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学完自己的历史后我又穿回来了在线阅读 - 第30节

第30节

    楚倾眉心微跳,淡泊垂眸:“楚家上下,无不在乎陛下声名。”

    他说得很轻,但足以让她听得清清楚楚。

    气氛倏然冷下去,即便虞锦近来与他相处平和,这个话题也依旧敏感。

    她的面色也冷了,轻笑一声:“元君又来劲了?”

    楚倾维持着揖的姿势,不动,也不说话。

    虞锦强自沉息。

    好,看来他在楚家的事上还是和从前一样硬,一点改变都没有。

    楚休眼底沁出惶恐,小心地拽拽楚倾的衣袖:“哥……”

    虞锦强自沉气:“罢了,朕先不与你争这个。”

    她是觉得恼火,却没必要再为这个翻脸。倒也不只是为了名声——这么多些日子下来她也瞧清楚了,这个人就是越压骨头越硬,非跟他拧着来只能是她自己心里更不痛快。

    还是顺顺毛好。这些日子回忆起来……她有时会诡异地觉得只要不与他起争执,相处起来竟也很有几分乐趣。

    她也不知为何会这样。

    抿了口茶,她又说:“方家的事你也不必多cao心。朕不能由着这种事再出第二次,但不毁名声的法子总也是有的。”

    言罢她便起身,拂袖离去,留给他一个余怒未消的背影。

    走着瞧,日子还长着呢,她早晚把楚家的罪名理个清楚!!!

    .

    两日后,女皇免朝了一日,说是身体忽而抱恙,头痛不止。

    钦天监一算,说是有个八字几何之人命硬,近来冲撞了女皇,让他出家修佛方能为陛下破此一劫。

    宫里就拿着这八字查了起来,后宫里没这号人,宫人中也没有。

    查来查去,最后查到了方贵太君的外甥方云书——他正是这个八字,近来还恰好进过宫。

    女皇很快就将钦天监给驳了,大为不满地说方贵太君在先皇心里什么分量你们不知道?朕能让他外甥出家吗?

    接下来自然百官下叩,恳请陛下以国事为重。

    女皇以手支颐,满面沉痛地表示:

    好滴,那就让他出家吧!

    当天下午,方云书就到庙里当和尚去了。

    虞锦对此神清气爽。她也想过给他指个婚了了这事,但这么个人,谁跟他成婚谁倒霉,还是别祸害别人了。

    让她比较意外地是,最为器重的外甥被迫遁入空门了,方贵太君竟没为了这事找她。

    他就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既不过问外甥怎么样了,也不问自己身边那个“神秘失踪”的宫侍去了哪里,该怎么养老怎么样老,平静如常。

    虞锦不免对此心生疑虑,怕方贵太君忍而不发要报复个大的,叫了楚休来问,楚休被问得挠头:“下奴对贵太君……还真不熟。”

    他就是一直在宫里飘着看那些有的没的,也对长辈的事没兴趣啊,养老的生活能有多少可看的?他又不知道贵太君是这种能背后使阴招的人。

    但仔细想想,他又分析道:“但下奴觉得,贵太君应该还是……心疼您的。在外甥与旁人之间,他必定帮外甥;但放到外甥和您之间,还是您要紧。”

    他记得贵太君离世前的事。

    贵太君临终之时只叫了两个人进殿,一个是他的亲女儿,也就是虞锦的二妹虞绣,另一个就是虞锦本人。

    当时楚休没敢飘进去细看,因为人临终前阳气轻,能看到鬼,万一被他吓得遗言没说完就咽了气,那他可就罪过了。

    但他看到虞锦与虞绣都是抹着眼泪出来的,姐妹两个相互攥着手,沉默地在亭子里坐了好久,才依依惜别。

    照这么看,方贵太君对虞锦应该是真有长辈对晚辈的疼爱的,那为了虞锦的身体安康便任由外甥去出了家,便也不足为奇。

    “你这么想?”虞锦黛眉紧皱,一壁若有所思地点头,似乎赞同他的话,一壁又疑云更深了。

    ——楚休不提方贵太君离世之事还好,一提,倒让她也想起了些细节。

    他离世的时间算起来离现在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大概还有七八年的光景,那时她二十六七岁。

    贵太君嘱咐她们姐妹两个相互照应,还回忆了许多她们一起长大的旧事,说得她们痛哭流涕。

    当时她是真的感动了的,之后数年的相处中,也或多或少因为那番话与虞绣的感情更甚其他姐妹。但现在……穿越又重生让她多了几分旁观者的冷静,回首细想,那番话有种说不出的怪异。

    似乎说得太完美、太滴水不漏了,不像临终时突然有的感情倾诉,倒向打了不知道多少遍腹稿推敲出来的话。

    这也罢了,毕竟方贵太君是因病离世,病重的那几天若反反复复地想这些,话说得特别漂亮也是有的。

    但再细想,滴水不漏之余,那番话其实还将语言的艺术玩得一绝。

    要虞绣关照她的时候,就是假大空:“这是你长姐”、“你日后不要惹她生气”、“凡事你们姐妹商量着来”。

    要她关照虞锦的时候,就详细到了具体事项:“虞绣这孩子性子野,闲来无事就爱走南闯北地到处闹,陛下不必和她置气”、“先皇说得对,她不是什么能堪大任的人,陛下不要指望她太多,给她些闲差也就是了。”

    “若能让她多读读书也是好的,早就该把她困在太学里,不让她四处去疯。”

    于是在方贵太君的丧事办妥之后,悲痛不已的虞绣请旨回太学读书。她堂堂一个亲王,虞锦哪能真只让她和寻常书生一样读书?便给了她个闲差,算是去太学当个官。

    那时连前阵子的太学之事已相隔七八年了,大中大事小情不知经了多少,虞锦就是再跳跃性思维,也不会觉得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但现在突然把它们放在一起,虞锦内心油然而生一股自己都觉得不妥的帝王多疑——擦,你们父女两个是不是合起伙来诓我?

