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节
书迷正在阅读:绿仙、娇软老婆,在线饲蛇、霓裳铁衣曲、硬核系统让我当大佬[七零]、娇软老婆,在线饲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我真的只想搞事业[快穿]、魔君听见我要攻略他[穿书]、我,萨摩耶,可爱崽崽、当炮灰美貌值爆表[快穿]
不过刘大人又正色道:“现在,先去休息,这几日本就辛苦,不能再累着了。” 刘大人看纪元的眼神,跟看宝贝没区别。 这种情况下,就怕把他给累着了! 纪元虽然脑子还算精神,却也知道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赶紧去睡吧! 话是这么说,纪元的几封信件,还是跟着刘大人请求武新府拨来工部官员的文书一起寄出去。 听说本地的熟悉路况,并且轻装简行去送信的信使,来回只需要十五天。 他们等着回信即可。 这些事忙完,纪元强迫症似的,把要做的事过了一遍,确定没问题,这才倒头就睡。 最近也确实是太忙了,这一觉直接睡到第二天清晨。 其间邬人豪跟安大海还过来看了几趟,确定纪元只是在睡觉,这才放心。 七月十七,纪元再次来衙门的时候,所有人对他的表情都不一样。 要说之前对纪元好,那是因为他的状元身份。 现在对纪元示好,甚至带了些感激。 宁安州的衙门,基本上都是本地人。 因为没有税收,平日只有靠朝廷的俸禄度日,故而能留下来的,绝对都是真心对本地好的。 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肯定会对纪元十分感激。 要知道,纪元来这里还不到二十天,竟然真的给出确切的方案。 纪元这次过来,还把之前关于水田的书都给带过来。 本地的梯田发展已经很好了,但是其他地方也有可取之处,互相学习才能取长补短。 他们这边群策群力,根据纪元的方案,把任务分下去。 就算是沟渠的建设,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村寨里对水渠水塘有研究的农人都被喊过来。 其他事就罢了。 一听说是防山洪,大家比谁都积极。 他们这里差事做得热闹。 甚至把三四十个村寨的主要支流都给记下来。 这是纪元在各地文书里面学的,主要支流是什么,哪里的水流急,哪里的水流缓,哪里的土壤是什么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了这一手资料,工部的人过来,肯定能给出合理的方案。 这个时间,村寨们也是忙得厉害,一个是要打谷子,另外还要跟着去记住自家田地的支流,全都盼着有条规整的水渠。 挖水渠也好,挖水塘也行。 他们不怕卖力气,就想避开灾祸。 加之新来的小纪大人吩咐的,要找那种根部极深的树木,到时候栽种到田地附近,可以让土地肥力更足。 本地人淳朴,加上小纪大人又是天齐国的状元,那可是全国第一,聪明人说话,肯定没错吧? 不少人还说,是不是因为他们去年遭了水灾,所以朝廷派厉害的人过来帮忙? 这种猜测距离真相十万八千里。 纪元却并不打算解释。 也有人防备纪元,说朝廷派他过来,或者因为明年要开始交税了? 这点纪元更不能解释,本地五十年不交税的期间确实接近,明年是什么情况,还要再说。 反正今年? 暂时不提。 刘大人问他为什么的时候。 纪元笑,要说楚大学士给他设了三个难关。 刺杀,赈灾,收税。 第一个不说了,赈灾这事,却是偏远之地的百姓不会主动争取的。 至少现在不会提,收割稻子,加上马上修水渠。 当地百姓只想着努力种田,不会追着要赈灾款。 现在要紧的,就是最后一个。 至于为什么不提? 纪元干脆提前同刘大人道:“等到年底的时候,您写一封文书,向皇上禀告本地的情况,提醒皇上五十年免税期已经到了,接下来要怎么办。” 啊? 为什么要写? 难道不是明年自动收? “何必呢,宁安州与其他地方不同,肯定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信我的,年底送信过去,就算信使加快脚程,赶上个冬天,也要等到年后三四月份才能送到。” 文书送到京城,经过朝中各部分审批,一层层终于到了户部,户部的事情又多。 最快,也要等到五六月份才能看到宁安州的奏章。 户部先讨论,翰林院再讨论。 终于到皇上手中。 朝臣们再争论宁安州的处理方法。 “这一趟流程下来,真正作出决定都要九月十月了。” “再把朝廷的决议发过来,您猜要到什么时候。” 考上进士之后,一直在本地做事的刘大人默默看向纪元,幽幽道:“原来你们翰林院的庶吉士们,平时都是这么做事的啊。” “怪不得宁安州送个奏章过去,多半杳无音讯。” 等会。 杳无音讯? 啊? 纪元年纪轻轻,怎么做事这样老油条! 他们平时抱怨朝廷办事效率太慢。 申请个东西久久不回复。 那也没关系啊。 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这一点。 反正申请期间不收税也很正常。 等通知消息,再慢慢来呗。 上面可以磨时间,他们也可以啊。 也不对。 刘大人“虚心”请教:“宁安州到底是属于滇州府,我们直接送奏章到京城,这样好吗?” 纪元道:“放心,文书先过滇州府,但滇州府知府通判他们也不会轻易决定。” 这是税收。 还事关刚并入版图的宁安州。 估计当地百姓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在天齐国的重要性。 纪元心里估计,只要朝廷不是特别缺钱,大概会继续减免税收,比如头一年,或者头三年只收正常税款的一半,让本地百姓慢慢适应。 别问他为什么那么熟悉。 他在翰林院半年多的实习不是白做的。 当时在吏部,翰林院各处跑,上下内情了解得很详细。 刘大人越琢磨越感觉不错。 今年是化远三十九年,磨磨唧唧来回写奏章,至少要等到明年年底才会有个结果。 这还是速度较快的那种。 山高皇帝远的。 真的没必要那么苛刻。 要说楚大学士给他布的网确实天衣无缝。 可他还是忽略了。 此地真的太远了,远到没人愿意过来。 这种情况下,上传下达绝对不通畅。 不通畅的情况下,着急的可不是地方,该是朝廷。 加上,朝中还有人帮他周旋。 纪元感觉,自己完全不用担心。 谁说对方出招,他就一定要接招。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咱们走着瞧。 与其跟着对方的节奏走,不如自己杀出另一条路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