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节
书迷正在阅读:绿仙、娇软老婆,在线饲蛇、霓裳铁衣曲、硬核系统让我当大佬[七零]、娇软老婆,在线饲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我真的只想搞事业[快穿]、魔君听见我要攻略他[穿书]、我,萨摩耶,可爱崽崽、当炮灰美貌值爆表[快穿]
只是在信件后面,会多问几句,最近过得如何,或者分享自己这边的事。 虽然寥寥几笔,程亦珊那边倒也每次都回复。 两人有来有回,镇南关这边,也真的要春耕了。 镇南关最近的气氛是有些古怪的。 为什么? 因为情况真的很怪啊。 当地甚至有了个歌谣。 大概是什么。 地主在锄地,农奴在休息。 豪绅汗水滴,百姓拿脚踢。 听着有些像颠倒歌,原本应该是底层百姓干活锄地,现在变成地主豪绅们了。 三月四月,甚至接下来很多日子。 都是这些戴着脚铐的地主豪绅们挖水渠。 刚开始他们还不适应,如今都成熟练工了,因为成了熟练工,才能好好喝口水。 在这之前,他们才是高高在上看着的那个。 现在完全颠倒过来。 所以说这气氛怪异啊。 对当地百姓来说,赶在春耕之前,总算有大几千人帮忙修水渠。 对当地牢房来说,大大缓解了压力。 对当地官员来讲,挺好的,水渠早点修好,他们总算完成一件事。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是谁受苦了? 除了田间地头的情况之外。 之前被买卖的娼妓家奴们,占了镇南城一处院子,在官府带领下学习制作橡胶。 出乎所有人意料。 绝大多数被拐卖的女子们,都展现出不同旁人的勇气,也更愿意去做工。 以前当家奴的日子,那都不是人做的。 也有些年轻貌美的,觉得不如以前清闲自在,但大家都做,她们也只能跟着做。 时间一长,也察觉出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里面还有不少年迈的兵士,以及兵士后人。 他们这样原本算镇南关的边缘人,成了供应镇南关橡胶的一个重要地方。 原本镇南关的官员担心,本地也开始产橡胶,会不会让宁安州那边不好过。 倒不是担心他们抢买卖。 而是抢了之后,他们知州,肯定更向着宁安州啊。 但络绎不绝的橡胶订单,如潮水般涌来。 纪元直言:“去年橡胶就已经产出,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肯定传到天齐国各地。” “接下来的订单,只会更多。” 说实话,如今他们产的橡胶质量不算最好。 但也是如今不好替代的东西。 特别是用来染布,简直是神器一般的存在。 加之天齐国那么多车马,那么多需要橡胶的零部件,这东西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有朝一日,只怕他们两个地方的产量,都供应不上。 所以完全不担心两个地方互抢生意。 甚至再加大产量也是可行的。 可惜现在不能加大产量。 因为陆陆续续的,两地就要开始播种了。 前期准备工作做了那样久。 为的不就是这一刻。 宁安州不少人家都用上自家的耕牛。 镇南关的百姓们则用着自家的土地,用着新修的水渠。 陆陆续续地,两地春耕开始。 衙门此刻也是不能闲着的。 两地衙门众人,接连去下面村寨县里视察。 春耕也是要督促的,若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 两地百姓是抓紧种地了。 从全国各地来买橡胶的货商们直接傻眼。 为什么要减产! 怎么可以减产啊! 但说再多也没用。 万事都要给春耕让步,无论什么事,都等着吧! 天齐国各地的货商们,只好在本地住下来。 哎,没办法,谁让你们宁安州跟镇南关与众不同呢! 谁让你们有个厉害的知州呢! 第132章 第132章 纪元对种地的热情, 远超于其他。 无论橡胶的利润到底有多少,他也要抓紧生产,问就是粮食更为重要。 也有人说纪元太过“老实”, 不趁着橡胶生产方法还在手中多挣钱, 以后其他人也参透出橡胶的秘密, 你们这里的订单肯定会减少。 纪元只道:“当年齐国国相高价买鲁国的鲁缟, 结果呢?” 这是春秋战国时的故事。 也是最早的粮食贸易战,齐国的管仲故意抬高隔壁鲁国一种布料的价格,让鲁国商人看到高额的利益,便把鲁国的农田改为桑田。 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随便一个现代人都能看到后患无穷。 等鲁国大面积种桑田时,粮食自然大大减少, 这个时候就要去买粮食。 说句不好听的,人的衣服可以凑合,但吃食却不能。 加上齐国突然不再买鲁缟,让鲁国的库房里只有衣料, 没有粮食, 乃至没有天灾, 却出现了粮荒。 纪元提了鲁缟,镇南关但凡科举过的官员们,都瞬间闭嘴。 纪元见这也还不够,专门找了民间艺人。 专门把这个典故改为当地的山歌,一定要通俗易懂,还要滑稽可笑。 不仅如此, 说书的, 唱戏的,都要跟着改进。 纪元甚至亲自指导, 一定要突出粮食不够,买粮的凄惨,还要表现最后闹粮荒的危机。 甚至直接把鲁国的灭亡也提前了,改为此事后不久。 总之,越发人深省,越印象深刻。 不仅要在镇南关演,还要在宁安州演。 百姓们耕田,这些表演就趁着大家休息的时候,在田间地头演。 因为故事改得通俗易懂,百姓们又不是傻子,这番道理也印刻在大家心里。 镇南关,宁安州。 太稳了。 稳得不像一个十七八少年知州执掌的地方。 可越是稳,往来的商贾们越信任。 谁愿意自己的合作方是个真正的傻蛋? 还是这种官员好,稳妥,聪明,还不贪利。 这种稳定的政策,才会让大家更愿意合作。 镇南关原本觉得纪元太过保守的官员们,瞬间接到更多订单。 啊? 这也行? 怎么订单突然又多了?! 在这种氛围里,春日的播种终于结束。 两地的官田里,还栽种了不少稻种,绝大多数都存活下来,但情况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