    不行不行,不能多疑到这个份上!

    她陷入一股焦虑,拼命地让自己恢复理智。

    这种多疑简直没道理,就跟十年前自己丢了块金子,十年后发现邻居有块金子就觉得是对方偷了自己那一块似的,强行拼逻辑。

    但不知为什么,她越是这样拼命开解自己,越是让那不讲理的疑心占了上风。

    她终是开了口:“邺风。”

    邺风上前,她沉沉道:“传沈宴清。”

    第25章 消气

    沈宴清这个人, 在朝中“查无此人”。放在京里,明面上的身份是一方巨贾, 名下布庄、银号、酒楼、茶肆,乃至青楼不计其数。

    但其实这些生意与沈宴清看似纤弱的身形一样,都是障眼法。她的真实身份是暗营指挥使,那些生意她都顾不上亲自去管, 至于“纤弱”的身形之下,是随便一伸手就能把人锁喉致死的本事。

    暗营只听命于天子, 朝中宫中也不过一小部分人清楚暗营的确存在, 于更多官员而言,它都不过是个子虚乌有的传说。

    所以哪怕只是为了隐匿行踪, 暗营中人也有一个算一个都得是高手,指挥使尤其如此。

    虞锦发了话,邺风就进侧旁的书房,打开暗格,掰了一下里面的木钮。暗格里依稀有轻微响声传来, 像是一环扣一环的机关, 运作中将那轻微的声音越送越远。

    皇帝召见暗营指挥使,历来是这样的召见。至于里面的机关究竟是何构造,虞锦也不清楚, 只知它环环相扣铺得甚远,终点一直通到沈宴清府中。

    等了约莫一刻, 女皇从容不迫地挥退了宫人。又过不多时, 一道黑影从殿梁上直落下来。

    “陛下。”沈宴清抱拳。

    虞锦下意识地抬头扫了眼殿梁——讲真, 虽然她做了两辈子皇帝,到现在也依旧好奇,皇宫戒备森严,沈宴清到底是如何一次次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宫来的。

    虞锦刚登基那会儿就想过,前辈女皇们真是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八个字做到了极致。不然若暗营指挥使有什么问题,弑君都不过一眨眼的事。

    正了正色,她直说主题:“你帮朕盯一个人。”

    “盯梢?”沈宴清惯是不羁的性子,在圣驾面前也没太多拘谨,听言一脸的好笑,“什么人,竟要臣亲自盯着?”

    虞锦:“方贵太君。”

    沈宴清的神情明显一震。

    暗营素有规矩,只奉旨办差不过问原因。但这个答案实在太让人诧异,她哑了半晌,终是试探着问了声:“……方贵太君?”

    “朕一时也说不清楚。”虞锦顿了顿,“只是有些事让朕心里不安生,你且盯着便是。”

    “诺。”沈宴清应下,秀眉浅锁着想了想,又问,“那安王那边……”

    安王就是虞锦的二妹虞绣。

    虞锦略作思忖,摇头:“先不必管她。”

    暗营的人本事再大,盯得人多了也还是会增添被发现端倪的机会,一旦打草惊蛇就是麻烦。现下她对他们不过几分怀疑,倒也不想招惹那些不必要的麻烦,先探个虚实再说。

    沈宴清点点头:“那臣这便去。”

    虞锦嗯了声,而后只一眨眼的工夫,沈宴清就不见了。

    殿梁上也没人,真不知道她是打哪儿走的。

    .

    之后的数日,虞锦都没再去德仪殿,有事就找楚休来问问,绝口不提楚倾。

    于是楚休伤病初愈回来当值时不免忐忑,显然想探问她是不是还在生楚倾的气。虞锦很想宽慰宽慰他,但是吧,又不知该怎么说。

    ——她觉得自己没在生气了。毕竟是在这个位子上,她真要气得那么厉害,就算不能杀楚倾,找点茬治他一下总也可以,但她并不想。

    可同时,她又一想那天的事就怄的慌!

    所以他不来找她,她就不去找他。

    哼。

    一家子罪臣,还打算让她去跟他低头不成?

    如此,便是足足一个多月没见面。

    虞锦政务繁忙,每天大半工夫都埋在奏章里奋战,得闲的时候少之又少。

    但偶尔一得闲吧……她有时会猝不及防地想到他。

    想他干什么!

    ——每每这样的时候,她都懊恼得很。

    明明之前的两年多她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当他不存在,如今是怎么回事?是因为这几个月见得多了,让她习惯身边有这么一号人了,还是因为楚休就在御前,无形中总在提醒她还有这么个人的存在?

    她烦乱地没有深究,每当再猝不及防想到他的时候,她就赶紧干点别的把他从脑子里挤出去。

    如此一直到了七月初四。其间虞锦与吴芷之间的书信一来二去,基本把“义务教育”的事定了下来。

    首先是对小孩子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