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当太后这些年在线阅读 - 第97节

第97节

    拓拔泓没理他。

    李修跪在地上, 老老实实再重复了一遍:“启禀太上皇, 臣奉太后之命,来取玉玺和符印。”

    拓跋泓道:“谁派你来的?”

    李修道:“是太后派臣来的。”

    拓拔泓抬眼看了一眼他, 这个不识趣的狗奴才。他低下眼, 冷冰冰说了两个字:“出去。”

    李修低着头:“太后说了, 东西拿不到, 让臣不许回去。”

    拓跋泓再次没理他。

    李修在下面促膝跪了半晌,拓跋泓只管做自己事,眼睛也不抬一抬, 只当他不存在。李修膝盖都跪麻了, 这小子,也是个胆子大的,遂第三次开头提醒:“太上皇,太后命臣……”

    拓跋泓打断了他:“她要玉玺和符印,让她自己来拿。”

    李修代替太后回答道:“太后近日国事繁忙,没有办法亲自过来拿,所以才吩咐臣过来。”

    拓跋泓道:“她能有多忙, 连这点工夫都腾不出来吗?”

    李修说:“太后在召见大臣。”

    拓跋泓道:“让她亲自来。”

    李修说:“太后说了,她亲自来取, 和交给臣,让臣带走是一样的。所以她就不亲自来了。”

    拓跋泓问一句,他答一句,拓跋泓被惹怒了,再次道:“滚出去。”

    李修完不成使命,自然是不能滚。

    拓跋泓冷声道:“玉玺就在这案头,你要拿就来拿。”

    他那话的意思,摆明了是威胁,“看你有没有那狗胆子”,但李修也不知道是没听出来,还是真有狗胆子。听到拓跋泓这么说,他略微犹豫了一下,便抖着袍子站了起来,当真上前,来到拓跋泓的案前,伸出他一双手,去捧那玉玺。也没用绢帛包着,就是一块石头,放在印盒里。印盒的盖子打开着,玺上雕着龙头。

    他想着是只拿印玺,还是连盒子一块抱,犹豫了一下,还是只拿印算了。

    他刚捧起玉玺,拓跋泓冷冷道:“印盒不带着?”

    李修应了声,是,放回去,又连着印盒也一并抱起来。他只拿到玉玺,也不敢问符信了,因为拓跋泓那样子太可怕。

    他刚准备要告退,拓跋泓忽道:“放下。”

    李修吓的连忙一放下。

    拓跋泓冷嘲道:“怎么不拿了,拿啊?”

    李修不理他的嘲讽,鼓起勇气,再次伸手要将那印盒抱起来。

    拓跋泓这回是出离愤怒了。

    李修还没反应过来,拓跋泓怒跳起来,抓起那玉玺,砸到他脸上,口中大骂道:“你好大的胆子! ”

    他一脚踹了出来。

    李修见势不好,慌忙躲闪,避过了那致命一击,那玉玺的一角实打实地磕在了他脸上。那是石头东西,极坚硬,拓跋泓又是用了大力,猛砸到脸上,顿时皮开rou绽,血流如注。李修被打的头嗡地一声,脑浆都要震出来了,他两手捧着脸惨叫,同时转身就跑。

    手中的印玺跌落在案,玉上沾着鲜血,拓跋泓刚那一下,用力过猛,手抽了筋,五指僵硬弯曲着,半天伸展不开。他失去力气似的跌坐回龙椅上,眼睛紧闭,单手抚着脸颤抖不止。

    冯凭正和杨度说着话,李修满脸是血,被搀扶着回来。冯凭惊的站起来:“怎么回事?好好的怎么成这样了?”

