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迟日江山在线阅读 - 第188页

第188页

    关穅将陈伯谦所有罪证摊在皇案上,皇帝无比震动,他宠信多年的武将竟恶劣至此。

    靖德大怒,下令剖棺戮尸,满门抄斩。

    陈伯谦一死,王廷枢也获得了平反,竟是刚到江西任上不久就被王命召回,官复原职。

    徐湛翻看邸报,听着朝中一日一变的局势,唯有啧啧称奇的份。

    林知望敲敲他面前的桌子:“昨日的习文呢?”

    徐湛抬头,讨好的一笑。

    “拿来。”林知望冷着脸。

    徐湛敛了笑,可怜兮兮的说:“您可不能打我。”

    “看你造化。”林知望说着接过那两页习文,抖了抖纸张,仔细阅读。

    徐湛心中忐忑,并非他的文章不好,实在是以父亲状元之才,再精心的文章也能圈点出败笔,这大半年来更是很少让他出门,大部分时间是关在家里读书,以至于有一天打开书房的门,看见漫天飞逐的大雪,方知冬天到了。

    他有些冷,往火盆里添了两块银炭,旺盛的炭火将他的脸映的通红,这些天他常常觉得疲惫怕冷,骨头缝里都渗着寒气,总想到二十七岁始发奋的苏老泉,最终死于积劳成疾。

    他不知道父亲的状元是否也这样熬出来的,只知道一旦考完科举,他大概会终身不碰四书,不读八股。

    林知望抬头看了眼徐湛的背影,回想当年跟着父亲读书的场景,他实在想不出还有其他捷径可走,所幸徐湛还算懂事,不像他年少时,一半时间用在读书,另一半时间用在与父亲斗法上。他最终忍不住对徐湛说:“挺过今年,再也不必写这东西。”

    大有些哄慰的意思。

    徐湛一愣,回头时父亲已经不再看他,他回想曾经发愤图强的自己,何时沦落到要人哄着念书了?

    他讪讪的回到父亲身边,父亲已将文章折起放在一边。

    在徐湛看来,没动手就算过关了,未想父亲十指敲了敲桌上的邸报:“有什么想说的?”

    “王廷枢这么快便官复原职,全因冯阁老从中周旋,怕今后很难不站队了。”

    “还有呢?”

    “边情混乱,冯陈相争,代价颇大。”

    “还有呢?”

    “……”徐湛想不出。

    林知望环臂靠在椅子上:“可还记得你我的赌约?”

    徐湛张了张嘴,壮着胆子说:“您说过林家子弟不能赌博……”

    “是么……”林知望似笑非笑的打开放有戒尺的抽屉:“何时变得这么听话?”

    “想起来了!”徐湛赶紧说着,退了半步,却见父亲仅仅从中取出一块松烟墨。这才松了口气凑上去研墨。

    “这两年不如从前勤勉了,你得知道早一日考中,早一日不必在这四书五经上消磨光阴。”林知望极少这样语重心长的说话,父亲是不会对他讲这些道理的,又或许讲了也不会听。

    在他的认知里,文人不能仅仅读书习礼,写字、作画、弹琴、骑射、健体……只要喜欢,都是可以涉猎的,大部分希望走上仕途的读书人穷尽半生去研读四书五经,是大祁的科举制度使然。因此,越早考中进士,越能节约时间做些“有用”的事。

    徐湛讪讪的垂着头,不敢言语,手中的松烟墨机械的一圈一圈打转。

    响鼓不用重锤,林知望知道他听进去了,便也不再多说。

    第二日,他便见书房靠窗的桌子一角,刻了一行小字——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林知望治学严谨,更懂得因材施教,不可否认,徐湛天生比一般的读书人聪慧,于人情世故也比寻常的少年人通透灵活,远的不说,出城谈判的佳话仍在街头巷尾传唱,江宁省各地方官仍在念他的好,也正因如此,他担心徐湛在盛誉面前飘飘然不知所以,乡试会试比的是真学识,文章这东西骗不了人,非得熬足时间,下足功夫不可,他很清楚徐湛在读书上仍有保留,也很想知道徐湛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由是他在新年伊始学堂开课时,将徐湛重新撵回学堂,一板一眼的读起书来。

    好在杨老先生虽不待见他,却从不在课业上有所敷衍,他将一摞程文搁在徐湛面前,惜字如金的道:“用心揣摩。”

    徐湛回头看了看他唔哩哇啦大声背书的同窗们,奇怪的问道:“先生,可有时限?”

    杨虔面沉似水:“你还有多久乡试,自己不知道吗?”

    徐湛觉得他还是少说话可爱些,忙躬身道:“是,先生。”

    “每日下学后,将所获心得说给我听。”他又说。

    “是。”徐湛说。见他没有其他交代,赶紧行个礼怏怏退下。

    徐湛明显感到杨老先生对他的偏见日减,日久见人心,他也看得出杨虔从未因“私怨”而在学业上糊弄于他。他由外公养大,本就对这个年纪的老者有亲近之感,冬去春来,日子一长,便觉得这老头儿也有蛮多可爱之处。

    杨先生给的程文很多,而揣摩又不同于背诵,需反复研读多遍,将一字一句理解通透,后来徐湛明白,这些是精选于当朝学士、翰林、历科主同考官、历科正榜进士的佳作,研究他们的行文思路,说曲意逢迎过于难听,却绝对扎实有效。

    科举制度延续至今,有多少名士鸿儒屡试不中,少数因文章晦涩难懂,多数因行文风格不被考官认可,因此研究历届程文是免不了的考前冲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