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顺带一提,眼见自己的小伙伴都一一归汉后,离得最远的哀牢纠结了一百余年,最终在柳貌一朝率77邑王、5万余户归附东汉,结果成了西南夷里的最大赢家——前提是他的孙子没有叛汉。不然为了这块牌坊,即使是汉室倒了,哀牢王族也能一直风光下去。 当然,此时的赵佗并不知道许多年后,包括南越在内的南部诸国都一一成为大汉之地。他所头疼的是西南夷部落表面敬他,实际畏他,但也不会啥事依他,啥事信他。 尤其是在切断与大汉的商道上,别说是习惯中原各色物品的西南贵族们不会答应,那些通商谋生的黔首们更是比贵族的反应还要激烈。 没办法,即使是与南越建立兄弟关系,这些部落依旧保持着商周时的奴隶制与活人祭祀。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迷你版的方国部落。 更有意思的是,在赵佗之前,包括百越在内的南方诸国对的王的称呼都是《周礼》所淘汰,但又被秦国捡起的“君长”。 面对这么些草板子国家,赵佗真是想骂人又无从骂起,只能忍着青筋直跳的痛苦缓缓问道:“我们不能以利诱的方式让西南夷部落同意断绝与大汉的商贸吗?” 吕嘉只是摇了摇头,委婉道:“光是桂林郡和龙川县就有三万赖以生存的人。” 三万……几乎占了两地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这个比例咋一看去似乎没有多少问题,但是考虑到桂林郡靠着桂阳郡,与巴蜀和会稽郡的距离较远,而龙川县与王城番禺都是南海郡的直属县,与长沙国和会稽郡隔着一个改为闽中郡的闽越。 由此可见大汉至于两地的黔首有多么诱人。 诱人到汉语熟练的越人已经开始往汉境偷渡。 问题是偷渡也就罢了!越人偷渡的地方真的能把赵佗气死。 现在的南越人与西南夷最想去哪儿——巴蜀,长沙。 巴蜀也就算了,毕竟是大汉的二线地区。 可长沙国是什么地方? 李白的《放后遇恩不沾》里有句“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归”。意思是我像贾谊一样被皇帝流放到南方已经三年了,至今都未得到特赦。 是的,你没看错。 长沙国直到唐代乃至封建王朝的末期都是比较热门的流放地。知名度在宁古塔和岭南以下,琼州和夷州以上。 现任的长沙王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六子,刘瑞的异母兄长刘发。此人之所以为后世所知一是因为程姬之疾,二是因为他有个比较争气的后代叫刘秀。 因为唐姬母子一直都是宫里的小透明,加上先帝分封诸王把刘发扔去大汉五线的长沙国,所以刘瑞对这位兄长还算不错,不仅让乌伤翁主与巴蜀郡守在经济上拉他一把,甚至允许他的信件与土特产用军驿送至关中,真可谓是荣宠至极。 就连宫里的唐姬也都托了儿子的福,吃穿用度与程姬贾姬一般无二,甚至还得薄太后的青眼与刘瑞的特许,可以去上林苑的离宫避暑打猎。 在外界看来,唐姬母子因为过于安分守己而被皇帝优待。 可在赵佗这样的老狐狸眼里,关中的那个王八羔子才不会有莫名其妙的兄弟情。他会扶持长沙王的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把长沙国的经济搞好后顺理成章地从百越吸人。 百越人又不像匈奴那样与汉人的长相差异过大,加之赵佗在此推行了六七十年的汉文化,导致百越上下都能说口结结巴巴的汉语,所以混进汉人的领地毫无压力。 当然,要是赵佗足够缺德的话,也能往长沙国释放罪犯。 可问题是长沙国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地方。 自先帝起就有的扫黑经验让早有准备的刘瑞往南部派了一堆酷吏,就此把赵佗的计划摁死在胎中。 呵! 你当大汉的户籍制是吃干饭的。 一个突然出现的壮年野人想拿户口先去挖几年矿或服几年役吧!毕竟这年头有谁会嫌家里的劳动力多? 吕嘉作为南越贵族里的头号人物,自然也在与汉的贸易里赚了个盆满钵满,因此对赵佗的命令,他虽秉持着支持的态度,但也暗中劝了几句:“您若真的关了与大汉的所有通道,只怕桂林郡那儿会当场起义。” 提到桂林郡,赵佗的表情不免扭曲了下。 若问南越里,哪地的汉化度最高,那肯定是最后并入南越国的桂林郡莫属。 没办法,因为赵佗登基后一直防着想回家的秦人,所以把不少人都迁至靠近贫困汉地的桂林郡,使之难以脱离南越或影响自己。 以往因为长沙国和桂阳郡太穷了,所以这些秦人乃至秦人的后代也不想在深山老林里打出gg。可是随着刘瑞对长沙国的支援,他们的想法也在与大汉的通商后有了显著变化。 这让赵佗恨不得给自己来上一掌。 md,本就防着想落叶归根的秦人。这下好了,他亲自把这些人聚集起来,形成一股难以抵挡的归汉势力了。 若是他要强行镇压桂林郡的归汉秦人…… 赵佗看着担忧的儿子与担忧的吕嘉,突然想起始皇暴毙后,赵高李斯篡改诏书,致使胡亥葬送大秦的可怕旧事。 吕嘉至于他,正如李斯至于始皇。 而居室令辛是南越贵族,番禺城的官吏里也有七成是越人…… 不行,要是镇压了桂林郡的秦人,只怕自己死后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