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庶长子在线阅读 - 第95节

第95节

    他们赶了两个月的路,而且在此之前,谁都不知道夫人怀孕了,早些年他们盼着要孩子的时候,大夫每个月都是要过来给夫人请平安脉的,可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他跟夫人都已经不抱希望了,自然这每个月都请平安脉的规矩也就没了。

    魏时心里头有些惴惴不安,还有些内疚和自责,早知道在临行前,就该请大夫给夫人把把脉的,这事儿原本是可以避免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这个孩子能不能保得住,都只能是听天由命。

    刘枫起初还没有觉得如何,可夫君自打把手搭在她的脉搏上,面色就变了,紧跟着眼泪就夺眶而出,滴在她的衣袖上。

    刘枫另一只手摸向自己的肚子,心里边已经开始有不好的预感了。

    “我该不会是怀上了吧?”

    这孩子还能不能保得住。

    魏时还记得当初夫人怀远哥儿的时候,他曾经跟太医讨过几个保胎的方子,只可惜他学医不精,不知道现在这种情况用哪个方子更合适。

    在大夫到来之前,可以先让下人熬上,到时候再让大夫判断,用哪一种汤药更好,这样也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让夫人更早的得到医治。

    希望肚子里的孩子还可以撑得住。

    魏时安排儿子去拿笔墨,又吩咐人先把从京城带过来的药材整理好,之后又让赵嬷嬷把熬药的瓦罐拿出来,炭火什么的都准备好。

    一系列手忙脚乱的cao作之后,总算是等来了大夫。

    “夫人体质好,这么一番折腾,肚子里的孩子并没有流产,应当是见了点儿血,喝几副保胎药即可。”被人拉上马车,一路都是颠着过来的老大夫,这会儿还是挺淡定的。

    这夫人虽然是从外头来的,并非是他们平江府土生土长的女子,可以跟他们平江府的女子一般,都有着一副好体魄,几副安胎药下去,孩子肯定能保得住,这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事,有经验的很。

    魏时把自己写过的那几张安胎方子拿过来。

    “这都是之前跟人请教得来的安胎方子,我学艺不精,也不知道夫人用哪种更合适,您给瞧瞧,这些药方都已经给熬上了,您觉得哪个更合适,就给夫人用哪种,要是都不对症的话,您再亲自开方子。”

    大夫是不能得罪的,魏时说话很是客气。

    能住在这个宅院里头,作为见多识广的大夫,自然知道这位肯定就是新来的知府大人了,比上一任年轻多了,看得出来肯定是个世家公子,在世家里头那也得是年少有为的。

    说话并不骄矜,也不自称‘本官’,给人的感觉很是舒服。

    至于这几张药方嘛。

    “都是好方子,不过这里边的药材确实是珍贵了些,若是已经熬上了的话,最对症的应当是这两张了,您看着端一碗给贵夫人就行,只能选其中的一种,不能都端给贵夫人,药效虽然不会冲撞,但是喝多了也没用。”

    这里头可有不少好药材,品种上的,年份上的,说实在的,知府太太这样的情况,普通的保胎药即可,用这么好的药,未免有几分浪费了。

    大户人家都这样,尤其是世家子弟,底蕴深厚,不怕浪费,据说像这样的官太太,每日都要食一盏顶金贵的血燕,山珍海味在人家这跟家常便饭没什么区别。

    作为一个见过世面的大夫,他当然不会在这些事情上劝人,免得惹祸上身。

    “还想请教您,夫人怀胎几个月了,可能诊得出来?”

    既然能够保住胎,就不免要关心别的问题了,不过魏时眼巴巴的在这等着,屋子里有一个算一个,连远哥儿都目不转睛地瞧着老大夫。

    “两个多月吧,还不到三个月。”

    好吧,也就是说在刚离开京城的时候,怀孕还不到一个月呢,就算是请了大夫过来诊脉,那也是诊不出来的。

    多年夙愿一朝成真,屋里屋外都喜气洋洋的,喝了保胎药的刘枫,腹部的疼痛也慢慢止住了,又让老大夫诊了一回脉,这回是确认药有效果了,胎也稳住了。

    刘枫大手笔的给下人赏了两个月的月银,同时也好好感谢老大夫,让人也给老大夫包个大红包,脸上笑的牙龈都快露出来了。

    老郎中自个儿背着药箱,怎么着都不让下人帮忙,不过面对五十两的诊金,倒是并没有推辞。

    “有什么不舒服都可以来叫小老儿,贵夫人养胎期间,就不再收诊金了。”

