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嫁北方的狼在线阅读 - 第24页

第24页

    她环顾四周,竟没有看到张击衣,原来在李星回迎走卫长缨后,张击衣便悄悄离开了。

    卫尊叹了一口气,道:“进去吧。”他感受到繁华后的冷清,心中万般不是滋味,此时只能恨自己命中无子,若是有个亲生子也不会如此。

    他转身进门,在大门前又忍不住回头,正好看到一名身穿布衣的男子背影。

    “那,那不是……”卫尊身子仿如筛糠似的颤抖。

    “怎么了?”李元青推了他一下。

    “我看,看到……”

    “看到什么?”李元青不解。

    “是陛下,他旁边还有一个人,好像是檀冲。”

    李元青顺着卫尊手指的方向,依稀看到两个身影,果然其中一人像是昭元帝。“想不到陛下也会亲临尚书府,他这是看得起你,特意来瞧两个外甥女出阁。”李元青不禁喜出望外,觉得有了天大的脸面。

    说着,李元青便催卫尊去迎昭元帝来府中吃喜酒。

    “不必,陛下是微服,就是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装作没看见就行了,他若想来吃喜酒自会进来。”

    李元青想想也是,笑道:“陛下素不喜人打扰,这追上去会惹他不高兴。若他来府里吃喜酒,有个不舒服,我们也难担待。”

    府里还有亲朋好友要招待,两夫妇便又转回来。

    此时李星回带着迎亲队伍已走出了两三里多地,他们所乘的马是北狄名种,马高大,四蹄跨出远,普通马只有它一半的速度。

    他跨在马上,不停地回头看喜车,帘子遮挡住里面如花的容颜,但他还是满脸欢喜。

    如果送聘礼那日他就被卫长缨的冷淡和容貌产生退却,那他就不会拥有今日,乃至以后的幸运。

    他忍住唇边说话的欲望,只恨不得此时马插双翼赶到长安侯府。

    族人们也很开心,低声用北狄语交流,李星回侧耳倾听,他们都在赞美新妇子的美貌,说比大阏氏还要美好多。

    他们所说的大阏氏是清玉公主,也是大周最美丽的公主,当初北狄和大周议和休战时,单于听闻清玉公主的美貌,将清玉公主和亲作为条件,只要清玉公主到马上休战。

    确实,清玉公主非常美貌,她一到北狄便得到单于的宠幸,还废掉原来的大阏氏,立清玉公主为北狄大阏氏,十年宠兴不衰。

    那日李星回在尚书府见到卫长缨,虽也知晓她故意扮丑,但并不知她会如此美,心中益想益高兴,差不多就笑出声。

    “你一直以为不喜美色,可现在你还不是快乐得紧!”他暗自嘲笑自己。

    酉时中抵达长安侯府,这时天色已暗,夕阳看不到影,只余几片晚霞。

    悬挂在门上的大灯笼也燃起灯光,大门外的道路上铺上三条半丈来宽的毡席,这三条毡席是妇女们连日用羊毛织的,还特意染了颜色,五彩斑斓。

    按照大周婚俗,新妇子到男方家脚不能着地,必须铺上毡席,此种礼仪称作转席,是祝愿新夫妇前程似锦,传宗接代,幸福美满。

    喜车停在毡席前,李星回下马,揭开帘子,卫长缨端坐在里面,用小团扇挡住面颊。

    李星回想要偷看团扇后面的容颜,那张脸让他一见难忘,但团扇却将卫长缨的脸完全遮住。

    “长缨,到了。”他的声音带着很容易察觉的笑意和欢喜。

    卫长缨轻轻嗯了一声,伸出手,莹白如玉的纤手让李星回有一阵不敢握,良久才他鼓起勇气握住那只手,顿觉柔软甜蜜。

    下了喜车,两人走在毡席上,很快走到第三条毡席上,这时妇人们将第一条毡席铺在第三条毡席的前面,又将第二条毡席铺在第一条毡席的前面,使他们的脚始终不沾地。

    毡席向大门的方向铺呈,卫长缨迈入门里,她好奇地用眼角的余光打量,院内张灯结彩,每株树用细线相连,在线上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照得院落的光景如白日一般明亮。

    院落西南角用青色的帐幔搭着帐篷,这张帐篷被称作青庐,是新婚夫妇行礼拜堂之所。

    很快毡席铺到青庐门前,在门前放有一张马鞍,马鞍擦得锃亮,能映出人影。

    这也是大周婚俗之一,跨马鞍,意喻婚后生活平平安安。

    其实跨马鞍和青庐拜堂也并非中原婚俗,在前朝时胡人进入中原,自然也带来胡风,渐渐就成了中原的风俗。后来大周建立后,婚俗也沿袭前朝。

    卫长缨提脚跨过马鞍,与李星回携手进入青庐,里面都是李星回的族人。

    “新妇子来了。”

    大家笑嘻嘻,几名妇人从侧面偷窥卫长缨的容貌,她的侧颜比正面更惊艳,又引起众人的赞叹。

    进入青庐后就该行礼拜堂,李星回事先请了傧相颂赞礼,那傧相是个五旬左右的老儒生,国字脸,也算是相貌堂堂。因他住在长安侯府的隔壁,与李星回有来往,李星回索性请他做傧相,又请他妇人教导婚俗。

    那傧相伸手示意众人安静,指挥新人面向香案而立。

    铺着大红锦缎的香案上燃着香和红烛,正中置有一斗,斗里盛满谷物,谷物里插着松柏枝,枝上系有铜钱。又有一杆秤,秤上挂着一枚小铜镜。

    “新人就位。”

    妇人们扶着卫长缨就位,忽听得青庐外吵吵嚷嚷,似乎是外面有人起了争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