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重生考科举在线阅读 - 第88页

第88页

    谢令姜努力维持着自己冷淡的神情,嗯了一声,就从系统虚境中退了出来。

    她在外面的身体休息了两个时辰,困意却越发浓重了,她让侍女泡了一杯浓茶提神。

    谢令姜看着满桌子的书,不想服输,背后仿佛燃起了熊熊火焰,她一定可以的。

    有了勤劳贤惠的拇指少年容玉的帮助,《农史》的编撰进度加快了一些。

    已经到了前朝的西都初期,前朝有西都和东都,前面四百载是西都,顾名思义就是都城是在西面的咸阳,后一百四十载是东迁都城于燕京。

    前朝西都初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牛耕更加普遍,铁农具更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耕作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

    非但如此,在中原地区百姓普遍使用铁器后,边疆的归附民族那里也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推广。

    而到了西都与东都交接的时期,由于常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十室九空,前朝灵帝不得不在平定四方后,东迁都城于燕京,并采取鼓励农耕、轻徭薄赋、赈济贫民的政策,同时又实行了赋民和假民公田。

    谢令姜对于赋民公田和假民公田作了解释,“赋”与“赐”同义,赋民公田,就是国家把荒地分给没有地的百姓,让他们不至于成为奴隶和佃户,前朝东都中期,不再赋民公田,而是假民公田,“假”同“借”,借民公田就是指把无主的荒地收归国有,再借给没有地的百姓,这样这些百姓就不是私人的佃户,而是国家的佃农。

    这些政策,目的都是在于解决破产农民无地耕种的问题,若是农户无地,为了不饿死,只能卖身为奴或是成为豪强地主的隐户,而奴隶和隐户的税收国家是不能征收税收的。

    为了控制土地兼并,前朝东都初期和中期的君主都一边启用一些照顾农户的政策,一边检核垦田户口。

    然本意虽好,行之却难。

    派去度田的官员因为惧怕或是故意想偏袒豪强地主,没有俱实检核豪强的耕地,而对于贫民则是以度田为名,聚人田中,并度庐屋里落,将豪强隐瞒的田亩数与人口数加诸于平民。

    度田一事,本为良策,却激起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这在历代以来都是罕见的,可见当时豪强劣绅的猖獗,甚至连中央皇权都不得不退居一射之地。

    这些是农田的政策方面,至于与农事相关的水利技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有进步。

    农事乃天下之根本,水利乃农业发展之根本。

    谢令姜用了长篇大幅写了水利一事,她还顺便将各朝各代治理黄河的方法写了下来,治理黄河是历朝历代君王的重中之重,黄河一旦发生水患,将会水淹良田,百姓就无地可种。

    不过,自从前朝的王侍郎创造出“水门控制法”,从前朝明帝起至如今的大燕,八百多年了,黄河无改道,也大大减少了决堤之患。

    如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良方,谢令姜解释描述得甚是详细。

    这位前朝王侍郎所开创的治理黄河的方法是开凿渠道,分流黄河与汴河,这样,黄河水涨则注入汴河,汴河水涨则注入黄河,如此一来,黄河两岸的数万亩良田就保住了。

    天色渐渐昏暗了下来,谢令姜打了个哈欠,有些困眼蒙眬,她已经一天一夜未曾睡过一个好觉,自然撑不住了。

    谢令姜狠狠心,把自己手臂掐的乌青,一下子又清醒了起来。

    拇指少年容玉默默蹲在桌子角那里,内疚地看着他的阿姜。

    “对不起,阿姜,我是个没用的系统,都没办法帮到你什么。”

    谢令姜眉眼弯弯,温柔一笑,揉揉容玉翘起的呆毛,“傻阿玉,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能够改变曾经悲惨的过去,我已经很感激了。”

    容玉脸颊羞红,低下头,耳垂红艳欲滴,小身子扑到谢令姜手心里,蹭蹭谢令姜纤细白皙的手指,撒娇道:“阿姜,你真好~”

    谢令姜将小少年捧在手心,眉眼弯弯,心里悄悄松了口气,看来阿玉还是没什么变化,是她自己想太多了。

    作者有话要说:  修一下这章

    第60章 当之无愧

    后面几天, 谢令姜闭门不出,专心写《农史》。

    因为谢令姜除了吃饭就呆在秋月小筑内,永宁侯夫人怕她在府上出事,就让陈茵去看看。

    陈茵在谢令姜的巧言令色之下, 当即就被忽悠得热血沸腾, 表示自己也要加入, 帮助谢令姜完成《农史》。

    永宁侯夫人发现自己闺女儿非但没能把表妹从房间里劝出来,自己反而也窝在秋月小筑的书房里日夜伏案疾书。

    永宁侯夫人嘴角抽了抽, 暗叹陈茵傻孩子。

    她对着一旁忧心忡忡的嬷嬷叹口气道:“这个茵娘,怎么半分我的机灵劲儿都没遗传到, 全继承了侯爷傻愣愣的性子。”

    嬷嬷迟疑道:“那可要把茵娘子叫回来?”

    永宁侯夫人摆摆手, 眉毛轻挑,“叫她出来作甚?让她继续和那些狐朋狗友混在一块儿不学好吗?帮着三娘写书也是好的,至少是待在府里, 没出去添乱。”

    嬷嬷点头称是, “就是平王遣人来找茵娘子出去看马球, 这该怎么办?”

    永宁侯夫人浑不在意地道:“去和平王府的人说, 茵娘看表妹编撰农书十分辛苦,姐妹情深,如何能抛下表妹一人在侯府, 自己出去看马球,给本夫人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