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陛下以美镇国在线阅读 - 第25页

第25页

    温热气息逡巡在唇畔,无形地撩拨勾起萧玉山的心潮。萧玉山心中一颤,忽而仰头,轻啄那人薄唇:“我难道不好吗?”

    “看似好得很,只是——”储栖云顿了顿,轻声回道,“只是怕你心有怒火,却排遣不得。”

    “谁让我是皇帝,天生劳碌命。”萧玉山冲他笑了笑,毫无自怨自艾之意,反倒是眼角眉梢含情,如桃花灼灼而绽。

    储栖云心弦一颤,也顾不得那许多,只管宽衣解带,行那巫山雨云之乐。

    萧玉山抬手圈住储栖云后颈,此刻龙袍大敞四开,折损天家威严也毫不在意。储栖云摘去那鎏金嵌宝的发冠,稳稳当当放在案桌上。可是,及至二人情动之刻,一个顶撞便引得发冠连滚三五圈,落到地上去。

    萧玉山频频蹙眉,双手揽着储栖云肩背,如置漩涡之中,情/潮没顶。

    储栖云身上,原还沾着未干的雨水,此刻也分不清雨水汗水,湿腻腻染得萧玉山满手,更添一丝糜乱。

    即便此时,储栖云仍不忘托起萧玉山含春带雨的脸,拿拇指摩挲那点笑靥似的疤痕,心念一动,吻在上头,犹如蜻蜓点水。

    他们二人啊,自很久以前,便再分不开了。

    第14章

    十四、身家难保,性命堪忧 (下)

    至于安风这边,亦在为案情劳神费力。

    他记得,萧玉琮死前便以一己之身担下全部罪责,只道父王无辜,自将矿场交付给他,便一心辅政,未再过问。

    大赦在即却暗中鼓动暴/乱,是想教新帝进退维谷,有失威信;雇凶/杀人是怕走漏风声,从而引来灾祸。只不想,终还是教人查到,落得牢狱中来。

    萧玉琮死前,将事情交代得明明白白,可安风问及暗中调兵一事时,他便闭口不言,实在不得法,说的也尽是并无此事。任凭安风怎么盘问,哪怕抬出晋安王来,萧玉琮终也不曾开口。

    谁能料到,才一夜过去,就变故骤生,萧玉琮再也开不了口——矿石外流一事,也就此断了线索。

    经由此事,安风才恍然明白过来,原来不仅外头流言纷飞,连皇亲国戚、权贵士族之中,也有人不服萧玉山称帝。就比方萧玉琮自导自演的这一出闹剧,愚蠢荒谬、自露马脚的背后,是为拂逆新帝,动摇民心。

    萧玉山登基以前,做了二十年太子,可惜并无丰功伟绩,致使不能服众。不仅坊间常以形貌讽其徒有其表,连皇族贵胄之间也有人私下议论,若非文德太子早夭,先帝子嗣单薄,哪轮得到萧玉山称帝?

    文德太子与萧玉山一母同胞,早些年也是文武兼修的少年英才,只可惜未及加冠之年,就已病逝。直至帝后人至中年,才又诞下萧玉山来。

    大抵是因老来得子之故,先帝格外偏爱萧玉山。婴孩降生次日,先帝捧于怀中,亲口道:“此为我大燕太子。”

    在此以前,文德太子去后,太子之位空悬三年。先帝这一句金口玉言,打破多少人的念想。尔后,皇次子亦逐文德太子后尘,英年早逝。及至先帝病前夕,远调皇四子至亓东封地,此去山长路远,恐此生再无机会入京。

    至那以后,宫中皇子除却萧玉山,便只有一名尚不满八岁的小皇子。先帝筹谋至此,偏爱萧玉山之心可见一斑。

    这份偏爱与回护虽能保萧玉山登基,却也埋下灾祸与弊端。

    皇权交替多有搏杀,纵然这太平盛世里不见血光,但斗争亦是堪比刀剑狠厉。就比方先帝自己,当初若非晋安王挡下一杯毒酒,许也没那皇帝命。

    在敌围之下搏出一条生路来,才可立威服众,只可惜,萧玉山登基之前并无如此机会。而如今,虽大势已定,但士族全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以至于行拂逆之举。

    由此看来,萧玉山要走的路,还长得很。但就眼下而言,料理萧玉琮之死才是当务之急。

    安风将萧玉琮死前所见之人、所用之物一一查验,连那日当值狱卒也一一盘问,竟查不到一丝破绽,不得法,只有验明尸身。

    燕国素有刑不上大夫之法,又因萧玉琮乃皇亲国戚,纵使下狱也衣衫周整,至死不曾受一丝怠慢。安风掀开蒙尸白布,只见这人唇角黑血已干涸结痂,面上如笼烟灰,一片死色。

    想这晋安王世子,昔日是何等煊赫无双,今时不也横尸牢狱吗?见得如此情状,安风思及自己身,不免心有感慨,连连叹息。

    既然毒药并非外头送进来的,便只有萧玉琮自己带入狱中了。可下狱之时,安风曾特意叮嘱下属搜查世子周身,除却衣衫,必不能留半点杂物,连配饰都一一卸去。最有可能,便是衣物之中缝有夹层,藏毒于此,无人察觉实属常理之中。

    安风细细搜索一番,果见得衣襟藏有夹层,旋即,另一番疑惑又浮现心间——萧玉琮自尽,究竟是为掩护何人?

    是为晋安王一脉免受牵连,还是为私下帮他调动兵卒之人,抑或,是为保铁关联在矿外流事情里,错综复杂的士族权贵?

    萧玉琮是扇动风暴之人,也是为风暴所撕碎的第一人。安风总有预感,只要萧山矿场案一天不了结,便将赔付更多性命进去。

    萧玉琮身死狱中乃是自尽,证据确凿,无可否认,晋安王大悲,一夜白头。只因晋安王世子背负“畏罪自尽”之名,同僚不免要避嫌自保,连凭吊之人也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