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贵极人臣在线阅读 - 第58节

第58节

    这一问,也是直击七寸,耿直如穆孔晖张口就来了一句:“可不试试,你怎么知道又不行呢?”

    月池失笑:“ 我自是知道,唐太宗有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武官、文官、宦官三堂共治,说到底就是吸取唐末藩镇割据,骄兵悍将的教训。三者互相辖制,若有人想要犯上作乱,也必得拉拢一个帮手,方有动作的可能。如此一来,边境才得长治久安。”

    众人一时缄默,谢丕仍不死心,他道:“可文臣节制,也一样有力啊。”

    月池道:“是否有力,不是仅靠你上下嘴皮一碰就能论证的。你得拿出真凭实据,或者具体方案来。若因一时冲动,就在此以死劝诫万岁,废除从永乐以来施行至今的重要边塞制度。不仅是于国不忠,也是于己失度。”

    这话说得太重了,谢丕面色惨白跌坐在地上。其他人也是低垂头,不再言语。朱厚照起身道:“怎么样,心服口服了吧?还不快拖下去。”

    月池又叫停:“万岁,还是饶他们一次吧。”

    朱厚照皱眉道:“他们犯下如此大错,岂可轻饶。再说了,朕已经有言在先。”

    月池道:“皇上是已经有言在先,可大庆法王却还没开口啊。”

    朱厚照一愣,他想到了自己的小号,佛门的马甲。月池道:“法王乃佛门尊者,慈悲为怀,想必会念在他们到底是一片忠心的份上,从轻发落。”

    月池又上前一步低声道:“招这批人进来不知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若这般去掉一半,岂不是赔本生意,至少把用处榨干了,再谈其他。”

    朱厚照灵机一动,他点点头,朗声道:“看在李越的面子上,朕就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尔等书读得虽多,却不务实,长留翰林院也不过浪费米粮,倒不如同观政进士一般,还能学到点真本事。适才开口谏言之人,全部派往京营和京城周边的卫所。至于其他人,上午于文渊阁读书,下午去各部履职,不得有误。”

    月池大惊,这莫不是要提前实习?这样也好,可她在短暂的欣喜后回过神来,在今天这场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冲突中,她旗帜鲜明地站到了皇帝的一方,这固然能为她赢得更多的权力和信任,可也让极端清流党彻底站在了她的对立面。她进入官场不到半年就开始树敌,可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第113章 此理须凭达者论

    他是疯了,才会放过你这条大鱼。

    宫中没有不透风的墙, 特别是这样大的事,就是想瞒也瞒不住。诏命一下,内阁立刻就得到了消息。翰林又称储相, 素来地位优崇, 历来不知出过多少辅臣,怎可如此慢待。刘健即刻就要去找朱厚照, 当场反对。可李东阳到底要持重些,他拦住刘健,问这小黄门前因后果。黄门本就是靠这张嘴吃饭,当下如倒核桃车子似的,一五一十地全部说了出来。值房之中, 一时鸦雀无声。内阁三公面面相觑,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待到黄门走后, 他们才开始商量。谢迁的脸涨得通红,胡须不住地颤抖,他首先谢罪:“都是我那不成器的犬子,不知天高地厚,才惹出这一桩祸事来。我实在是惭愧至极啊。”

    李东阳宽慰他道:“以中也只是想为国效力,只是一时莽撞了一些,日后多加磨练也就是了。再说了, 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啊。”

    刘健一拍桌子,眉毛竖起道:“元辅此言差矣, 翰林素来清贵,皇上却将他们全部由天上贬到地下,如此离经叛道, 这还不叫坏事么?”

