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页
回到座位,班上同学陆陆续续从食堂回来了,程迟音看了眼时间,快晚自习了。 怕那堆物理教材放桌上太高了会挡后面同学看黑板,程迟音将书挪到自己脚边,拿起最上面那本开始学习。 …… 数学联赛是全国统一试卷,要先由各省赛区自行评分改卷,确定一等奖候选人名单。 确定候选名单后,给候选人试卷复印留底,再把试卷原件和分数邮寄到全国组委会,全国组委会进行复评确定获奖名单,发回到各个省,由此正式公布名单和成绩。 这个过程差不多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各个省的获奖名单公布时间先后不同,会陆陆续续出来。 此时,省数学会总部正灯火通明,加班加点地批阅试卷。 这次联赛,通过预赛获取联赛资格和免预赛直接进行联赛考试的学生加起来,全省一共九百多位。这九百多位学生代表着本省高中生数学的顶尖水平,然而实际批阅下来,卷面只能说惨不忍睹。 中午十二点结束考试,下午两点不到阅卷评委们就开始了批阅,一直忙到快凌晨。 这会儿看着卷子,评委们都一个劲摇头叹息。 “今年题目确实难,还搞心态,考试的时候我到监控室瞅了一眼,好几个考场的孩子边做题边抹眼泪。” “一试试卷还好,水平在那儿的话保底84分是没问题,最后一道大题写写步骤,填空题最后两题运气好算出来一题,上100分有希望。” “一试送分题多,二试试卷就难咯,除了第一题能做做拿个40分,后面三题全军覆没太正常了。” 这时有位评委抬起头,给自己滴了两滴眼药水,滴完边眨眼边说道:“别说,我一试试卷批到个满分120的。” 其他人惊讶:“真假?我到现在批的最高的也就102分。” 那位评委点点头,叹着气继续批其他卷子:“那张试卷编号是312,也不知道是哪个学校的,卷子写的是真漂亮,字又好看,思路又流畅清晰,根本没什么好斟酌给分的点,整个批阅下来就是种享受。” 又一位头顶锃亮的评委开口接道:“312?我这在批二试的卷子,刚好批到这个编号。” 其他人来了兴趣,刚好批阅卷子忙了一整天,摸鱼休息片刻,纷纷问:“看看,二试卷子写得怎么样。” 头顶锃亮的评委扫过一遍卷子:“可以啊,每题都写了,乍一看像那么回事。” 这次卷子出得变态,不少学生就列了几条公式,企图拿点步骤分。对比之下,312这张写满了的试卷就显得有些突出。 “字确实好看,赏心悦目。第一题没什么好说的,答案对步骤也都有。我看看第二题……”他眉头渐渐皱起,“这道证明题,跟标准答案的思路完全不一样,老林你来给我看看,批了一天卷子脑子都钝了,帮我看下这题有没有伪证。” 姓林的评委过来,详细看过答题步骤,思索了一下回答:“这个考生居然用了韦达跳跃。” 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就是二次方程中根的和与积及系数的关系,涉及到的两个知识点都是高中数学,一个是韦达定理,一个是无穷递降法。但真正用起来却足够巧妙。 林姓评委越看越惊讶,忍不住说道:“这个证明方法妙啊,没伪证,这个方法应该建议全国组委会加入参考答案。” 再顺带看看后面两题,林姓评委沉默了,半晌才问:“难不成,还能有人在数联竞赛拿满分??” 作者有话要说:韦达跳跃是一个处理数论的证明技巧,通常是借韦达定理,来对根进行无穷递降法(引用百度百科)。 有文献记载的最早使用者应该是1988年IMO的第6题,保加利亚选手Emanouil Atanassov用韦达跳跃拿到这一题的特别奖。 第35章 第二天,省数学会评委全部批阅试卷完毕后,由两位工作人员负责后续录入排序和统计工作。 两人拆去答卷上的封条,露出试卷编号下的学校年级和姓名,对着电脑一一输入排序。 “编号198,市一高高三年级13班韩霖,一试102分,二试48分,总分150分。” “编号547,市二高高三年级9班程哲,一试90分,二试52分,总分142分。” …… 两位工作人员一边录入一边闲聊。 “今年分数普遍比去年低,省队省一线又要降了吧。” “我录到现在分最高的是198分,一高的学生,这分数进省队是稳了。” “不会一个200分往上的都没吧?” “不知道其他省怎么样,粤省浙省这种竞赛强省,200分应该能找到几个。” 突然,其中一位工作人员瞪大眼:“诶诶,一试卷子出了个满分。” 另一人听了,头伸过来,惊奇:“还真是。” “居然是明远高中的,高三17班,程迟音……等下,程迟音?这个名字怎么有点耳熟。” “……你忘了你追的死去活来的《殷东遇》了吗,演云疏那个。” “卧槽!是她,她不是一高的吗?” “早转到明远去了。好家伙,看看她二试卷子怎么样。” 两人翻出程迟音的二试试卷,看到分数栏上鲜红的180分时睁大眼。在一堆四五十分的卷子中,这180分看上去格外刺目,跟别人考的不是一张卷子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