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页
俞酌从柜子里拿出被子和枕头放在床上,帮贺临铺好床才走出来,往沙发上一坐。 刚刚坐下,李承睿发了条消息过来。 酌儿出来喝酒 不出。 ? 家里有人。 另一头的李承睿看着这四个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们这一圈的人都知道,俞酌从来不往家里带人,一是麻烦,二是没必要。 “靠啊,”董越泽摇晃着李承睿的肩膀,“他果然收心了!人都带回来了还不给我们见见,太不够意思了!” 没过多久,俞酌手机响了。屏幕亮起,上面写着李承睿的名字。俞酌站起来,跟贺临说“你先看会儿剧本”,然后拉开玻璃门,走到阳台去接电话。 “俞酌,家里有人?你这就不够意思了吧,”李承睿嗓门不大,就是听着阴阳怪气,“玩儿金屋藏娇呢?” “我说是男朋友了?”俞酌揉了揉眉心,“同事而已。” 阳台门没关实,留了一条窄小的缝,俞酌在阳台说的话一字不差地从间隙中钻进来,落入贺临耳中。 也不知道在跟谁解释。 仔细想来,分手至今已经好几个月,俞酌身边多了谁,贺临知道的真不多。 手上的剧本,贺临平均十秒就翻过去一页,时间间隔十分精准,只是记忆开始断层,前言不搭后语的句群在脑海中拼凑起来,只觉得这几页讲的情节驴唇不对马嘴。 俞酌接完电话回来,随意瞥了一眼沙发上的贺临,正欲坐下,就见贺临将手中的剧本又翻过去一页,好似在钻研剧本,又状似不经意地问,“谁。” “管这么宽,”俞酌半开玩笑地问,“你家住海边?” 说完他又顿了顿,他依稀记得贺临家好像确实在海边,走出阳台就能看见海,于是又改了口,回答他的问题,“朋友。” 贺临不着痕迹地将剧本向前翻了十几页,试图重新将剧情重新对接上。 《沉默时刻》是科幻末世电影,看完剧本,基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希哲一眼相中了俞酌第三轮公演的风格。 许希哲想要的感觉,说简单也不简单——他要的不是沙漠环绕的阿尔及利亚,也不是寒风吹拂的西伯利亚,他要的是位处北极圈内却终年不冻的摩尔曼斯克。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化学物的碰撞都会产生结果,有时甚至可能发生严重事故。 好不容易憋出一小段开头,就这么一小段不成调的东西,他们就产生了不小的意见分歧。 空气安静了一秒,贺临吐出两个字:“全改。” “你再说一遍?” 俞酌浓烈的个人风格来源于他自身的经历。俞弘德一向看不惯俞酌走这些不务正业的歪路子,俞酌浑身本领都是自己偷学的,一边跟俞弘德打游击战,一边自己摸索音乐的门路,由于没有人教,走过不少弯路,一路摸索下来,形成了独特的俞酌风格。 贺临则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是音乐生,接受过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储备相当充沛,无论是哪门课程都从没有拿过A以下的成绩,他的音乐像他的人一样,有时会给人一种位居高处的距离感,尤其是他最冷门的几首乐曲,距离感更盛。 他们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难免出现分歧,偏偏两边都是难以说服的类型,一时间僵持不下。 “你让开我来,”俞酌看贺临动辄大幅删改,看得心痛不已,“这里不能这么改。” 贺临瞥了他一眼,却没有松开纸笔的打算,“你这样更难听。” “……” 也许贺临与那位不知名音乐生之间真的有什么奇妙的亲缘关系,连找茬方式都如此相像——无需说太多解释的词句,“难听”二字就能驳回所有。 俞酌犹记那首43546,修改过程贯穿一整本意见建议簿,能成功诞生真是奇迹。 “啧,小小年纪想法挺多。”俞酌随手翻意见建议簿,“送他首歌还挑出这么多毛病来。” 酒保隐隐觉得这像考了99.5却没得到家长夸奖的语气,但还是一边擦酒杯一边说,“居然还挑毛病?送他就不错了。” 俞酌没听清酒保说什么,自顾自地说:“啧,酒比人甜。” 酒保有些愤愤地说:“故意的吧,别送他了,收回来,哪有人这样的。” 俞酌摇了摇头,合上意见建议簿,“你知道吗,小孩儿得哄。” 哪儿来的这么多道理,酒保莫名其妙地想。他又抬头望了一眼时钟,“哎,等会儿你该上台了。” 俞酌拎起搭在高脚凳旁的吉他,“走了。” 演出在晚上十点正式开始。 贺临今天来的很晚,刚和父亲吵过一架,心情算不上坏,但也不能说太好。父亲对他擅自作出的出国学音乐的决定勃然大怒,将他关在房间里,责令其好好反思。这一招算轻的,贺临尝过不少次。房间门一关,他冷眼看着周遭的布置,做了一个出格的决定。 他跳出窗外,从容地外出游荡,像是被什么吸引似的,来到了常去的酒吧。 临近尾声,俞酌哼了一首在场所有人都没听过的歌。 就在这一瞬间,贺临抬起头来。 俞酌朝着他这个方向看来,贺临却直直望向他的眼睛,光影交错间,他们仿佛隔着拥挤的人群对视,幽蓝的灯光在人们头顶闪烁旋转,映得人眼底的光如同跃动的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