    李东阳捋须道:“某也是翰林出身, 自天顺八年被选为庶吉士, 便一直身在台阁,于自身倒是清贵了,可于国计民生却都是道听途说。若真论收获,还是弘治十七年奉命去山东祭祀孔圣人沿途所见所闻来得真切。”

    谢迁道:“元辅所言固然不错,圣上也是出自育才之心。可非是我为自己的儿子说情,万岁这般置祖宗法典于不顾,还是过了些。”

    刘健附和道:“正是,即便要让他们务实,也要等三年散馆后,再论不迟。如今连学问根基都尚未打好,如何能去各司。圣上如此妄为,只怕会引起轩然大波,反而多生事端。”

    李东阳的面色也凝重起来,他微微颌首:“那我们还是拟一份奏本,劝万岁收回成命。”

    三人立即斟酌词句,李东阳挥毫泼墨,下笔千言,而顷一本奏疏便已成形,又着人递给朱厚照。

    奏本写完,谢迁就急着告退了:“待我先回去将那不成材的孽障教训一顿。”

    李东阳和刘健虽苦劝几句,可到底压不住谢阁老的满腔怒火。他的一双厚底官靴都踩得飞起,大红的官袍在风中飘荡,一出宫门就冲进轿子,一落轿就杀气腾腾地冲进府邸。

    谢丕一脸颓色归家,自入房门便不肯出来。母亲徐夫人十分担忧,正在他门口敲门询问时,就见自家老爷冲进来。谢迁少时就有仪观俊伟,儒雅彬彬之名,即便如今年老,也是风度翩翩的长者,素来说话轻言细语,以理服人,何曾有这般火冒三丈的时候。

    徐夫人一见之下都愣住了,直到他老当益壮踹开谢丕的房门后方回过神来,忙抱住谢迁的胳膊道:“老爷,您这是怎么了,可是他闯下了大祸?”

    谢迁气得胸口起伏:“你问他!”

    谢丕已然膝行出来,磕头请罪:“都是孩儿行事莽撞,险些有杀身之祸。”

    徐夫人闻言倒吸一口冷气,他们其他的儿子都闻讯匆匆赶来。长子谢正忙扶住母亲,三子谢豆和五子谢至则一左一右架住谢迁。小儿子谢垔走到二哥身前,急切道:“哥,你不是随皇上去游万岁山吗?”

    谢迁怒极反笑:“你们都来得正好,去,把于吉和谢亘也叫来,让他们都来听听谢探花的丰功伟绩。是了,这里面也少不了于吉的事。”于吉是谢迪的字,谢迪无子,未不使他绝后,谢迁便把自己的四儿子谢亘过继给他。

    正堂内一时热闹非凡,谢迁和徐夫人坐在上首,谢迪坐在侧边。其余儿子全部立着。谢丕则垂头丧气地跪在堂前。谢迁道:“你自己说,把你做得好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谢丕犹豫片刻,索性破罐子破摔。待到说到请废九边镇守时,谢迪抚掌而叹:“侄儿竟有如此胆色,不愧为我谢家子弟,也不枉你父亲和我对你平日的教导。兄长,以中忠直如此,你当对他大加赞赏才是,为何反倒怪罪于他。”

    谢迁嗤笑一声:“小的糊涂也罢,我看你这个长者也无甚长进。你且听他说完。”

    谢迪吃了瓜落,不敢言语。谢丕咽了口唾沫,将李越质问之言和盘托出,这下非止谢迪,谢家其他五子也是目瞪口呆。谢迪皱眉道:“这厮簧口利舌,竟能颠倒黑白。”

    谢迁斥道:“我看你才是睁眼瞎子,白黑不分。谢丕,你自己说,你今日错有几处?”

    谢丕默了默道:“孩儿第一错在,不该因皇上年幼,便轻视于他。”下跪劝谏,群起而攻,若是一般十五岁少年,早已心神动荡,难以言语。可皇上到底是真龙天子,不同凡俗,竟然气势丝毫不弱,还反过来压制他们。

    谢丕又道:“孩儿第二错在,尚未弄清万岁的意图,就贸然行动。”他以为,皇上先撤掉其他地方的镇守太监,又以雷霆手段肃清宫闱,还对他们这些翰林礼待有加,就表明他已经偏向文臣,甚至依赖文臣。没想到,他翻脸比翻书还快,在兵权上是丝毫都不肯让。说到底,还是他尚未明了朱厚照的性情和想法,就贸贸然出手想做出一番大事业,谁知险些出师未捷身先死……

    谢丕想到此不由叹了口气,他继续道:“孩儿第三错,不该轻视李越。”没想到,李越年纪虽小,说话做事竟是如此老道,抓住他的疏漏处,长驱直入,打得他溃不成军。

    谢迁道:“为父再三叮嘱你,圣上聪慧过人,不能等闲视之。为人不可恃才傲物,凡事当谨慎而为。现下看来,你是把我的话,全然抛到九霄云外了!”

