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墨桑在线阅读 - 墨桑 第256节

墨桑 第256节

    “大婶您是明白人,您也知道,往年不这样,今年这绸子,实在是金贵,这一匹雨过天睛,要五两金,万一有个万一,小的一年的工钱,都不够赔的。”

    伙计欠身陪笑,仔细解释。

    “还有哪一样,是新花色新花样儿?这真是杭城过来的?”李桑柔眯着眼一脸笑,看起来心情很不错。

    “今年过来的新颜色,一共六样,前儿晚上刚刚到。

    “这一匹,叫含烟翠,放到大太阳上,灰里透着绿头,雅致得很。

    “这含烟翠,小号拿到的最多,一共三十匹,这是最后一匹了。

    “这一匹叫春水,大姐您看这颜色,是不是就跟春天的绿水一样,这个,也只有这一匹了。

    “还有三样,桃腮,凝翠,烁金,到货当天,就被人拿空了,都没来得及摆上来。”伙计说到最后,斜瞥了张猫一眼。

    “这些,都是五两金一匹?”李桑柔笑问道。

    “含烟翠要七两金呢,春水也是七两金,其余三样,因为都是老主顾,我们掌柜不敢多要,也都是七两金出的。”伙计陪笑道。

    “这是明抢呢!”张猫听的一声惊叫。

    “大婶可不能这么说,不瞒大婶,小号后面的绸子库房,空了一两年了,货都在这里,卖完也就没有了。

    “刚才这位大姐说了,打着仗呢。

    “这绸子,只能一年比一贵,有货就不错了。

    “我们掌柜说,等到打完仗,那还得再等个三年两个,缓过这口气儿,这绸子价,大约能下来了。

    “可这仗,谁知道什么时候能打完呢,您说是不是?”伙计客气无比。

    “那边是毛料?毛料呢?”李桑柔转到旁边毛料柜上。

    “小号原本不做毛料,现在,没办法,小号这些,都是上好的毛料,泾州货。

    “这毛料便宜是便宜点儿,可跟往年比,也没便宜多少。

    “您看这个,像这样的泾州料子,东西实在是好,从来没掉过价儿。

    “这些是普通些的泾州料子,从大前年起,倒是掉了一点儿价,不过,掉的真不多。

    “这好东西,什么时候都是好东西,可不容易掉价。”毛料柜上的伙计忙抱了一匹泾州料子,放到柜台上,接话笑道。

    李桑柔伸手拍了拍那匹泾州毛料,转头看向杨嫂子,“毛料没怎么涨,要不买毛料吧。”

    “八月初四的好日子。”杨嫂子无语的看着李桑柔。

    八月初还热着呢,大热的天穿毛料!

    “也是哈,八月初四还挺热。那,买绸子的钱够吗?”李桑柔一只手叉着腰,想了想,看着杨嫂子问道。

    “够倒是够……”

    “够就买呗,结婚这样的大事。”李桑柔一拍柜台,极其不负责任的应了一句,就挥着手往外走,“你们买吧,我有事儿,先走了。”

    “这位大姐说的对,娶媳妇可是大事儿,要是钱不宽敞,咱就不说了,没钱没办法。既然不差这个钱,该买的就得买,能买好的,就不能买孬的。

    “好东西买回去就是家底儿,老话说的好,存得千年的货,才是有福的人。”伙计陪着笑,吉利话儿一套一套的。

    “你别听她的!”张猫冲李桑柔背影猛甩了一帕子,“要论败家,她数一数二!

    “这事儿不能听她的,咱们自己商量,照我看,这绸子太贵了,这个价儿,坑憨大呢!”

    ……………………

    李桑柔从绸缎庄出来,直奔庆安老号。

    刚出了正月,庆安老号的二掌柜包平还在建乐城总号,听说有人位姓李的姑娘找他,赶紧出来,一看果然是李桑柔,急忙欠身往里让。

    “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李桑柔一边打量着四周,一边笑道。

    “大当家事儿多,哪儿顾得上扯东扯西的寒暄。我想着也必定是有要紧的事儿。”包平笑道。“咱们到内花厅喝茶说话儿。”

    包平一路欠身,让着李桑柔进了四下无靠的内花厅,亲自摆开茶具,提水沏茶。

    “包掌柜今年买绸子了吗?”李桑柔看着包平沏好茶,笑问道。

    包平一个怔神,“买是买了,买得少,今年绸子贵得离谱。”

    “我刚刚在绸缎庄,看到他们上了好些新鲜样儿的绸料子,说是杭城那边刚刚出来的新鲜花色。”李桑柔笑眯眯。

    “大当家这意思。”包平干笑了几声,“我们这里,也有些新安郡去年的秋茶,就是极少罢了,也就够几位掌柜喝上一回两回,尝个鲜而已。”

    “你们这新茶,是什么路子过来的?”李桑柔直截了当问道。

    “大当家这话问的。”包平一脸干笑,垂眼低头。

    “我不是查谍报,谍报的事儿,不归我管。我是想找个赚大钱的门路,绸子就不错。”李桑柔干脆直接道。

    “呃!”包平猛的呃了一声,呆了一瞬,失笑出声,“这个,真说不上什么门路,那条江那么长,再怎么,也不能从最上头到海那边,沿岸都站上人看着,那没人看着的地方。”

    包平干笑两声,“总有不怕死的,要钱不要命的,或是没办法只能冒这个险的。

    “可这个量,大当家您想想,能有多点儿。”

    “我记得,听你说过一回,说你们新安郡产的茶,一半儿往北换毛皮马匹,人参鹿茸什么,另外一半儿,一路往西,本地倒卖不了多少。

    “江南的丝绸,是不是也是这样?不多说,江南的丝绸,是不是得有三四成,是销往江北来的?