    开这一回张,一点成本都没有,就白白赚了五十两银子,够他一家老小接近一年的花销了。

    这可是大生意,关键是这位夫人的体质是真好,只要不出什么意外,没被人下什么堕胎药之类的,那肯定是出不了什么问题。

    真就跟从地上捡了五十两银子一样。

    老大夫这边儿高兴的就差哼歌了,魏府这边也是一片的欢腾,从老到少就没有一个不高兴的,盼了这么多年,终于把小公子盼来了。

    如果说夫人在怀第一胎的时候,魏时一直都希望肚子里的宝宝是个男孩,现在倒是不这么想了,夫人怀头一胎的时候,他才不过是个举人,就算是后来状元及第,可一入仕途也还只是正六品的小官而已。

    夫人倘若生的是女孩儿,他也怕这孩子生在世上受委屈,女子的荣誉甚至性命,都要寄托在旁人身上,再好的性子,再高的才情,都还是有可能在婚事上被人家挑挑拣拣,婚后就更是不必说了。

    如果父兄争气的话,或许腰杆子还能直一些。

    那是魏时十一年前的想法,十一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是航海伯了,纵然不能够改变这个大的环境,可还是能够护得住自己女儿的,护她一生喜乐平安,想成婚就成婚,高嫁或者是低嫁都无所谓,一生不嫁,或者是找个上门女婿,又或者是夫妻过得不好要合离。

    他这个做父亲的都支持,既不需要女儿去联谊,也不想她为了家族去顾全什么名声,哪怕他们一家人被除族呢,跟这些比起来,还是两个孩子过得好不好更重要。

    在女儿长大成人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比现在更强大,可以让女儿过得更加肆意,如同男儿一般。

    魏时一直都清楚他跟大伯并非是一类人,没办法把家族的荣誉和利益放得那么高,如果心里头有一个排名的话,那孩子肯定在他心里头是排在第一位的,家族的荣誉和利益肯定不在前列。

    “还好是没什么事儿。”刘枫有些后怕的说道,都怪她太不留心了,早在上个月月信没来的时候,她就应该就近请大夫看看的。

    也就不至于这么不注意了,一想到最近连骑了好几日的马,又在外头吹风,真心觉得对不住肚子里的孩子。

    好在是孩子保住了,没有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孩子必然是个有后福的,也多亏了你这个当娘的身子骨好。”白姨娘安慰道,养胎的时候可不能多思多虑,尤其还是在头没开好的情况下。

    这一胎不管是男是女,那都是好的,对于儿子来说,就远哥儿一个孩子实在是太少了些,对远哥儿,一个兄弟姐妹都没有,那也太过孤单了。

    以往她不好说这些话,毕竟问题出在哪家人身上,一目了然,也怪不得儿媳,至于魏家的列祖列宗,当小辈儿的又如何去怨怪。

    刚来平江府的头一天,盼望了那么多年的喜事出现了,这确实是个好兆头,哪怕中间稍有波折,可到底也没出什么事儿。

    当年怀第一胎的时候有些猝不及防,惊喜来的太过突然了,如今也是如此,尽管是先前有了流产的征兆,可几副安胎药下去,就已经稳住了。

    跟怀远哥儿的时候比起来,这一胎还是比较从容的。

    最大的区别大概在于怀孕初期胃口特别好,不像怀第一胎的时候,刚开始一点儿rou腥味儿都沾不了,平日里只能吃瓜果蔬菜,一直到四五个月之后情况才好转。

    但是这一胎,就要乖巧许多了,在膳食上几乎没什么禁忌,吃嘛嘛香,甚至除了那天闹肚子疼之外,身体压根就没有什么其他不舒服的感觉。

    正是因为怀孕初期的症状不同,让刘枫很是笃定,肚子里怀的必然是个‘小棉袄’。

    等了那么久,盼了那么久的‘小棉袄’。

    刘枫待在宅院里安心养胎,心愿达成之后,看一株草都觉得可爱。

    魏时这边千头万绪就有些不好收拾了。

    平江府除了地域面积宽广,平均每亩地的产量量高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排在大靖朝的尾巴上。

    单从这府城就能够看得出来,繁华程度连柳州城都比不得,更别说跟其他的府城相比了。

    魏时想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就是因为太多了,反倒是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想当年,殿试的题目就是如何治理一县之地,他也是凭着这篇文章拿了状元的。

    但是时隔数年,再回头想想他那篇文章,文采还是可以的,至于内容嘛,实在有些想当然了。

    做过官和没做过的官区别还是很大的,这跟年龄大小无关,不然的话,当初也不会是他考得状元了,而是那些比他更为年长、阅历更为丰富的人。

    他既是可以凭借这篇文章考取状元,也从侧面说明了其他人可能写的还不如他呢。

    真的是太心疼当时的主考官们了,这题目出的太侧重于实际了,让他们这些纸上谈兵的贡生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就露了怯。

