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快穿之无懈可击在线阅读 - 第28页

第28页

    但邬童是不管这些的,吴老师吩咐过她,白薯的任何情况都要第一时间进行通知,这是老师和基地上层都非常看重的试验品,绝不能出一点差错。

    皮肤上滚落的血液很快在身下凝聚成一滩红色的水洼,被当作试验品的少年维持着自己的青年形态,毫无所觉地躺在隔离室内,听着外界嗡嗡呜呜被真空阻绝的声音,竭力压制住内脏涨大的疼痛,直到腹腔中涌出一股清凉的冷流,将他蜷缩发热的地方慢慢梳理成原样,他才终于缓过一口气,能够分神去注意周围的环境。

    他一直认为这个研究所里搞科研的大多是一群丧心病狂的变态加疯子,而他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全得益于他古怪的黑洞体质能够将外来能量吞噬后反哺,最终化用为属于自己的力量。

    在这些疯子之中,唯一看上去比较正常的,就是他们的领头人,吴谢。

    那人走路的声音永远一轻一重,据说是因为当初改换基地时被地雷炸断了左脚,截肢以后就只能跛脚走路,所以少年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分辨出这人的脚步声,并马上做出防御姿态,随时准备抵抗有可能到来的酷刑。

    吴谢并不知道自己在少年心里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许他知道,但并不在意,毕竟他只重视结果,至于过程,他不关心,因为他明白关心无用。

    当这个披着白大褂的高大男人拄着拐杖出现在实验室时,大部分的研究员都下意识放慢手中动作,尽量不发出过于刺耳的声音,他们偷眼去看男人鬓角过早出现的斑白,与那张高眉阔目的脸,试着用道听途说的传闻与面前这个不苟言笑的男人进行对照,或在对方的视线扫来时做出勤勉工作的样子,意图在对方眼里留下一个好印象。

    但这一切对于现在的吴谢而言没有任何作用,在他的眼中,这些人类,乃至这个世界,都不过是数据而已

    如果不这么说服自己,他很难控制住自己面上维持的表情。

    因为他看到几个小时前还白白净净的少年,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团看不出原样的人体rou块。

    这让他想回去抽烟。

    但理智驱使他步履从容地走到隔离窗前,仔仔细细地观察着少年,很快,他询问道:

    血常规做了吗,整体数据怎么样

    邬童眼中的仰慕稍稍收敛,尽职尽责地回答道:

    目前除血压值高出预期以外,其它数据的波幅都在控制范围内,药剂反应还在继续因为怕出意外,所以提前把老师请过来了。

    嗯。吴谢点头,我来之前,他有没有什么异常反应

    反应过程已经摄录。邬童双手递过来一只电子触摸屏,暂时没有发现特别的异常反应,老师可以看一下。

    吴谢于是点开摄录开始观看,一分一秒都没错过,实习人员或许会为他难得的耐心感到惊异,但有资历的实验人员却对此习以为常。

    白薯对于整个研究所以及吴谢来说都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当初基地转移的时候,吴谢为救白薯,不惜夺枪冲回已经被炸得不成样子的实验室,亲自把他从废墟里抱出来。后来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当初吴博士险境救人的举措是多么的有先见之明无论做多少次黑洞实验,牺牲多少试验品,最终成功的样本,只有白薯这一例。

    用万中无一来形容也不过分。

    在外人眼中,吴谢是个每天忙得打转的病毒学博士,他直接负责的项目有两个正在进行,还有一个待启动,挂名项目更是多达十几个,开会加上研究,基本上日程就是满的。尤其在末日高端人才稀缺的今天,他无异于国宝级的专家,有传闻说他的实际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但在面对白薯的时候,这个把一分钟掰碎成几分钟用的吴博士,就会变得格外宽容,至少在时间方面,他是不吝惜给予白薯的。

    看完视频以后,男人回放了两遍少年指骨瞬变的过程,随即将电子屏递回邬童手中,示意她把单边耳麦取来,然后拄拐往前一步,伸手敲了敲隔离板,低声道:

    起来。

    他沉稳冰冷的声音很快通过无线耳麦传进无菌实验室,那个红色rou团动了动,露出一双充满阴郁与憎恨的眼,那种憎恨压抑且冷静,无意识地向四周环境与玻璃外的人进行辐射。

    只是。

    当少年望进男人明亮又锐利的眼瞳时,那□□的憎恨像陡然见了光,忽然就瑟缩下来,rou团也因不知名的情绪开始颤抖就在这时,男人再度敲响隔离板。

    他声音不大,只是刻板地重复了一遍命令:

    起来。

    少年趴伏了一小会儿,似乎在分辨对方话语里的含义,在身体逐渐适应疼痛以后,他终于慢慢地爬了起来。

    然而还没等众人欢呼雀跃,异变陡生!

    皱巴巴的rou团瞬间消失在原地,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撞击声,赤色拳头在距离男人十厘米处停留,特制的防弹玻璃在冲击过后形成密集的蛛网式裂痕,那裂痕呈椭圆形扩散,最长直径达到两米,却终究撑住了没有裂开。

    浑身通红的青年喘着粗气,琥珀色眼瞳中死死倒映着裂纹后直立的男人,对方面色不变,似乎对于他的突然袭击早有准备,或是完全相信他无法逃离这个桎梏试验品自由的牢笼少年想,这个人大概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