    “那像泾州的毛料呢?有多少是卖到江南去的?”李桑柔看着包平,拧眉问道。

    “我们新安郡,这几年苦得很,茶叶都烂在山上了。”包平一脸苦笑,“听说江南的生丝,去年的价儿就极低,好多养蚕户,今年都只养了一半的量。

    “泾州那边,我倒不怎么清楚。”包平答道。

    李桑柔眼睛微眯。

    包平看着她,斟酌着笑道:“要不,我去打听打听,大当家这生意……”

    “不用你打听,我这生意,谁都不带,你也不行。”李桑柔边说边站起来,“这会儿不比寻常,打着仗呢。

    “像你们这样的生意人,像你上次说的,平安第一,能平平安安就行了,这会儿,不要想着挣钱的事儿。

    “等三年五年,仗打完了,有的是挣钱的机会。

    “行了,我走了,不用送,多谢。”李桑柔说着,拱了拱手,大步往外。

    包平一路紧跟,将李桑柔送出大门,看着李桑柔走远了,才转过身,背着手往里走。

    大当家这是要做绸缎生意了,这会儿的绸缎生意,可是真真正正的一本万利。

    可这会儿做这生意,都是提着脑袋做的。也就是大当家这样的人,敢伸这个手。

    确实,这不是他该想的,他们这会儿,平安为上。

    ……………………

    李桑柔直奔孟彦清他们那间大院。

    孟彦清正带着大家在后院练功,听说李桑柔来了,急急忙忙迎出来。

    “就在这儿吧。”李桑柔示意宽敞空阔的门房,“两件事,一,看看这建乐城哪家绸缎庄有杭城过来的最新样的绸料子,挑杭城绸料子最多的,三家吧,然后盯住这三家绸缎庄,想办法盯出来他们是从哪儿搞来的杭城的最新样绸料子。”

    “是!”孟彦清一看到李桑柔眼睛亮亮的,就已经有了摩拳擦掌的冲动,这会儿听了吩咐,立刻沉声答应。

    “第二件,挑些精明强干的,去一趟泾州,泾州府哪几家出的毛料子最好,去年一年出了多少,都卖给了哪几家商号,这个要多打听几家,五六家吧。

    要快,要悄悄儿的,不要惊动了人。”

    “有暗谍?”孟彦清听完,浑身警惕。

    李桑柔退后半步,上上下下打量着孟彦清,“我,是个生意人,没钱了,要赚点儿钱,你想哪儿去了?”

    孟彦清呃了一声,直到李桑柔下了台阶,才一拍额头,好像反应过来了。

    嗯,大当家说她是生意人!

    她是生意人?

    第210章 有路大家走

    孟彦清安排的很快,一两个时辰后,二十来个老云梦卫,扮成一个小商团,有掌柜有伙计,牵着驴骑着骡子,出城直奔泾州。

    建乐城这边,孟彦清和黑马小陆子几个,一起出动,不过两三天,就将建乐城的绸缎行打听的明明白白。

    建乐城里,稍大点儿的绸缎庄,都有点儿杭州来的新货,可是都不多。

    来源呢,就像包平说的那样,那条江那么长,怎么看得住?总有胆大不要命的,偷运一船两船过江,这些绸缎庄在沿江各有各的点儿,常年有人蹲守。

    半个月后,往泾州打听的云梦卫,递回了头一封信。

    泾州的毛料,都集中到长安各大商会,再转运各地,他们留了一多半人在长安打听,另外几个人,继续赶往泾州。

    几天后,一个年轻点儿的老云梦卫黄良,一身顺风骑手的装束,星夜兼程,赶回到建乐城,下了马,直奔递铺后面。

    “不是急事,先喝口水,缓一缓。”李桑柔看着嘴唇爆皮的黄良。

    “不累,没事,就……”黄良话没说完,嘴唇就干粘的说下去了。

    “赶紧坐下。”黑马按着黄良坐下,将茶递给他,提着壶等在旁边,黄良喝完一杯,就添上一杯。

    黄良一连喝了五六杯,长长打了个嗝,“好了舒服多了。”

    “不急,慢慢说。”李桑柔笑道。

    黄良又打了个嗝,长长舒了口气,“好了。

    “走前,孟头儿交待说要机密,老董就没敢再写信,怕万一泄露,就让我赶回来一趟。

    “长安周边,不光泾州,别的地方,也出极好的毛料,他们看毛料好歹,有一样,就是看份量,份量越轻越好,一匹料子,不超过一斤,就都叫作泾州细毛料。

    “听说周边的毛料都集中到长安,再从长安往外出货,老董就说长安得细查,让老裴带了两个人,赶去泾州,余下的,都跟他留在长安打听。

    “长安那边,倒是好打听,做毛料生意的,最大的一帮,是泾州商会,最好的细毛料,基本上都在泾州商会手里,老董就亲自看着泾州商会,找机会潜进他们帐房,抄了这一两年的帐。”

    黄良说着,解开外衣,再解开夹衣,从怀里掏出个薄薄的皮袋,解下皮袋,拿出两本小册子,递给李桑柔。

    “这里头是泾州商会和河东商会两份年帐。

    “老董看了这两份年帐,刚看完就让我赶紧送回来,说越快越好。”黄良指着两本小册子,“老董还说,看这帐上记的,开年后头一批货,都是三月初就启程了。

    “他说他带人缀上去,长安留个两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