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这江山是本宫的了在线阅读 - 这江山是本宫的了 第71节

这江山是本宫的了 第71节

    其他世家已经形成了新的联盟,却没有带上张家。纵然贺星回不对付他们,也会被别的世家直接吞掉。在这件事情上,可没什么情面可讲。毕竟这么大的损失,必然要设法找补,张家就是现成的肥rou。

    纵然再不甘心,张本中还是说出了那句话,“咱们家的书……也捐了吧。”

    与其等其他人瓜分之后拿去做人情,不如他们自己捐。说不定看在这些书的份上,贺星回能够对张氏族人网开一面,不加追究。

    所以他一狠心,又道,“能捐的都捐了。反正留在手中也未必能保得住,捐得越多,你们往后的日子就越安稳。”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纵然再怎么慷慨激昂,但他其实并没有准备好让整个家族一起陪葬,以维护世家的荣耀。事到如今,他想的却是,该怎么保存家人和族人,让他们能够安稳地活下去。

    所谓世家的荣耀,原来只是一张不值一提的面皮。

    而所谓世家的力量,原来也是这般不堪一击。

    或许也不是世家不堪一击,只是他们这些子孙不肖,看起来庞然大物的世家,内里却早就已经变得空虚了,自然一推就倒,他却以为世家仍旧辉煌强大,不自量力地想用世家的力量去撼动皇权。

    可惜现在才想明白,已经太迟了。

    ……

    正所谓人走茶凉,张本中的事,除了利益相关者,很快就没有人关注了。

    他们现在在意的,是这次事件之中空出来的那些位置。

    门下省自不必提,这么个关键的位置,许多人都在盯着,掂量自己有没有资格分点好处。就算是那些因这件事而受牵连,被贺星回以“玩忽职守”的罪名裁撤的官员们空出来的位置,也有许多人盯着。

    不过都猜测贺星回要将这些位置留给寒门官员,将他们提拔上来,所以没人轻举妄动。

    但这一次,贺星回却没有乾纲独断,而是决定让有意向的官员竞争上岗。至于竞争的方式,自然是考试。不过考察的不再是经典,而是该职务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对朝廷官员们来说,这是既新鲜,又不那么新鲜的一件事,于是许多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

    暂时也就没有人再去关注那个空置下来的门下省了。

    只有门下省没有被牵连到的属官和吏员们惶惶不安,不知道之后该何去何从。

    不过,对于他们,贺星回其实也已经有了计划,就是不知道,这件事提出来,会不会在朝堂上又引起轩然大波,所以才打算再拖一拖。

    第067章 故事

    这一拖又是两个月。

    朝堂上的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于是大家也就渐渐意识到了贺星回的想法:门下省在与不在,似乎没有什么分别。

    这并不合理。主政者刻意忽略某个部门,直接越过他们行事, 并不能说这个部门的职能就毫无用处了。现在这种三省互相制约的模式,很显然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摸索和考验,就是最适合当下朝堂的。

    何况门下省的功能,本来就是对皇权的限制,多加一道程序而已。

    不过现在, 即使所有人都猜到了贺星回的想法与打算,但是诸多权衡之后, 还是会选择保持沉默, 而非为门下省据理力争。

    一方面, 贺星回明显是个说一不二的君主,但是又理智果决,历来强势的君主手中的权力都会扩张,贺星回已经做得不那么明显了。而且对一心开创新盛世的她和部分朝臣而言,门下省的存在本来就是个不怎么必要的阻碍。

    另一方面, 朝臣之间的势力之争同样十分严峻, 如今南派世家全面溃败,对其他势力而言就是个抢占地盘的好机会。偏偏胜过他们的是贺星回本人,那这个腾出来的位置,自然就会由她的人填补。既然不涉及到自家利益, 就不用着急。

    何况一项权力出现之后,是不会消失的, 没有门下省, 这种职能和权力, 就会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身上。如果贺星回真的准备撤销门下省, 那得益的也是其他人。

    反正,他们顶多隔三差五上折子提一下这件事,让贺星回别忘记,就足够了。

    所以这一日,当贺星回在小朝会上提出,将门下省与中书省合并的想法时,竟然没有引来半点意外。

    这个想法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好一些。

    门下省封驳诏书,是对皇权的限制,又何尝不是对中书省这个提出决策者的限制?

    现在贺星回将门下省并入中书,在加强了皇权的同时,也加强了中书省的权力,让它真正拥有了完整的相权。

    特别是封驳这个权力,完全转移到了中书省。现在是贺星回强势,显得中书省分到的权力并不多,可一旦坐在上面的君主不像她这样天资英睿,能够完全掌控朝堂,相权就会不断膨胀。

    相权是臣权的核心,所以对于贺星回的这个提议,朝臣们只有一句话:“陛下圣明!”

