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813节
书迷正在阅读:我在东宫当咸鱼、陛下万安、那个和尚他有条龙[重生]、第九共生体、光影相随、不伦勾引、穿进破解游戏后我成了大佬(NP)、无限沉沦(高H双C)、异世界默示录gl(穿越,np,中辣,主攻)、神医不神
这并不是陈循所作所为的结果,而恰恰是王文等人和陈循站在同一立场的原因。 刚刚王文说什么? “……这么说来,倒是我们这帮老家伙,见识浅薄,有眼无珠了……” 殿试阅卷,头一次是他们这些读卷官,第二次,就是六部七卿这些老大人们亲自上手了。 王文的话明显是在反讽,但是,却让江渊意识到了很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打从一开始,他的方向就错了,大错特错! 他,包括其他的读卷官在内,一直都觉得,大理寺不可能拿得出来详实的证据,所以,不可能定他们的罪。 所以他们一直想的,都是如何脱罪! 可这恰恰就是关键之处……大理寺根本就不需要证据! 两次阅卷的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据。 既然这两次阅卷的结果有这么大的差异,那么,必然有一方错了,错的人不可能是这些六部七卿,所以只能是他们。 这一点,从结果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他一直想要用“学识不足,各有见解”的理由来蒙混过关,证明这只是一次意外事件。 可王文的态度,给他彻底泼了一盆冷水。 还是那句话,王文是天子的心腹大臣,所以很大程度上,他的态度,代表着天子的态度。 这也是最让江渊后悔的一点,他怎么忘了,这件案子,是天子亲自“查”出来的! 不论最后这案子到了谁的手里,所谓殿试舞弊,打从一开始,就是天子已经定性了的事。 这一点,除非天子亲自开口,否则就是不可推翻的。 无论是大理寺,还是陈循,王文,陈镒等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换句话说,江渊以为大理寺最薄弱的一点,恰恰是最坚固,最不可推翻的一点。 方向一错,自然是满盘皆输。 他在这一点上反抗的越激烈,就越会招致王文等一干天子党的不满。 这不是阴谋,而是明晃晃的阳谋,陈循并不是在威胁王文,更不可能是在威胁天子,他只是看出了天子的用意,所以,拉大旗作虎皮,让王文等人不得不帮他而已。 这种手段,在官场上,是最可怕的。 因为它几乎算尽了王文等人辗转腾挪的余地,朝堂之上,尤其是到了七卿的地步,手段,心性,人脉资历,个个都是出众的很。 双方相争,谁也不敢说有十成十的把握能赢,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对方留有什么底牌。 但是陈循的这一招,不论王文手段有多厉害,脾气有多大,他都没有施展的余地。 所以,哪怕陈循明摆着是拉吏部当替罪羊,哪怕王文这个桀骜的老家伙满肚子火,可也得按照陈循划定的路线来走。 所谓一通百通,想明白了这一点,很多原本江渊想不明白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还是那个问题,同样都是政治斗争,你陈循凭什么来指责我江渊? 答案就是,政治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一样的! 殿试一案,江渊没有用到任何超越朝堂规矩的阴私手段,虽然说是他陷害萧镃,但是,那只能说是萧镃政治眼光不够,加上自己也贪心,所以踏入了陷阱,怪不得别人。 这一次的朝议,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样的,陈循和杜宁,虽然手段不同,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依旧是在进行政治斗争,有属于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也是江渊的底气,或者说最大的疑惑之一,大家既然都是政斗,都没有触动朝堂的行事禁忌,凭什么他要受万般诘问,而陈循等人却能堂而皇之的来指责他? 原先江渊一直不懂,但是现在他明白了。 如果说,王文的话,是让他从迷思当中惊醒的话,那么,最后陈循“语重心长”的那番话,就差直接点明了。 政治斗争,不仅仅是不动用阴私手段,就可以各凭本事的地方。 更重要的,要知大势。 政治斗争本身不是错,朝堂之上,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本是常事,甚至可以说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事。 陈循说什么“……意见相左……一时出错,并不稀罕……”,其实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为什么陈循做可以,他江渊就不行呢? 因为他犯了最大的一个错误,那就是,把所谓的朝堂规矩,看的重过了天子! 再直白些说,朝堂上政治斗争的这些所谓规矩,是用来约束朝臣的,但是,不是用来约束天子的。 朝堂之争,有得利者,必然有失利者,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但是不论得利失利之人,指的都是参与争斗的朝臣,天子是超脱于这个体系之外的。 殿试一案和今天的朝议固然都是政治斗争,但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陈循要斗的是江渊,或者也有可能,是他们这十个读卷官,到底是谁,江渊已经搞不明白了。 