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页
书迷正在阅读:大都督曾是我阿兄、带个淘宝来种田、带着超市回八零、法医系统:王爷,晚上见、暗自喜欢、穿成女配她夫君(穿书)、穿到七零养儿子[穿书]、邪王的绝色狂妻、重生之完美岁月、蜜爱来袭:老公大人请小心
云臻道,“的确有一处庄子是母妃的陪嫁,其余的两处是当年母妃刚刚进宫,父皇的赏赐,还有两处店铺也都是的。他这般,为的不过是如今母妃手底的银钱并不多了,不像几年前,每每出手都是一大笔。” “三千两已经很多了。”黛玉是着实没想到这个,低声道,“你也别说了,母妃怕是不肯叫我知道,这毕竟不是多光彩的事情。” 穿书之红楼黛玉 第273章 不孝 若换了别的事,黛玉这么一说,云臻必然会听从。可是这一次,他显然没打算听,反而越发激动,“我并不是在乎这几千两几千两的银子,我只是心疼母妃,自己舍不得吃穿,舍不得花钱,大把大把的银子养着齐国公府的人。你瞧瞧她们的吃用穿戴,前两日,有人跟我说,我那好舅舅,花了五千两银子买了一只斗鸡,结果回去,厨子以为是只芦花鸡,就杀了炖汤喝了。” 黛玉又好气又好笑,又不得不安慰他,推着他朝外走,“好啦,我知道了,怎么跟个孩子一样了?有什么话不能回去了再说,你非要在这里说,要被母妃知道了,心里得多难过?” 云臻却是冷哼一声,“大约在母妃眼里,我也是不孝的吧?” 黛玉忍不住笑道,“你也知道啊?难不成你不孝,还非要人说你孝顺?真是的,将来我要是向着我娘家,你是不是还要把我给休了?” 云臻被逗得笑起来,捏了捏她的手,“你明知我舍不得的!” 快到晌午的时候儿,齐国公夫人刘氏又进来了,黛玉服侍荣妃午睡去了,又偏偏两个孩子闹着要祖母,荣妃实在是脱不开身,便叫黛玉照应着刘氏。 二人坐在正殿里说话,玉筝在一旁伺候着,刘氏喝了一盏茶,见荣妃还不来,便问道,“娘娘这是不肯见我这个娘家的嫂子了?” 黛玉牵扯了一下裙子,笑道,“舅母多虑了,想必舅母是忘了母妃这些日一直卧病在床,我若不是侍疾也不会在宫中住下,今日虽才好了一些,可太医千万叮嘱说无论如何都不能劳累,若舅母并无要事,也可改日再进宫来。” “也没甚急事。只不过那天,我和娘娘说起章哥儿的婚事,如今已经定下了。昨日,武安伯府的伯夫人进宫去见了太后,想请一份赐婚的懿旨,太后娘娘说是齐国公府娶妇,还是娘娘下旨体面,我这才进宫来请一份恩旨!” 武安伯府的嫡姑娘给了太子做侧室,而庶出的姑娘却给了齐国公府的小公爷做嫡室,偏偏,齐国公府又是八皇子的舅家。黛玉也是没有想到,皇太后算计了一生,最终也只会用这些儿女亲事姻亲关系来做文章。 黛玉知道,即便将来荣妃愿意下这份懿旨,只怕也是呕了一肚子血,况,云臻如今对母妃已是有了不满,若到时候再下一份懿旨,将来动手时,恐怕不会留情面,荣妃不知道心里会有多难过。 黛玉又偏不能跟刘氏分说这些厉害关系,荣妃也没说。她只好道,“且不管武安伯府怎么说的,舅母自己且想想,这宫里的地位,究竟是皇太后的高些,还是母妃的高些?” “自然是皇太后的高些。皇上以仁孝治天下,奉养皇太后格外尽孝。” “这便是了。”黛玉道,“赐婚的旨意自然是皇太后下的,才越发荣贵,真是不知道武安伯府安的是什么心,非要舅母来讨娘娘的旨意,反而不要皇太后的旨意。” 刘氏讪讪一笑,“想必武安伯府觉着咱们这边也是有皇贵妃的,这才尊崇我们,要我们来讨要一份懿旨,显得体面。” 黛玉道,“既是结亲,以后齐国公府和武安伯府就是一家了,还分什么彼此呢?依我说,舅母就拿这话去堵他,看他怎么说,若他实在是不肯去要懿旨,舅母不妨端端架子,想必那边就怕了。难不成现在就被拿住了,将来进了门,还要舅母这个做婆婆的给她做媳妇的立规矩不成?” “那哪成?” 刘氏起身告辞,匆匆而去,想必也是去张罗这事去了。 黛玉进了内殿,孩子们睡了,荣妃躺在床侧并没有睡着,见黛玉进来,她要坐起身,黛玉忙过去将一个大迎枕放在了她的身后,荣妃问道,“你和她说了什么,她竟然肯离去?” 黛玉默了默,有些愧疚,道,“媳妇只是说,若皇太后下旨,比母妃要体面些。” 荣妃笑了,抬手抚了抚黛玉的肩,“你原本没有说错,你那舅母一向好面子,你这话也正好治她。本是一句实话,母妃又岂会怪你?若今日母妃身为皇后,自然是当仁不让,只可惜,母妃不是,又何苦和太后争个高低呢?” “太后未必就是在要母妃与她争高低,依媳妇的愚见,只怕,太后在掂量这份婚事的轻重。若母妃和王爷喜闻乐见,他们才会觉着有利可图,如若不然,将来只怕会是他们手里的一张牌。” 荣妃道,“正是你这话,我只恨,齐国公府里并没有一个明白人,原本章哥儿好好儿的,如今这孩子也糊涂了,没一点儿灵光劲儿,和檐哥儿比起来真是差远了。” 黛玉道,“章哥儿已是很不错了,母妃,有些事实在是该想开一点,孔府颜门以道德传家,几千年不衰,耕读传家则次之,富贵传家,三世而斩,便是连皇家都不能幸免。媳妇的意思,人这一生,平安顺遂便罢,哪里就有守得住的富贵呢?齐国公府虽比不得老国公在世,可如今,一面有娘娘撑着,一面国公爷和小公爷并不为非作歹,欺君枉法,便已是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