    “不过如此一来,中书省职责更重,现有的人手,恐怕不够用了。朕欲将中书省的规模扩大,增设左右侍郎、左右仆射四位副职,辅佐中书令,总领全国军政事务。”贺星回又道。

    此言一出,六部主官们顿时心跳加速。

    这一下就增加了四个位置,而人肯定是要从他们之中选。六进四,意味着自己很有可能马上就能成为分享相权的人之一,达成仕途的最高成就:出将入相。

    要说这个决策,会有谁不高兴的话……众人不约而同地看到了站在首位的韩青,那就应该是他了。

    毕竟他手中的权力被分出去了四份。

    但事实上,韩青本来就不是野心勃勃,想要独揽大权之辈,他对贺星回的期许很高,容忍度自然更大。贺星回先前所做的是扫除积弊,现在就要重整朝堂,接下来,便是开拓变革之日了。

    韩青自然不会成为这条路上的阻碍,所以他十分配合地应道,“老臣近来的确常觉精力不济,如今总算有人分担了,多谢陛下-体恤。”

    “那就拟一份名单上来吧。”贺星回道,“事关重大,依朕看,此事想要服众,还需着落在是‘光明正大’四个字上。不如让文武官员在早朝时廷推,此事就交由韩卿来主持吧。”

    这是重臣们最喜欢贺星回的地方,她有一种很奇特的分寸感,好像总能知道界限在哪里,并不会让自己手中的权力随意膨胀。

    像宰相人选这种人事任命,一般来说都是圣裁独断,实际上最后的人选,也会由贺星回来决定。但她愿意走廷推这个流程,无疑就让这件事变得更加公开公正,让做臣子的心里十分舒服。

    而接下来的职位调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狂欢。

    中书省增加了四个相位,六部就空出了四个主官,需要从其他官员之中递补。而递补人员所空出来的位置,同样需要新人来填。再加上之前因为张本中事件而被黜落的那一批官员,甚至可以说,整个朝堂都经历了一场小小的地震。

    不过,因为每个势力都分到了一些好处,大家对这些结果也基本满意,所以很少会有人注意到,六部的人事变动着实不小,有些部门甚至从主官到属官都换了一批,也就是负责具体文书事务的小吏还在。

    这自然是瞿英妙手cao控的结果了。

    这位吏部尚书自从上任以来,始终保持不显山不露水的姿态,并没有展露过什么手段,但实际上,他早就已经私底下将朝堂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如今抓住机会,便在贺星回的授意下做了巨大的调整。

    调动、迁移、填补,如今的六部,已经完全变了个样子,再不是之前那种张本中一声令下,半数官员都会听他号令的局面了。

    贺星回把这种调整称之为“换血”,瞿英觉得十分恰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变化:贺星回将谏台从门下省独立了出来,并不归属于某一个部门,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承担起了纠察百官的职责,名为监察院。

    在当下,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变动。毕竟言官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独立,不好划分的存在。

    此刻,贺星回正在召见监察院的新任主官钟彬。

    这位其实也是老熟人,之前是门下省的谏议大夫,在贺星回刚刚回朝的时候,他还是张本中的马前卒,在朝堂上表现得也很活跃。但就连贺星回都没有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安静蛰伏,不再冒头的。

    可见南派世家之中,也并非没有聪明人,只不过他们都跟钟彬一样,因为拿不到话语权,所以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安静地蛰伏了起来。

    如今张氏已经成了过眼云烟,他们却仍旧是朝堂上的中流砥柱。

    贺星回并不会因为出身就对他们产生偏见,所以瞿英在考察之后,举荐钟彬为监察令,贺星回很爽快地应允了。

    此刻,她召见钟彬,便是为了监察院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谏台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眼下互市和扶持商人开设工厂的事,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也是最需要监察的地方。只有从朝中派人下去,贺星回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知道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钟彬听到这个任务,整个人都振奋了许多。这是能影响国库收入的大事,他本以为贺星回会派遣自己的亲信之人前往巡查,没想到会把这个工作交给监察院。

    言官的地位很特殊,主政者重视,那就是位卑职重,就连中书省的宰相们也要受其监察。但上位者不在意,他们就会成为镶边的存在。

    因为监察院大部分官员小吏都是从原本的门下省转移过来的,钟彬本以为他们会是后者。

    如今贺星回委以重任,他立刻斩钉截铁地应道,“臣必不辱使命!”