    谢丕满心羞愧,忙叩首道:“是孩儿愚昧。”

    谢迁道:“人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今与先帝脾气迥异,为父又已年迈,想来也支撑不了几年门户。你高中探花,是你这些兄弟中名次最高的一个,我本对你寄予厚望,期盼你子承父业。谁知,你才为官不过一载,就自绝上进之路。”

    谢丕呆若木鸡,他忙道:“孩儿不过一时之失,日后也可将功补过……”

    谢迁摇摇头:“你公然与皇上为敌,已然失去了他的信任。”

    谢丕不觉手足冰凉,其他兄弟既震惊又担忧地看着他。只有谢迪敢在此时插话:“兄长,何至于如此。以中提倡除去那些竖阉也是在为国尽忠呐。”

    谢迁长叹一声:“朝政讲究的是制衡之术。开国之初,军中是藩王与武将、文臣,三者制衡,如今只能宦官与武将、文臣合治。宦官是皇上在军中的耳目!正如李越所述,你既无后续之策,又无立得住脚的理由,全凭一腔意气,就要戳瞎皇上眼睛,弄聋皇上的耳朵,皇上岂能容你。若非李越求情,只怕你是永世不得进京,只得在乡野庸庸碌碌了。”

    谢迪仍不理解:“可是,可是宦官鱼rou乡里……”

    谢迁道:“蠢材,只要他们把皇上的交代,做得妥妥当当,就不会有大事。昔日刘尚书也是拿出各省镇守太监深负皇恩的证据,才让圣上同意暂时召回他们,可万岁直到今日也从未明说要废除镇守制度。你们若以为皇上年纪小,就可随意拿捏,那真是大大错了主意。”

    谢迪躬身领训,谢丕也是一脸惶然:“父亲,还请父亲设法替孩儿出面转圜吧。”

    一直沉默的徐夫人不由眼带哀求,盯着谢迁。谢迁眼见老妻和儿子如此,心里也不好过,他沉吟片刻道:“若我出面,反而会让皇上心生警惕。一事不劳二主,你还是去找李越吧。”

    谢丕一愣:“李越?他会帮我吗?”

    谢迁实在没忍住,翻了个白眼:“你父亲是内阁次辅,叔叔是兵部主事,其他五个兄弟都身有功名,即将在朝为官。他是疯了,才会放过你这条大鱼。你以为,他早不开口,晚不开口,偏在你们即将被拖下去时才说话是为甚?”

    谢丕恍然大悟:“是为了让我欠他更大的恩情?”

    谢迁微微阖首:“难怪魏武昔年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被亲爹当面讽刺的儿子们都不敢作声,只得低头领训。

    而在紫禁城中,还有一人与谢家兄弟堪称同病相怜。钱宁跪在冰冷的大理石地板上,膝盖上是又冰又麻,脑门上却是滚滚热汗直下。朱厚照碰到这种事,心里的火气岂是一时半会儿能消的,钱宁不知自己的诡计因月池的一个眼色就露了马脚,还在朱厚照身边来回打转,不是一下就撞在了枪口上。

    朱厚照喝道:“你好大的狗胆,竟然敢藏拙,故意输给朕。”

    钱宁如遭雷击,可他到底心思灵巧,急急喊冤:“万岁,这是哪儿的话,臣可是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拿出来了,您是知道的啊。”

    朱厚照恼怒道:“朕问你,你学箭这些年,可与人比试过?”

