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贵女重生记在线阅读 - 第171页

第171页

    也不怪唐军如此松懈,长安城如同孤岛,他们又有无坚不摧的唐炮,破城只是迟早之事,江山已在碗中了。

    今夜月色甚美,才饮了几口,竟然就醉了。众人一夜好睡,等再次醒来,一看那长安城楼,沈泽当场吐血,跪倒在地。

    一夜之间,唐王府一脉的人头,已然挂在了城墙之上!

    他硬撑着,从腰间拔出长剑,对着赵义一剑刺去,赵义却是没有躲闪,一旁的朝华长鞭一甩,将沈泽的剑稳稳缠住。

    “你这个无耻小人,想要黄袍加身,所以才杀了主公?什么祥瑞?我看都是你们的阴谋诡计。”

    他的话音刚落,唐王死忠们都反应了过来,纷纷拿起兵器,对赵义怒目而视,而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军营里的兵将,竟然已经有十之八九是赵义的人了。

    剩下的那些都是晋阳旧部,或者受过李唐恩惠的人,还有一些心高气傲的世家子弟。

    李唐大势已去。

    赵义却突然对着长安城楼猛地跪地痛哭,头戴重孝,手持白幡,一连哭了三日三夜,哭到几次昏厥过去。

    这一下子,之前那些站李唐的人,都纷纷动摇了。

    而那长安城楼上的大将,竟然哈哈大笑起来,“我当李唐有什么三头六臂,还托塔李天王转世呢!不过是一群草包,半夜里醉酒,被人割了头颅都不知道。我大隋的天下,是如此好夺的吗?还有那个哭晕了的孬货,这种没种的家伙,还不回家喝奶去!”

    正在这时,晋阳急报,“吐蕃大军围了晋阳,城就要破了。”

    赵义大急,“阿镇,你快带人去晋阳,务必救出各家的家眷。一家老小,就全部交给你了。务必保住义父的血脉。”

    李镇一愣,他动嘴是行,可是动手,有点不行啊……

    赵义见他不动身,又派了另外一个经验丰富的晋阳老将,一同前去。

    沈泽本来也想去,却被赵义拦住了,“世民大仇未报,尸身仍高挂堂前,你不相信我,难道还不相信阿镇么?”

    李镇向来都是李世民的小跟班,所以沈泽迟疑了片刻,还是信了他。

    李唐旧部为了抢回主公的遗体,与隋军大战三日三夜,终于鸣金收兵,全军举孝,在长安城郊外寻了一地,修了唐王墓。

    不久晋阳便传来了消息,晋阳城破,吐蕃杀入唐王府中,女眷为了一证清白,投缳自尽,全家只剩下贪玩偷跑出去的李括,和不知道从哪儿跑来的李贞贞。只是李括见到恐怖景象,吓得痴傻了。而李贞贞受了侮辱,当夜里趁人不备,一根白绫将自己吊死在了赵义门前。

    沈泽一听,万念俱灰,对着跑回来的李镇,就是狠狠一刀,泪如雨下,“你我世民兄弟三人,自幼一起长大。世民以兄长自居,护着你。可是你这个小人……有何颜面,去地下见他。今日一刀,我沈泽与你,割袍断义,从此不见。”

    李镇只是跪在地上,双手发抖,抿着嘴不说话。

    说完之后,沈泽便吐血晕了过去。而李镇,哪怕日后当了镇平王,也再不敢见沈泽。

    只要是有沈泽的地方,便没有李镇。

    从此之后,别说攻占长安城里。李唐军队全都各自为阵,谁也不让谁了。其中以赵义的势力最大。毕竟他有唐炮,本来就战功赫赫,还是李渊的义子。

    而另外一些对此事有怀疑的死忠之人,则拥戴李括,这一部分人里,手下兵马最多的就是烈火流云鲁家军以及程知节。双方谁能胜出还不好说。

    沈泽突然想起之前李世民说的那个胡姬之事,连夜赶往晋阳,希望能为李世民寻到一丝血脉。

    可是他怎么找都没有找到。

    他当时绝对不会相信,李镇竟然有那么无情,投了赵义,眼睁睁的看着唐王府被灭门,也没有想到,他竟然会来那么一出,将孩子揣在怀中带走了。

    沈泽在晋阳日夜寻找了整整一个月,都一无所获,反而因为心力交瘁,生了一场重病。很快,他却是在鲁萍的闺房里,发现了一封信,是鲁国公写给他的回信。

    他一看,整个人都心灰意冷了。鲁国公在鲁萍的劝说之下,投了赵义。

    “阿萍,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明明知道,若是你父兄投了赵义,那世民的李唐,就再也没有希望了。”

    鲁萍却是失声痛哭,“李唐李唐,李世民和李贞贞都已经死了,还有什么李唐!你不忍心看着李唐没有希望,我却不忍心看着我的父兄白白去送死!那个贱人就那么好,值得你拿我父兄的命去抵?你想当李唐的女婿,可惜了,你的岳家如今姓鲁!”

    沈泽却笑了,“阿萍,你可真傻。你以为赵义是什么好人?三姓家奴,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不信你就等着看,狡兔死,走狗烹。李唐的今日,就是你鲁家的明日。”

    鲁萍却是不信,说起来,还是她先认识赵义的,那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若是有鲁家军相助,赵义的大楚就能奠定胜局,良禽择木而栖,她的父兄,怎么可以为一个没有前途的傻子效力。

    鲁家军投了赵义,原来的李唐旧部也都心灰意冷了。有一部分与沈泽一样,卸甲归田,从此继续寻找李唐遗孤也好,相忘于江湖也好,总归是再也不谈国事了。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顺应形势,随了大楚。

    沈泽在青山书院,以前常常与李世民一起念书的地方,盖了一草庐,再也不愿意见鲁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