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节
书迷正在阅读:绿仙、娇软老婆,在线饲蛇、霓裳铁衣曲、硬核系统让我当大佬[七零]、娇软老婆,在线饲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我真的只想搞事业[快穿]、魔君听见我要攻略他[穿书]、我,萨摩耶,可爱崽崽、当炮灰美貌值爆表[快穿]
如果说童试是大考。 那乡试便要超级加倍,而且三年一考,一次不中再等三年。 压力可想而知。 但如今还是二月,大部分的重点,还是在乙等堂备考学生身上。 令学生们意外的是,今日聂县令也来了,他还穿着正式的官服,扫视他们的时候,眼里竟然带着一种欣慰感。 聂县令看着下面的学生,心里涌上莫名的熟悉。 前几年他还是这样的学生,同样在族学等着祭祀,所以看着下面学生,特别是即将考试的学生们,忍不住有些亲切。 他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啊! 县令早早准备好了发言,教谕有眼力地让出位置,今年的誓师大会,就由县令主持。 这点事教谕还是不担心的,能考上进士的人,这点水平还是有的。 “士,自童蒙初学,再到读书入仕。” “入学,称童生,初考为秀才,再考为举人,最后为进士。” “初考,便是科举的起点,入仕的根本。” “入仕两字,看似简单,放在史书上,千难万难。” “自古以来,入仕从上古的察举制,征辟制,再到后来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如今的科举制。” “历经千年,方有如今的士农工商皆可入仕,方有士大夫与天子共治,方能不限资荫,惟在得人。” 聂县令继续道:“当朝先祖曾言,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精求艺实。可见本朝先祖对科举的重视,更是对寒俊的重视。” “也有大家吕坤所言,国家恩典,如今惟养士为最隆,一入生员,便自清高;乡邻敬重,不敢欺凌;官府优崇,不肯辱贱;差徭概州县包当,词讼各衙门存体;岁考搭棚、饼果、花红、纸笔,何者非民脂民膏;科年酒席、彩乐、夫马、盘缠,一切皆荣名荣利。”1 意思就是,国家对你们很重视,一旦有了功名,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邻居不敢欺凌,乡人会敬重,官府还会优待。 什么吃的喝的用的学习用品,官府都会给。 你们考试的时候,更是敲锣打鼓,这都是给你们的。 只要考上功名。 全都是你的。 乙等堂不少人已经被聂县令这番话吸引住了。 乡邻敬重,不敢欺凌。 这让一些家里人丁单薄的童生侧目。 家中只有母亲姊妹,平时受过不知多少冷眼,若自己考上了,就能让家人不再被欺负,他就能真正庇护母亲姊妹。 也让李廷这种家中有继母的,他要是考上了,他爹就会多看他,他不用像寄人篱下一般生活。 官府优崇,不肯辱贱。 钱飞等人暗暗下了决心。 他要是考上了,他爹就不会被欺负了。 穷苦的读书人更是觉得后面的花红,纸笔,彩乐,很吸引人。 他们想要这些,很想要。 读书这样久,这样苦。 他们为的不就是这些吗。 在场大部分学生欢呼起来。 县令大人说得对! 众人激动之时,纪元微微皱眉,还跟教谕对视一眼。 教谕明显也不高兴。 后面罗博士更是直接冷脸,殷博士劝了大家几句,众人脸色才缓和。 算了,这个时候确实需要鼓励。 殷博士上前两步,笑着道:“君子学以致道,国家以文章取士,非求之外也,谓其根于心,文章即德行也。”2 品德好的人,学了知识就要用,就要实践。 国家是以文章选人,但还是要看士人的心,你的文章代表了你的德行,所以德行才是第一位。 “王守仁讲,举业,德业,合一论。” “我想用在初考的童试上也是如此。” “学以致用,学而有用,从而表率乡里,令乡野振奋,令乡邻敬重。” “圣贤所至,既在科举,亦在圣学。” 学了就用,学了便有用。 可以当乡里的表率,可以当大家的榜样,可以让周围人振奋,可以让人敬重。 一切的一切,是因为你读了圣贤书。 读了圣贤书,既能考上科举,也能践行你的学问。 殷博士说话不急不缓,让原本狂热的学生们冷静下来。 是啊。 他们学习的东西,一直都是圣贤道理。 不是因为科举他们才读圣贤书。 是因为他们读了圣贤书,自然而然就会被录取。 没录取是因为读得不够好,读得不够精。 反之那些外物,才是附带的。 特别是乙等堂的学生们,顿时羞愧难当。 他们方才想到什么地方了。 聂县令下意识后退半步。 这是他一直以来学的东西。 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认知。 如今在他之前从未听过的县城县学里,听了让他发自内心羞愧的话。 聂县令嘴唇微动,竟不知说些什么。 他或许是个进士,或许他科举成绩很好。 却远不如此地的教谕,夫子,博士。 他同殷举人殷博士相比,才是无知的那个。 他们两个同样在鼓励学生好好考试。 一个用功名利禄。 一个用圣贤表率。 老吏看着自家少爷,这次没有说话。 突然知道,为什么少爷的叔叔要把他放到这了,明明在翰林院做得还不错。 却一定要让调任地方。 或许,这才是他少爷正学习的地方。 一所好学校,能教育的不止学生,甚至还有地方官员。 纪元抬起头,同教谕,同窗一起祭拜先圣先师。 纪元看着燃起的烟火,在先圣们的眼前飘过,似乎穿越千年,看到先圣先师们的神采。 举业,德业。 合二为一。 四书里的修齐治平,到五经里的言事相兼。 这些圣贤道理或许会被曲解,但最终也要回归根本。 所以像聂县令说的功利科举也好,像殷博士说的德业也好。 从来都是不冲突的。 当然,要守好本心。 很难,非常难。 因为要守住本心,就要一辈子守,稍有疏漏,便会功亏一篑。 纪元忽然想到他来县学之前,赵夫子问他的话。 汲汲于斯道,汲汲于天下。 选哪一条。 前者,可以理解为圣贤道理,也可以理解为功利科举。 后者,可以理解为天下人考虑,也可以理解为以天下人利益为私利。 无论是哪个,似乎都有很多弯路。 他又想到小纪元他爹的死,小纪元她娘的死。 他想选哪一条,好像有结果了。 重来一世。 若不做点什么,怎么对得起自己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