    钱宁不知他这是何意,怯生生道:“启禀万岁,比过。”

    朱厚照又道:“比过多少次?”

    钱宁愈发摸不着头脑:“数、数不清了……”

    朱厚照抬脚踹了他一下:“你与人比试的次数都数不清了,还会不知道,射飞鸟时当用何等策略吗?!可叹朕一时糊涂,竟然信了你的鬼话,丢了那么大的脸。想你平日里,只怕也是糊弄朕居多吧。”

    钱宁磕头如捣蒜,连连喊冤。朱厚照斥道:“再敢狡辩,朕就割了你的舌头。你若说实话,朕还可以考虑饶你这一次。”

    钱宁在心中剧烈挣扎,最终还是弱弱道:“臣也是一片忠心,想让您赢得漂亮些……”

    最后一丝希望被打破了,朱厚照仰头看着文采辉煌的藻井。人人都说忠君爱国,可人人都心怀鬼胎,满口谎话。不,不,他忽然起身,心中涌过一道暖流,还是有人,一直真心待他的……

    第114章 每逢佳节倍思亲

    没意思,真是没意思。

    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 据说是地官赦罪之日,鬼门大开,通过考校的鬼都会返回家去。孝宗皇帝出了名的好人, 在所有人心中, 他自然有故地重游之望。西苑一大早就开始做法事,而主持的僧人全部都是番僧。这些人生得高鼻深目, 头发卷曲,长长的胡须像海藻一样,耳朵上还带着赤金的耳环,一张口就是唏哩咕噜的番话,听得宫女太监都满头雾水, 如果不是因祭祀场所应当肃穆,只怕早就笑出声来。

    王太皇太后与张太后一早便驾临西苑, 见来得不是往年所延请的中土僧人,心中一时讶异非常。可因城府不同,太皇太后不过微微蹙眉,张太后就是直接发作了,只见她柳眉倒立,面上似被上一层寒霜:“今日是先帝的大日子,缘何来得都是这些奇形怪状之人, 还不快去与哀家赶下去。”

    太后的贴身宫女秋华惊得冷汗直流,忙在她耳畔低声道:“娘娘, 这可是皇上亲自从天竺请来的高僧,佛法高深,非同凡响啊。”

    张太后皱眉道:“天竺?哀家管他们是从哪里来得, 这些人说得话, 先帝都听不懂, 怎么能把先帝的魂魄引回宫中。快与哀家赶下去。”

    左右侍从一脸为难,太皇太后暗叹一口气,出言相劝:“佛法直通人心,只要法力足够,又岂会受言语相限,你且坐下,莫要打扰高僧施法。”

    婆婆发话,张太后不敢再犟。自孝宗皇帝驾崩之后,她便一直缠绵病榻。儿子虽时常来看她,但母子生疏多年,一见面除了问候几句,竟然无话可讲。往往在相顾无言之后,朱厚照就扯了扯嘴角,接着拱手告退。张太后满腹心事也无人可诉,一方面愈发思念先帝,另一方面也想念娘家的亲人。可先帝已魂归地府,从此阴阳相隔,只能盼他夜间入梦,而张家人,她又不敢再叫他们进来。

    因此,她愈发心绪郁结,脾气暴躁,就如那炮仗,一遇见火星就炸了,平日便对犯错的宫女太监多加责骂,可今日一见孝宗皇帝的灵位,这十分的怒火,竟然尽化作委屈。先帝在时,她哪里过过这样的日子。

    朱厚照来时,见母亲面色沉沉,还以为她是在想父亲。他心下黯然,也不由软了几分,可有心想宽慰几句,却如鲠在喉,什么都说不出来。刘瑾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取来甜食房进供的佛波罗蜜,对朱厚照使了个眼色。

    朱厚照会意,丢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亲奉果品与祖母和母后。太皇太后年老,素爱甜烂之食,这波罗蜜中有如鸡子般的大块黄rou,她夹了一口入嘴,只觉甘甜如蜜,她摸摸朱厚照的头道:“皇帝有心了,你父皇天上有灵,也会夸你孝顺。”张太后却因心绪不佳,冷着脸摆摆手道:“哀家没胃口。”

