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举案齐眉,终是意难平[快穿]在线阅读 - 第233章

第233章

    封存的回忆翻涌地浮起,时隔多年,与眼前的这一幕彼此重叠。是以,当那个身着孝服的少年缓步走近的时候,顾易居然生出的一瞬的恍惚:那是青奴?还是当年的他自己?

    直到对方将厚厚的一沓书信递了过来,低声:“娘的信。”

    顾易怔愣接过这信。

    恍惚间,温柔的低语在耳边响起。

    ‘对于逝去的人,你身上背负的不该是愧疚,而是他们对你的祈愿。不管是你爹娘、你的兄长,还是……’

    ——月娘她自己。

    ……

    所以,每年都给我回一封信罢。

    告诉我、你有在好好实现我的“愿望”吗?

    ‘我希望你过得好。’

    第116章 结发番外

    纷纷扬扬的碎雪自天幕落下, 黛瓦被雪覆了一层,这新白的底色下,朱红的栏杆越发夺目。

    洛阳比金陵偏北, 落雪也不少见, 自从新朝迁都于此,看见下雪也不稀奇了。

    但这毕竟是冬日里的第一场雪, 顾易站在廊下看了许久都没有离开的意思,一直到穿着朝服的太子过来。

    年岁既长, 有些事情处理起来便力不从心了,顾易本就不是贪恋权势的人,而他膝下只有一位独子,将政事移交太子便显得理所当然了。

    这边,顾铄从朝上下来, 就看见这边披着大氅立在廊下的人。

    除了鬓边的那抹霜色, 岁月流逝似乎在他身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 他脊背挺直地立在那里,宛若霜雪中仍旧屹立的松柏。

    不过到底不比当年。顾铄回神后,就忙快步走过来。

    他急声叫了句“爹”, 又劝:“外面冷,爹你要看雪, 在殿内看也是一样的。”

    顾易摇了摇头, “这里看得清楚些。”

    这样漂亮的景色,他想要更清晰地看见、细致地描绘出来,再去写给月娘看。

    顾铄无奈。

    他知道他爹在这事上是劝不动的,干脆将自己的手炉递过去, 和父亲一起站在廊下看这雪景。

    “这么大的雪,明年应当是个好年。”顾铄本来是想闲聊几句的, 但是开口却不自觉地带上了刚才朝议中的话题,“等过几日雪化,天气又要冷下来的,左民曹将城东那块荒地收拾出来、搭了草棚子,流民也有个栖身之所……”

    “贺州说要立祠,我给打回去了,有那个闲工夫,还不如把堤坝再加固一遍……”

    “……”

    顾铄低声地说着这些,却许久都没听见回应。

    他有些疑惑地抬头去看,看见父亲正神情温和地看着他,顾铄莫名有点不好意思。

    明明已经是接手政事的太子,是文武百官都已经默默在心中认可的未来新君,但是在父亲这样的注视下,他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在父母膝头撒娇的孩子。

    顾铄嘴唇动了动,不太自在地,“……爹,怎么了?”

    顾易摇头:“没什么,你做得都很好。”

    顾铄一愣,觉得耳朵有点热起来。

    父亲是个很内敛的人,很少有这样直白的夸奖。而他如果这样说了,那必定代表了相当程度的认可。

    突然升腾喜悦盈满胸腔,又觉得这样的自己实在有失风范。

    顾铄平复了一下呼吸,强自镇定道:“儿还远远不足。”

    顾易笑着摇了摇头,“很好了……倘若月娘看见,应当也很高兴。”

    顾铄一怔。

    胸腔中那些翻腾的情绪止住,一些经岁月流逝之后依旧顽固存在的伤感漫上心头。那是是无论如何也抹不去的情绪,不再像当年那样撕心裂肺,但每每想起仍是无言的酸涩盘亘心间。

    纷扬的雪花吸引了目光,顾铄不自觉地伸出手去接。

    冰凉的雪粒落入了掌心,被体温融化显出冰晶的结构,再一转瞬就彻彻底底融在了掌心。

    阿娘似乎很像这雪。

    雪花打着旋儿从空中悠扬飘落,看起来又温柔又美丽,但当真正伸手接过的时候,却察觉一片冰凉。在掌心的暖意下,雪花融成了更漂亮的冰晶,却只极短暂地存在了一瞬,就彻底融化了。

    顾铄不确定父亲是否有相同的感触,才对这雪景。

    只是他看着这纷纷落雪,忍不住在心底低低地询问:我长成你期待的样子了吗?

    ……

    雪落之后,万籁皆寂。

    一片银装素裹中,好似天地的界限都不那么分明了。

    地龙烧得暖热的宫殿中,宣纸浸上了墨色。

    有人俯首在几案侧、执笔作书、涓涓墨字从落笔淌下,笔锋遒劲又暗藏锋芒,但那一字一句却又将这场落雪之景写得极尽温柔。

    只是将这景色描绘到尽时,执笔人的笔尖却久久地悬停在纸张的上方。

    顾易抬起头来,看着窗外的雪景。

    不知怎么的,今日的情绪莫名的不平静,大概是因为雪落得太美,那个想要与之共赏的人却不在身边罢。

    在一片空茫的素白天地间,隐约听见一声低低的叹息声。

    ——‘我过得很好,只是……有些想你了。’

    “《顾氏家书》是研究古代生活的重要史料,它记录了陈末鄞初……”

    阶梯式的座位的大教室中,讲台上的老教授语气平静地念着教案,声音被话筒收录,又通过扩音器播放,整个教室内都听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