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雨梦传奇在线阅读 - 第73页

第73页

    “想当年,我和你阿玛一同出征,不作战的时候,就像今夜,我们月下席地而坐,煮一壶小酒,你阿玛是个豪气、爽快之人,别看他打起仗来那股子恨劲,让敌人闻风丧胆,谈起你们的时候,他就笑,笑里也有无尽的温柔,他最得意的就是你,说你最像他,他说,他要亲自带着你上战场,把你培养成大清的猛将……德煊,你没有辜负你阿玛的期望,我想你阿玛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的。”博格感慨着,这是他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与别人谈起阿布泰,而且这个人就是阿布泰的儿子,这些回忆,这些话他一直都埋在心底,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德煊也有些激动,每当他征战疆场的时候,他就会想起阿玛,好想知道战场上的阿玛是怎样的神勇无敌,可从没有人告诉他,今天却从博格口中听到阿玛的过往,听到阿玛对他的期望,想着阿玛也曾把酒惆怅,不禁湿润了眼眶,倘若今日也能父子同上战场,阿玛!咱们定能踏平敌寇,横扫沙场……

    博格见德煊热泪盈于眶,心中隐隐作痛,这些年看德煊独自南征北战,独享关山寂寞,他就会想起阿布泰说的这句话,他多想跟他说:德煊,让叔叔带你上战场。十年过去了,终于他们并肩疆场上,博格仰望上苍,心道:“阿布泰兄弟,你放心,我一定帮你带好他。”

    德煊不语转身离去,听得身后博格一声长叹念道:

    大漠泛铁舟,烽火煮酒驱离愁。

    夜来胡笳声声幽,捋袖,誓以敌血润神州。

    天兵踏贼酋,狼烟金戈箭鸣啾。

    征尘洗尽凯旋时,但求,国恨家仇一并休。

    德煊脚步一顿,“国恨家仇一并休”,可能吗?梦儿,我好为难……

    第七十三章 彷徨(一)

    德煊出征后,府里一下子变的好安静,沉闷的气氛让人窒息。

    德礽似乎在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整日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什么喝酒闲逛的喜好都改了。他牢牢记得大哥临走前跟他说的那番话:“大哥走了,你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男人,这个家就交给你了,你要负责保护家里的每一个人,如果哥真的有个万一,你一定要挑起家中的担子,哥相信你……也请你帮哥照顾好雨梦,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呀……”是的,大哥走了,他就是这家中唯一的男人,他有责任要撑起这个家。

    尽管雨梦和岳影常去“凝翠阁”看珞琳,陪她说话解闷,可是珞琳自从永熠悔婚后就一直情绪低落,每日里自怨自怜,以前那个爱笑爱闹,热心可人的珞琳不见了,这让雨梦伤心不已,抱着珞琳哀泣道:“珞琳,怎样才能让你快乐起来?告诉我……你知不知道这样的你让我们大家看了都好心痛,你不能一直活在失意的痛苦里,阴影里,珞琳,相信我,你一定会找到一份属于你的感情,属于你的幸福,你一定要快乐起来……”

    珞琳木然,但她的心在流泪,她也想走出这样的困境,可是任凭她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忘记永熠,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都会牵动她的心,那是一种怎样绝望的痛苦,望不到边,找不到路,迷茫又无助,她该怎么办?她就是忘不掉他,怎么办?心好痛,到处都是破了的洞……

    不知何时起,家里又多了一位常客,岳晟。说是来看岳影,却时常带些新奇的玩意儿送给珞琳,有时候岳影会拉了珞琳出去骑马,去游玩,岳晟就充当护花使者,大家心知肚明,岳影这是在给他们牵红线呢!那岳晟虽说不及永熠优秀,也算是年少有为,更重要的是他对珞琳的心思,倘若珞琳能够因此走出痛苦,也是件好事,所以德礽对小娇妻的热心之举很是赞同,惠敏对岳晟也是另眼相看,时不时的也邀他到府中做客。

    雨梦独坐“月湖”边,望着一池的荷花,在习习的夜风中舞动,如凌波仙子月下翩翩,不时有清香盈袖,思绪又飘到了远方,越过万里关山,阿玛、德煊,你们还好吗?

    时间过的好快啊!阿玛和德煊出征都两个多月了。得知阿玛自动请缨随军出征,雨梦的心里就又多了一份牵挂。德煊心里仇恨深重,他是否能跟阿玛和睦相处?会不会因恨而意气用事?人心在仇恨的驱使下常常会做出不智之举,甚至做出可怕的事来……不不不,她应该对德煊有信心,他是位成熟,理智的将军,他知道孰轻孰重,倒是阿玛,他一直心怀愧疚,他绝不会让德煊涉险,如果有危险,阿玛一定会奋不顾身的……唉!思来想去,除了担忧还是担忧。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常常会觉得烦躁不安,也许是天气渐渐炎热的缘故,也许忧思过甚,也许是孤单寂寞太久,总之就是不舒服,吃什么都没味口,整日的昏恹恹,只有每天傍晚来这“月湖”边透透气,闻着这一池的清香,才感觉舒适些。

    柳丝随风摆动,轻拂着她的面颊,雨梦扶着柳枝,又想起那一日咏絮怀伤,心里又是一阵叹息。自悔婚事件后,永熠了就不再来了,他也不能来了,只从德礽那听到一些有关与他的消息,德礽说他也变了,变的沉默寡言,常常会去喝酒,零丁大醉。永熠,这还是那个风度翩翩,温文而雅的你吗?你怎么可以变的这样消沉,落寞?难道你的心还在为我而痛吗?

    细碎的脚步声惊醒了雨梦的愁丝,正欲起身回“沁秋苑”却听得有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