    ……

    由朝廷扶持,内库入股,商人兴建的工厂,大都位于大越北方。

    这当然不是偶然,而是贺星回精心挑选的结果。

    无论是勋贵们在欠条上写的,还是北地世家试探着拿出来的土地,都在北方。

    贺星回为什么要费工夫让北地世家也掺和进这里面来?就是因为北方很多地都在他们的手里,当然要尽量收回来。特别是西北,如今已经完全在师无命的掌控之中了。

    除了收回更多的土地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带动北边的发展。

    自从大宣皇室南迁之后,整个北方遭受重创,又在战火之中混乱了几十年,如今虽然重新回到了大越的治理之下,却是元气大伤,久久不能恢复。

    大越定都烨京,帝国的权力中心和经济中心便都向南偏移,北方想要发展起来,只会越来越难。

    不说别的,南方人口密度就是北方的四五倍。地广人稀,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恢复生产,就是目前北方地区最大的困境。这是战争带来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吸引南人北上。

    大多数人安土重迁,直接迁民必然会遭遇强烈的抵抗。

    贺星回在北方建厂,就是希望通过商人们的利诱,能够吸引更多的南人主动前往北方。以工厂的名义招收工人,就比朝廷直接下令搬迁更合适。

    而现在,这项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了。

    这个时代的商人们,还是喜欢用自己人的。这些商人来自大越各地,而且大部分都来自更加富庶的南方,北地出身的没有几个。在人生地不熟的北方建厂,虽然有朝廷扶持、官府配合,但他们自己心里也难免犯嘀咕。这时候,从家乡所在之地招收一批工人过来,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御史们进入北方境内,沿路走来,便见各地都颇有欣欣向荣之意。除了工厂,工人们的住处也在兴建,城外也有不少农人正在田间耕作,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欣悦的笑意,饱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仗已经不打了,太平年代,日子只会越过越好。而且随着新人口的涌入,各种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北方本地居民们的心,也逐渐跟着活络了起来。

    不过短短半年而已,眼前种种所见,已经与记忆中截然不同了。穆柯看着这一切,忍不住心潮澎湃。

    是的,在这一次的人事调动之中,他从兵部调到了监察院。还真别说,这个职位意外地很适合他,因为他虽然寡言,但每次开口都能一针见血,刺得对面说不出话来,因此到了新的部门,竟然很得主官的看重。

    再加上他本就出身西北,对当地事务更加了解,甚至还跟师无命将军有旧,所以最终,他就被派到了西北。

    这也是钟彬的聪明之处,师无命本来就是贺星回的人,西北现在又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朝廷忽然派一个言官过去监管,很容易引起他的不满。选择穆柯这个西北出身的寒门子弟,就是一种明晃晃的安抚。

    你看,大家都是自己人,我们没有恶意的。

    穆柯一开始还在认真思索自己的职责,但距离西北越来越近,他的心潮也就越来越难以平复。

    特别是进入西北之后,所见之处,再没有数月之前满目疮痍的情景,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营房、大片今年才被开垦出来,生长着茂盛作物的土地,叫人看得心旷神怡。

    就连这里的工厂建造进度,也比别处更快。

    穆柯一打听,才知道这还是因为那群草原俘虏。这些人被分散成小股部队,交给西北军看押,平时除了开垦种地之外,也负责一些修路之类的杂活。工厂的建设,他们自然也加入了进来。这些人力气大,而且服从管理,效率更高,也比普通的工人更好用。

    很奇妙的是,大部分俘虏,对这样的生活并没有多少不满。

    他们是在草原上吃不上饭了,才出来劫掠的。虽然骑上马的时候,他们是最彪悍的战士,但发现在大越当俘虏居然能吃饱饭,很多人的心态慢慢就变了。

    要不是担心还在草原上的家人,很多人说不定还觉得现在这种生活更好呢。

    事实上,师无命已经打算,等到互市开放之后,就去打探一下那些只剩下老弱病残的部落现在的情况。

    这次南下的部队之中,大概只有月部还保留着战斗力,不过羯部出手,他们肯定会向草原深处迁徙,未必能带走那么多人。而羯部又还没来得及出手,只要去年冬天没有冻死饿死,就还是能找到人的。

    找到他们,扶持他们,让他们不至于轻易被羯部吞并,这是朝廷给的任务。师无命打算让俘虏们去跟那些残部接触,寻找自己的族人们,并以自身为例子,说服他们接受互市。

    毕竟贺星回也不是什么魔鬼,她虽然把这些俘虏留下做苦力,但饭是管饱的。而且这种劳作也并非是终身制,一个俘虏只要赚到了足够赎买自己的钱,就可以获得自由。

    这个时间,也就是十年左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