的只想搞事业[快穿]、魔君听见我要攻略他[穿书]、我,萨摩耶,可爱崽崽、当炮灰美貌值爆表[快穿]、沙雕攻今天知道他掉马了吗、苦木长青(女B男A)、无条件信任gl、标记女主后炮灰成了豪门赘A
孟秋犹豫了一下,没忍住:“……想。” 她的一大缺点——好奇心太重。 朱教授挺起胸膛:“不才,这些我都略知。” 孟秋眼睛亮了。 何教授看不下去他逗孩子,说:“差不多行了。” 朱教授哈哈笑,让孟秋把上次关于涡轮发动机的报告再整理整理。 孟秋挠头:“还要再整理吗?” 朱教授没说要干什么,只说:“这次实验中你提到的那些想法,也可以加进去嘛。” 一段时间后,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涡轮增压技术在柴油发动机上的应用。作者隐去了一些技术上的关键信息,但只提到的部分,就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而作者栏正是“孟秋”两个字。 有人想起来这个名字似乎似曾相识,翻出以前的某份报纸,果然在某个版面找到了同样的名字,只不过那篇写的是数控机床,而现在的这篇却是关于发动机。 从数控机床到发动机,这个跨度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这两个是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证据就是所属单位不一样,一个是901所,另一个是101研究中心,可能就是恰好同名同姓。 也有人说是,从这两篇文章的行文风格就能看出来,这明显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两种意见,各有支持者,少数知道真相的大概就是计算机所的同志了,他们可是知道孟秋同志被借调到了101研究中心参与项目! 计算机所的大佬们拿着报纸教育学生:“看看人家,微处理器、数控机床、发动机,小小年纪就频频出成果!” 被拿来与别人家“孩子”对比的学生们:远在天边的孟秋同志,你也太全面了吧?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吗?? “阿嚏——” 孟秋揉了揉鼻子,旁边的白教授关心道:“降温了,还是要多穿几件衣服。” 孟秋拉开衣角给她看,棉衣、马甲、毛衣、毛衣、衬衣……她都快裹成球了。北方和南方的冬天真是相差太多了。 “还好我们的实验完成得早,要不然我都cao作不了了。”孟秋伸出手,白教授惊了一下:“你手怎么冻成这样?” 原本纤细的手指头都成萝卜头了,看着就让人心疼。 孟秋挠了挠手上红肿的部分:“太冷了……” 温度太低,在屋里忍不住抱着盐水瓶,工作的时候不好戴手套,冷热交替,就长冻疮了。 白教授道:“买药搽了吗?” “搽了。” “别不当回事,不治好,以后每年冬天都会长冻疮。” 孟秋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等她回了南方应该就不会了吧?红肿都没什么,就是痒,真让人受不了。 一行人陆陆续续到齐,何教授和朱教授从里面出来,何教授扫视了一圈,看人都在,道:“走吧。” 车子已经等在外面了,他们今天是去进行实地试验的。 京城军区,郊外的某个大型训练场今天戒严了。 人民日报的老记者翟娅带着摄像申文博跟随着部队的人,一步一步走进来。 跟着翟娅的老搭档受伤了,这才调了申文博,他专业水平高,但在日报还算是新人,第一次来这样的场合。 申文博忍不住偷偷用眼角余光左瞄右瞄,心里暗暗吃惊,今天要采访的究竟是什么?这么大阵仗?这起码一个营都出来了吧? 实际上,明里暗里的人加起来还不止,今天这一片,没有得到允许,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申文博偷看得太过专注,不知不觉到了一处场地,领路的战士道:“到了。” 他一抬头,叫出了声。 翟娅瞪了他一眼,申文博把后半句惊呼声吞了回去,但实在太过激动,脸色憋得通红。 翟娅问:“今天的主人公就是它吗?” “是的。” “它叫什么名字?” “按照咱们一直以来的命名习惯,你们可以称呼它‘073-自行火炮’,我们的研究人员也给它起了个小名,叫‘新生’。” “新生?”申文博不解,为什么叫新生? 战士笑了笑,申文博突然福至心灵,新生,让敌人重获新生? 真是……好霸气的名字啊! 申文博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难以想象它在战场上会是怎样的风采。 翟娅让申文博先去做好准备,他们最好能拍到射击时的照片,这个只能他们在试验时抓拍,不可能让部队为了他们拍照,再试验一次。 没一会儿,翟娅就看见穿着军装的几个人陪同一行人走过来,穿着军装的人里,领头的几位正是部队的首长。 看来部队很重视这款自行火炮。 “何教授,请。” “季首长,请。” 一行人到了试验场,不由自主地,目光便被停在场地上的巨物吸引。 高达三米的庞然大物,粗大的炮管,黑洞般的炮口,坚不可摧的装甲,人站在它面前,显得尤其渺小。 这是人类□□难以抵挡的战争机器。 几位首长仰头看着装甲车,眼中流露出惊叹。 “这比之前的可好多了!” “是啊,那是f-2高射机枪吧,炮塔旁边那是什么?” “看起来是不错,就不知道性能如何……” lt;a href= title=醉鱼仔 target=_blankgt;醉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