    朱厚照热脸贴了冷臀,倒也没有生气。想到父亲临死前的嘱托,他还是对母亲添了几分亲情。他又问道:“那母后想吃什么,儿臣这就让膳房去做。”

    张太后看着飞扬的经幡,听着和尚们高低不停的颂经声,鼻尖充斥着香烟之气,未语泪先流:“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要皇上回来……”语罢,竟然恸哭起来。

    太皇太后看着这个儿媳妇不由扶额长叹,也怪先帝多年只知宠妻,不知教妻,才把她惯成这个样子,在这种场合说这样的话,岂非是在变相指责儿子不孝。朱厚照正手足无措间,就听祖母斥道:“你这是作甚,先帝寿数已尽,已是归天享福,此番回来,不过是看看我们过得如何,你这般哭哭啼啼,岂不是惹先帝挂心,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还不快去更衣,到了晚间放河灯时,自有你和先帝说话的时候。”

    这番呵斥,当真是一丝情面都没给张太后留。张太后既羞且恼,忙在秋华的搀扶下去了内殿。朱厚照对太皇太后道:“祖母,还请祖母宽宥一二。母后她还是少年心性,只是过于思念父亲,一时忘情,这才失了体统。”

    太皇太后不想在朱厚照面前直言,而是叹了口气道:“是祖母心急了些,祖母也是担心,她老是这个样子,还怎么教儿媳妇。各地的佳丽马上就要进宫了,皇帝可有什么想法,说与祖母,祖母也好替你掌掌眼。”

    朱厚照望向孝宗皇帝的灵位,垂眸道:“要是父皇也在,该有多好。”

    王太皇太后摩挲他的脊背道:“你父皇晚上就回来了,他最挂心的就是你。你晚间放灯时好好和他说说话。祖母也会告诉他,给你选了个好媳妇,让他在那边,也好放心。”

    朱厚照点点头,他想了想说:“要懂事明理的,能担大任的,家里人也要安分些的。”

    太皇太后道:“这是应有之义。”

    张太后更衣回来,正听了这一句,当下气了个倒仰。朱厚照此刻并无它意,可她疑心生暗鬼,觉得这两祖孙就是在嘲讽她。

    这股邪火一直压在心头,即便晚间放河灯,好生痛哭流涕了一场,也未彻底消解。等到朱厚照送她回宫时,她便发作了。

    朱厚照有些难为情,但还是强撑说出来:“母后还是别太过伤心,免得伤了身子。您要是太难过了,父皇也放不下心啊。”

    张太后冷笑一声:“他当然放不下心,毕竟我既不懂事明理,又不能担大任,连家里的人都不安分。要不然,他怎么在死前还帮我抬一个婆婆上来,时时刻刻地敲打我!我就不明白了,他既然这么容不下我,索性让我给他殉葬好了。反正我活在这宫里也没人把我当回事,说什么都没人听!”

    朱厚照因连珠弹炮的怨怼之言是又惊又怒,仁寿宫中的宫女太监都吓得魂不附体,跪地磕头如捣蒜。刘瑾忙上前来打圆场:“娘娘,娘娘这是哪里话,先帝对您的爱重是世人皆知,而万岁纯孝,宫内宫外也是有目共睹啊。”

    张太后嗤笑道:“不过是摆个样子给旁人看罢了,你打量着我不知道。”

    刘瑾还要再劝时,朱厚照却喝了一声道:“你住口!”

    他目光灼灼,一口银牙都要咬碎:“旁的朕也不和你多言,你说是做戏,那权当就是做戏!只是你不要忘恩负义,辜负父皇。你知不知道,他在缠绵病榻的时候,都不忘拉着我的手再三叮嘱我,说不论你日后做了什么,都要好好善待你,好好孝顺你!他什么时候都在为你打算,可你呢,你有为他考虑过一星半点吗?!”

    张太后大惊,她捂住嘴,眼泪簌簌地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