但是他清楚一点,那就是,无论他们怎么斗,和天子无关。 然而殿试一案,天子之所以大发雷霆,一众重臣之所以打从一开始,就给这件案子钉上了舞弊是事实,必须有人负责的认识,原因就在于陈循最后的那句话。 “……欺瞒君上,胁迫朝臣俯首,此等擅权之举,岂是人臣当为?” 诚然,陈循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是,他提醒了江渊一点,那就是,他虽然算计的是萧镃,但是,他所用的手段,却已经实质上威胁到了天子的权力。 虽然说,江渊早已经盘算好了,会在事后揭发萧镃。 但是,这是他的想法,对于天子来说,程宗的那份试卷,能够作为榜首被摆到天子的案头,就证明了一点。 那就是,设立十个殿试读卷官的相互制衡体系,已经失效了。 想当年,太祖皇帝为何要撤中书,废宰相?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胡惟庸擅权! 大明的体制之下,朝事无大小,皆由天子决断,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 江渊要斗萧镃,没有问题。 可他通过种种手段,cao纵殿试的结果来斗萧镃,问题就大了! 因为,cao纵殿试的结果,不仅仅可以用来斗萧镃,更可以用来培植党羽,笼络人心,甚至是欺上瞒下,谋逆犯上。 所以江渊的错,不是他要斗萧镃,甚至都不是他让朝廷的抡才大典不公正,而是他触碰到了皇权的禁忌。 事实上,如果江渊在程宗的试卷呈上的第一时间就反咬一口,指控萧镃,那么,这个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或者说,御座上换一位天子,反应稍稍迟钝一些,待江渊事后揭发出来,拨乱反正,那么,也大概率不会闹这么大。 但是,这次殿试恰恰就卡在了这中间。 江渊事实上cao控了殿试的结果,蒙蔽了天子,这就是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的事。 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到现在为止,已经不重要了,但是这一点确定下来,他就已然是十死无生了。 说白了,没有权臣的权力,却做了权臣才能做的事。 想明白这些,江渊的心中一片惨然,面色也变得灰白之极。 他终于明白,为何他刚刚屡屡强调大理寺没有实证,是多么的可笑了。 这种事情,何需实证? 对于天子来说,有万一的苗头,也是宁杀错不放过。 皇权巍巍,至高无上,这个时候,谁跟你讲证据! 举目四望,江渊只觉得全身一阵发冷,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的喉咙,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般表现,自然是落在殿中几个重臣的眼中。 他们看了一眼陈循,心中不由感到有些可惜,江渊如此表现,看来,今天这场大戏,怕是要唱到这为止了…… 不过,就在江渊自觉已经走到绝路的时候,他没想到的是,陈循竟然带着几分感叹,再度开口,道。 “江渊,老夫还记得,当初在翰林院中,你清勤简静,文采出众,那时,先皇亲试才学,赞不绝口,赐你袭衣冠带,堪为国之栋梁。” “那时你意气风发,心怀社稷,缘何如今沦落至此?入朝多年,入阁两载,你的初心,究竟去了何处?” 这番话口气温和,却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味道,似乎江渊的所作所为,让陈循感到十分失望。 平心而论,虽然陈循是江渊的老师,但是,这是私人关系,既然进了这文华殿,便是同僚。 所以,这个时候,陈循用这种前辈老师的身份说这种略带教训的话,其实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当然,以他的身份,略微的失态,也没有人会计较就是了。 不过,他的这番话,却让一旁的几个尚书脸色变得玩味起来…… 这老家伙,看起来是不想放弃啊! 江渊听到这番话,心中亦是五味杂陈,陈循的这副口气,让他想到了当初在翰林院中跟随陈循受教的时光。 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真正踏足官场,对老师尽是孺慕,到底是为什么,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呢? 轻轻抬了抬头,江渊的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之色,但是,很快,他就愣在了原地。 因为,他在陈循的眼中,并没有看到往常的温情,反而看到了严厉和失望。 这种感觉,就像是他当初文章出了错,老师斥责他时一样。 这道眼神宛如一盆冷水兜头浇下,让江渊冷静下来。 他意识到,自己和陈循,早就已经分道扬镳了,就算是还存有师生情分,以陈循的性格,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叙旧。 再度咀嚼了一下陈循刚刚的话,江渊似乎隐隐想到了什么,但是,却始终像是有一层窗户纸挡着,就差那一点,抓不到窍要。 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朝堂上静默无声,再无一人出言为此案辩解。 于是,天子终于圣音降下。 “江渊,事到如今,你还有何话说?” 第904章 图穷匕见 江渊的额头上,渗出密密麻麻的汗水,沾湿了他的衣襟。 看得出来,他这个时候十分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