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推恩令的本质显然是后者。 现代的中间子女综合症在多子多福的古代绝对堪称阴暗者的培养皿,尤其是与皇权、分家、继承制等封建标签合成一个大气泡时,其杀伤力真的可以毁灭世界。 【孝高武帝的说法也很漂亮,拿出高祖的白马盟约表示君若无道,藩王可起兵清君。可王若无道,君又陷于伊尹之控,何人可起兵诛王?当然是王国的诸侯在此承担了“清王侧”的责任。】 【如此,必须得让藩王的子女和皇帝的子女执行相似的继承制,从而给予后者在藩王无道时的清君能力。】 “真不愧是你的曾孙。”韩信一秒幻视到刘邦给他画大饼的场面,那简直和天幕描述的文帝、景帝、孝高武帝一般无二。 更恐怖的是,他们并非无脑画大饼,而是在画饼前反复斟酌,并且做好了画饼失败,想要收饼的最坏打算。 就臣子的角度而言,这种君王是可怕的,不可深交的。 因为他们给人的感觉太正常,太完美无缺了。以至于在贤君圣主的追捧下,他们的表面缺陷可以美化为值得吹捧的个人特质,最后成了大众意义上的完美君王。 一真真正正的好皇帝。 刘启倒没平行时空里韩信那么情感丰富,而是觉得天幕对刘瑞的评价真准,准到让人怀疑这是他的兄弟,而非他的未来儿子。 薄姬更是想起文帝执意废除rou刑,给诛吕的风波画上等号时的强硬姿态。 也不能说强硬吧! 只是在那个环境下,诛吕就是唯一的正确性,是清君侧所必须付出的合法代价,所以除了吕家的子孙,外孙,姻亲,甚至一些朋友门客都倒了大霉,差点让后世的方孝孺案望其项背。 也就是在诛吕的功臣要对鲁元大长公主和张嫣发难时,文帝表示如若他们连座到底,那么高祖的所有子孙,太公的所有兄弟,都比这些门客姻亲更有理由为此伏诛。毕竟从齐系的刘章兄弟到淮南系的刘长,都是吕雉名义上的儿子,孙子。 此话一出,虽然没给疯狂的行为画上句号,但也让不少人都幸免于难。 几年后,文帝借着废除鬼薪白粲的风口让沦为奴婢的受害者们得到自由。可即便是这种“平凡”,也没有让“吕家”的日子稍稍好过。 连在乌江之战里因功封侯的中水侯系,其待遇在文景这代就好比是五十年代的浙江汪姓,即便没有刻意打压,但也使其不敢出头,不敢出仕。 因此在刘瑞登基前,中水侯系在沉默与抽风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法,而且还是狂热地,表演式地痴迷长生,其颠狂度与晚年的嘉靖道长一般无二。 【孝高武帝的话说得漂亮,可是想想那时的藩王别说是自治权,连收钱都要看人脸色,以至于在孝高武帝的执政后期,宗室子要么穷死,要么内卷。就这地位,值得兄弟清君侧吗?更替别孝高武帝只是张嘴一说,实cao上压根没跟分地的宗室次子、庶子摸到兵权乃至自治权的机会。所以推恩令后,这群人和混吃等死的大地主们没啥两样。估计等藩王作乱时,他们就是郡守军后的啦啦队——纯属凑合,毫无用处。】 刘启:“……”好吧!真是他们家会干出的事。 刘濞更是激动不已道:“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他们一家没安好心。” 于是又对各地的藩王发出邀请,然后收到一连串的拒绝。 没错,推恩令的本质对藩王很不友好。可受害的是藩王的继承人,而非享受万人供奉的藩王本人与无法继承阿父土地的次子,庶子。 尤其是非长子的宗室子们。 他们可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啊!而且还有亲朋好友摇旗助威,从而闹得各地藩王家宅不宁,急于灭火而没空去管关中的文帝。 第351章 番外(十五) 灌婴不是贪婪而胆小的周勃,飘的速度和认怂的速度一样惊人,所以在天幕爆出文帝的“真面目”后,老实的灌婴并不感到惊讶,但却迎来比他还急的不速之客。 落魄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小吏的权力有多大的周勃也和灌婴一样,即使知道文帝不是好相与的,自家在文帝的儿子、孙子那朝很可能被秋后算账,他们也没韩王信的傲气与陈豨的野心,敢于起兵给文帝一个深刻的教训——因为那个遥远的盛世实在是太诱人了。诱人到黔首明知他们会是帝国的燃料,前进的炮灰,也会选择相信皇帝,跟随皇帝,然后踏平反叛者的所有挣扎。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张苍的使者向忧心忡忡的周勃劝道:“公于高祖时为封侯者之十七,可敢与那异姓王相提并论?” 周勃不喜这种比较,但还是在每况愈下的现实打击下虚心求道:“依公所言,吾当何以保全吾家。” 使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递上一串竹简:“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公还是学张公萧公,让子弟做个富家翁吧!” 周勃打开使者的竹简,只见前排赫然写着《道德经》这三个大字。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灌婴握着烂麻绳的竹简,冲着怨气直达顶端的灌夫说道:“今我太尉,昔我布商。已得天恩,有何不足。” “主君于今上有从龙之恩,又得高祖剖符为信,何以忠于薄情小儿尔。”灌夫依旧愤愤不平,差点喊出“主君效伊尹也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