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节
书迷正在阅读:绿仙、娇软老婆,在线饲蛇、霓裳铁衣曲、硬核系统让我当大佬[七零]、娇软老婆,在线饲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我真的只想搞事业[快穿]、魔君听见我要攻略他[穿书]、我,萨摩耶,可爱崽崽、当炮灰美貌值爆表[快穿]
虽然舞弊的现象屡禁不止, 但总体来说, 还是要更公平一些,否则根本达不到科举选拔人才的要求。 从科举诞生的本身,就是为了给朝廷选拔贤能,不管后面发展得是否僵硬。 但在现在,在天齐国,还是一个较为先进的方法。 甚至在千年后, 整个地球的大部分政府部门, 也还是以此为雏形。 确认过考生信息无误后,考场上再次安静下来。 纪元心道, 怪不得李锦蔡丰岚他们说,上次乡试紧张得要命。 毕竟六天的时间,你身边永远站着一个士兵 。 甚至还有来回巡逻的侍卫,再加上固定的两位考官。 胆子稍微小点的,估计都能哭出声。 可此时也是不能哭的,哭的话,会被视作扰乱考场纪律。 稍微严格些的考官就会把人清出去,再严重的,下一年科举也不许再考。 这几乎就是断送前途了。 巡逻的侍卫跟两位监视官都是朝廷派下来的,面容严肃,目光如炬。 在这种眼神下,纪元深吸口气,开始答题。 之前乡试是三天,一天一场, 第一场考《四书》三篇,一篇五百字以上。 《五经》四篇,每篇八百字以上。 五经的题目为五选二,或者五选一。 比如只选春秋,那就写四篇春秋文章即可,题目都已经印在试卷上了。 算下来,从早上辰时开始,早上八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六点。 一共要写近五千字。 怪不得说工程量大,也就纪元这种习惯快写的人并不觉得辛苦。 今年改为两天一场,时间确实宽松很多。 仔细想来,除了对考生心态折磨之外,倒真的能好好作答了。 纪元磨墨的时候,已经在思考第一题。 考场上,四书的题目大家都一样。 第一题为,后生可畏。 此话出自《论语》第九章。 单看这四个字,自然会想到如今的用法,夸赞年轻人有勇气,值得尊敬。 但此章原文却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以前,四五十了还没有好的道德名声,也就不足以畏惧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对学问的态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用今日的话,就是有些厚古薄今。 用现代人眼光来看,便是对孔夫子,也会说一句,要懂得取之精粹,去之糟粕。 但如今是不能讲的,至少不能公开讲。 要纪元讲,他才不信什么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今天的人怎么就比不上以前的了? 他更信那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但这是科举,真写下来,他可以直接被拉出去砍头了。 如此气势恢宏的诗句,也不是他这个小学生能写出来的。 之前学究讲,要揣摩考官的心思,自然也要揣摩朝廷以及执政者的心意。 纪元写下,他有生之来头一次的“断章取义”。 “圣人于年之少者,以有成期之,以无成警之也!”1 孔夫子这么说青年人,是因为对他们有期望!说这种话,也是为了警告他们!不要一事无成! 纪元半点也没有心虚。 不过也理解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版本的经典解读。 实在是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啊。 比如这句后生可畏,一般人都会拿来夸人,谁还管后面写的是什么。 反正好用就行! 能解释的通就行! 他的理解就是,孔夫子为了鞭策大家,这才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以前的人! 第一句话定下基调之后,接着往下写。 “夫学时而已矣,时之所在而所以畏不畏者,因之学者宁无惧矣乎?夫子所以深致意于后生者如此。”2 学习就是好好温习并付出行动,能不能认真学习,也看学生们自己。 所以也没有什么敬不敬畏的,全看学不学习。 夫子说这句话,就是为了劝说啊。 后面的内容,就是将青年人要如何学习,如何做到真正的后生可畏,分析其中道理,剖析里面的观念。 最后结尾讲,同一个人,讲他年少的时候被人敬畏,跟说他年老的时候默默无闻是不冲突的。 这是学习跟不学习之间的区别。 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敬畏,保持自己的学习态度,这才是对的。 纪元的文章带了些浩然之气,一口气写完,纪元反而越发精神。 他这个特点,在童试的三场开始里,已经显现出来。 越到遇到考试,特别是大考,竟然越写越精神,有种下笔如神助的感觉。 如今多读了几年书,年岁也到十四,这个特点不仅没有丢掉,反而越来越明显。 纪元吃了口梨,准备下一个题目。 按照学究所说,既然出了一篇《论语》。 第二篇就该从《中庸》选。 第三篇则是《孟子》。 一般的出题顺序都是这样。 纪元擦干净手,往后翻了一页。 还真是。 第二篇出自《中庸》,甚至是中庸的开篇。 题目为“莫见隐乎”。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此开篇讲述了天地的关系。 中庸说,天赋赐予的是性情,率性的便是道,坚持自己的道,那就成了教。 依次递进其中的关系。 作为君子,不能离开自己的道,如果抛弃自己的本性,那就不能再成为道。 不管是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听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这一篇当中,也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是君子慎独。 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中庸的哲学意义跟佛学许多地方,还有共通之处。 比如研究并学习过佛学的苏轼,他写过一篇《中庸论》,其中还用佛学,等来支撑他的文章。 其中也详细讲了“道”,还讲“道之难明也”。 可见“道”之艰难,道之渺小,道之重要。 所以此题的解法,已经在明面上。 纪元提笔。 “《中庸》即心之所发,而其几为至著焉!”3 中庸,就是按照自己的内心做事,所以细微之处就会很明显! 毕竟只有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欺骗。 认清自己,是件多么重要的事。 天下之道不可能离开这件事。 人的想法看似很小,但影响的就是自己本身。 这个人是好是坏,全在一念之间,只有独处的时候也保持本心,保持自己的中和,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中和的人。 这样的人多了,国家跟社会才会安定云云。 所以,君子可不慎乎? 所以君子能不慎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