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节
书迷正在阅读:绿仙、娇软老婆,在线饲蛇、霓裳铁衣曲、硬核系统让我当大佬[七零]、娇软老婆,在线饲蛇、历史副本从崖山海战开始、我真的只想搞事业[快穿]、魔君听见我要攻略他[穿书]、我,萨摩耶,可爱崽崽、当炮灰美貌值爆表[快穿]
殷博士依旧背着手,慢慢走着:“朱子在《仪礼经传通解》中解释过,本篇说的便是古代教人,传道,授业的顺序。” “还讲了教育的得失以及教育兴废的缘故。” “所以这篇叫学记。” 说着,殷博士又点了纪元:“《学记》第二段最后一句的内容为,《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这是什么意思。” 《说命》? 其他学生看着礼记第十八篇。 没找到这两个字啊。 倒是有个《兑命》。 哦,是同一篇的不同名字,就像红楼梦又叫石头记一样。 这个时代并没有红楼梦,只是做个比方。 好在纪元反应得快,也看到那句话,立刻回答殷博士的问题:“意思是,自始至终都惦记着学习。” 殷博士觉得有趣,想继续问,却看其他学生已经茫然了,笑着道:“好了,先通读吧。” 不过最后还是总结道:“念终始典于学,殷博士我是如此,不管是举人也好,以后考上进士也好,做官也罢。” “读书始终是要坚持的,所以不用管什么功名,读就对了。” 其实殷博士还想再问,但只有纪元读过整本礼记,不好再说。 他倒是想知道,纪元学了多少,又学了多深。 接着便换了秀才博士过来。 讲课的方式,大家就能接受了。 一句句跟着朗诵,博士再解释其中的意思。 这便是通读。 也是去年学其他三经的方法。 原来浅浅地学一遍,是这个意思。 虽然这个“浅浅”学,已经让很多学生痛不欲生。 如果往深了学,那是什么场景? 殷博士刚刚一番话,让众人脑子都有点打弯。 主要还是殷博士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问得杂,又问得细。 一会朱子的《礼仪经传通解》,一会《说命》,再回到礼记原本。 脑子不转几下,都不知道问的是什么问题。 其实殷博士并非故意为难大家,而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教学。 而五经的难,也确实是这样。 刚刚提到,一个标题“学记”,便有那么多含义,便是一个“超链接”。 那正文里面字字都是超链接就算了。 超链接里面,还有超链接。 首先看殷博士方才说的《礼记·学记》第二段到底是什么内容。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是原文。 原文自然要逐字解释。 解释到最后,原文又引用了另一本书《兑命》里面的话。 为了不曲意思,那就要再把《兑命》原本读一遍,不说背诵,却要看到句子,就知道前后上下在说什么。 那如果《兑命》里,同样引用了其他典籍的话呢? 肯定还要再去读。 这超链接算是点不完了! 用现代吃瓜来比喻。 你看到一个歌手的八卦,立刻点进链接去看。 啊,这个八卦里,还有歌手朋友的瓜。 好吧,点进去再去看歌手朋友的瓜。 吃着吃着,有人跟你讲,只看歌手跟歌手朋友的瓜是不完整的。 快!去看歌手前男友的微博! 一连串下来,你的网页打开了七八十来个! 一晚上在瓜田里翱翔的感觉,跟十几年在书海里遨游,肯定是两个感觉。 但同样的,都是眼冒金星,睡不成好觉。 殷博士的第一堂课,好像给丙等堂所有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门。 这样说也不准确。 应该讲,把学问门缝开了那么一点点。 只这么一点点,都让人望而却步。 里面仿佛有不可名状的怪物,又像长满甜美的果实,引诱着你过去。 不过从这以后。 丙等堂的学生再也不求着殷博士过来了。 没办法! 他的课听不懂啊! 让一个大学资深教授来给初中生讲题,两者都会很烦躁的。 一个想教,另一个想学。 可脑回路对不上啊! 纪元何尝不是这么想的。 他认真理解了,也看了所有解意,更把能读的注疏都读了。 还是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连通读都称不上。 这些问题都汇集在笔记上。 好在今年学的就是《礼记》,他有时间慢慢问。 今年大课学礼记,有礼记博士可以帮忙解答。 那他即将要自学的《春秋》怎么办。 四书五经,四书不提。 五经里,去年县学大课带着读了三经,只剩今年要学的《礼记》,明年要学的《春秋》。 纪元有意跳级,早日去乙等堂。 故而去年就在自学礼记,今年准备自学春秋。 最好年底就参加升堂考试。 现在看来他有些高估自己。 其实有些地方跳过也可以。 毕竟夫子们都说了,只要能大概通读即可。 秀才考试的主要内容,还是四书,乙等堂也是如此。 纪元却总觉得心里许多小疙瘩,这些小疙瘩若不解开,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纪元深吸口气,沉下心,把写着《礼记》疑问的笔记放在一旁,咬咬牙翻开《春秋》第一页。 刚看第一页,又把礼记拿回来。 不行,这些疑问不解开,他真的学不进去。 纪元还是头一次发现,自己好像有强迫症,手头这一科不学完,心里怎么都不舒服。 纪元挠挠头,还是找夫子问问吧。 但研学处是不能去的。 研学处就是老师办公室。 之前严训导说过,研学处不经传唤,不许学生们随意进出。 现代都讲尊师,古代更是如此。 尊师重道,也体现在这种事上,纪元自然不会违背。 其实县学学生们,也不会主动过去。 谁会在下课的时候去老师办公室啊。 便是在县学里遇上了,原本欢快的学生也立刻安静得跟鹌鹑一样。 若在县学外面遇到,更是吓得站直身体。 想想也是,在上课之外看到自己老师,总会有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就算是好学生也不例外。 若老师随性而起,再考究一下功课,那学生能当场晕过去。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多数学生对老师都有敬畏之心。 除了必要的问答之外,基本上不会跟老师有太多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