    但愿之前的文章不会被保存的特别好,倘若让后世之人看见,也还是有点丢脸的。

    魏时去官衙的头一件事情就是翻阅资料,有很大一部分资料在京城是看不到,而千头万绪这么多的事情,不足够了解,魏时实在不怎么敢下手。

    毕竟这可关乎三百万人的生计。

    府城里边,文官除了他之外,阶品最高的便是正物品的同知了,算是他的副手。

    不过他这位副手,年纪实在是有些大了,头发和胡子都已经变得有些花白了,脸上带着深深的皱纹。

    五十二的老人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可能会向朝廷提出致仕。

    这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好事儿,毕竟到了正五品的位置上,他是插不了手的,顶多也就是向朝廷举荐,具体让谁来接替位置,还得是由吏部的人来决定。

    他这边刚跟老人家磨合好,转头要是致仕了,还得要跟新人磨合。

    既麻烦又浪费时间。

    “大人要的资料都在这儿了,您先慢慢看着,下官先去做别的了。”关同知很是恭敬的道。

    关家在平江府可是仅次于赵家的世家豪族,不过也就是在这平江府的地界上厉害一些罢了,出了平江府,可能旁人都不知道有他们这么一家。

    至于这位新来的知府大人,不用他派人到京城去打听,也知道这位的来历有多大。

    两年前,这位被封为航海伯的时候,朝廷的邸报上就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位一等伯,哪一年的解元、哪一年的会元和状元,哪一年在户部办差,哪一年调任,那一年跟着太子参与移民救灾,哪一年主持造船,哪一年出海,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封为一等伯的。

    邸报上都写的清清楚楚,而且占了当时很大的篇幅。

    这么多年了,朝廷第一次对有功之臣进行封爵,不管是在哪边的官场上,这都是件大事,哪怕平江府如此之偏远,已经属于大靖朝的边疆了,也照样有兴趣关注这位一等伯。

    没成想,这位居然调来了平江府,还是以正四品知府的身份。

    他年纪大了,手里的权力或早或晚都是要放开的,所以也不想着得罪这位来自京城的权贵,相反这对于他,对于整个关家来说,都是一个机会。

    如此一个能靠自己封爵的年轻人,就算在平江府做不出什么政绩来,也照样会被调回京城。

    他倒没幻想着让人家把关家也扒拉到京城去,只是这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如果能在平江府收几个徒弟就好了。

    魏时看得认真,他没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所以很多重要的点,都要单独记在自己拿过来的书册上,以方便之后查阅。

    直系下属是位老人家,缺点很明显,但是也有其优点。

    比如说对平江府的这些资料足够熟悉,他想看什么,对方用不了多久就能送过来。

    而且很会做人,不多说话,更不多问,而且看上去好似也没什么私心。

    他本来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怕任了职以后遇到当地的地头蛇,揽着权力不松手。

    他并不擅长与人争权,而且对这样的事情很是厌恶,一个正常的官职体系,上下级的划分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这样也对政策的实施有好处。

    现在看来倒是还好,正五品的同知已经是除了他之外最大的文官了,除了关同知,就是平江府四个州城的知州了,知州同样也是正五品,不过各自管着各自的地界,手压根就伸不到府城这边来。

    平江府的情况,有一部分能从资料当中查取,有一部分就是资料上不能记载的了。

    魏时在翻了整整三天的资料之后,一边已经着人去查问了,另一边则是选择亲自询问关大人。

    如果可以的话,即便不知道关大人还能在这个位置上待几年,他也希望在这期间可以达成一致,上行下效,官府也可以为平江府的百姓多做些事情。

    “本官之前是来过平江府的,就是为了移民救食的差事儿,我记得当时因为捐赠粮食数额最多,而获得忠义牌坊的,应该是赵家吧,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世家豪族和商人参与其中,也包括关大人的家族,能具体说说平江府这些豪族的情况吗?”

    他没想动这些人盘子里的奶酪,反而是更想用他们,前提是这些人必须可用才行。

    关大人坐在一旁,没想到知府大人把他喊过来是为了这事儿,也是够直接的了,但同时又觉得惊喜。

    这最起码证明知府大人没想把他撇到一边去,人家堂堂正一品航海伯,要是想用熟悉的人做副手,只要资历够,相信吏部肯定是不会卡着的,他虽一把年纪了,可也不想是因为这种原因致仕。

    “赵家确实是平江府最大的豪族,前朝的时候赵家人是在京城做官的,因为得罪了权贵,所以才举家逃难到了平江府,距离现在应该有五六百年的时间了,赵家也是在本朝才成为平江府一等一的大族,也是在本朝,赵家人又重新做官的,他们家以前还出过一位正三品的郎中呢,现在在外做官官职最高的是赵家家主赵良玉的二儿子,在灵州乘做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