    杨度也是惊的不行,跟着站起来。

    “是太上皇打的……”

    李修忍着痛,还坚持要行礼,冯凭止住了:“别跪了,赶紧下去把血止一下,伤口包扎了。”她吩咐左右:“去请御医来。”

    李修道:“臣……”

    冯凭道:“你先下去,包扎好了伤口再来回话。”

    李修退下了,不一会儿,御医来了,给他包扎了伤口。李修顶着伤,再次回到殿中,向冯凭讲述他在太华殿发生的事,将那对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太后:“……臣有罪,触怒了太上皇,没能完成娘娘交代的事。”

    冯凭道:“皇上这脾气也忒大了,说着说着就兴动手。堂堂一个皇帝,跟宦官打起来了。”

    李修无言以对:“都是臣的错,臣激怒了他。”

    冯凭脸色但微和缓下来。她看了看李修,道:“这事儿也怪不得你,换了我去,他八成还冲我发火呢。”

    她向李修道:“你这伤的不轻,回去好好养着吧,最近就不用做事了,哪里不舒服就传御医,要用什么药跟太医署说一声。流这么多血,回头拿两棵人参,让膳房炖汤给补一补。”

    李修道:“谢太后。”

    冯凭让他回去养伤。

    杨度有些坐立不安了,起身询问道:“太后,那太上皇掌着符印不给,咱们这怎么办?总不好去跟他强要吧?”

    冯凭也有点头痛。

    这事真有点麻烦,她亲自去要,怕也要不过来。

    她起身,站定思索了片刻,回头又看了看杨度:“你有什么主意吗?”

    杨度摇摇头:“臣暂时没有。”

    冯凭心思一转,忽道:“他要留着印,就让他留着吧。”

    杨度道:“那这要怎么办?”

    冯凭一下子想通了,说:“我也是糊涂,我非跟他要那个印干什么,让他留着吧,不就是个印么,咱们让内府的工匠再刻一个就是了。”

    杨度“呃”了一声。

    冯凭说:“不可以吗?”

    杨度道:“倒没什么不可以。”

    冯凭说:“没什么不可以,那就再刻一个吧。”

    冯凭传进杨信来。

    杨信听她说要另刻一副玉玺用印,当下也赞成。冯凭想了这个主意,顿时很高兴,兴致勃勃说:“我记得我库里有一块和田玉的籽料,你替我找出来,我瞧瞧。”

    杨信说:“是国舅爷前年送的那个吗?”

    冯凭说:“就是那个,你拿出来。”

    杨信立马去了。

    没过多久,杨信取了那块籽料过来。

    品相非常好的一块料子,羊脂白玉,洒金皮的,质地细腻,非常油润,没什么裂,没什么瑕疵。方圆足有八寸,拿在手上是沉甸甸的。国舅爷得了这个料子,舍不得切了,送给太后,冯凭原本打算开一对镯子的,或者串珠子,只是这么大块料子,有点浪费。又说雕个什么摆件,一直放着,也没想起来。这回倒是派上用场。

    冯凭让杨信取了笔墨来,蘸墨在纸上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仿李斯的篆书。她收了笔,示意杨度来看,笑说:“你看我仿的这个字怎么样?”

    杨度诚恳道:“娘娘仿的颇有神韵。”

    冯凭将纸交给杨信,让他把籽料一并带下去,安排这件事。

    籽料雕刻颇要耗费一些时候,所以冯凭这边,先让人刻了一副黄梨木的,不过半月便做好了。印拿到手,冯凭在纸上盖了一下试了试,极好,而且还比那玉石的印玺轻些。

    杨度站在她座席前,恭听吩咐。

    冯凭站起身,站在案旁,案上堆叠着一堆的奏疏,是中书省刚抄送过来的。冯凭道:“以后中书省的章奏,你还是抄录一份给皇上送去,免得他闲的发闷,又疑心这个疑心那个。他喜欢批折子,你就每天送些折子过去给他批,别让他呆在那宫里憋出病来了。”

    杨度低头称:“是。”

    冯凭道:“原本给我,批阅了发还,副本给他。中书省留底抄录的。”

    杨度仍道:“是。”

    冯凭说:“找几个机灵的学生,什么折子是能给他的,什么折子是不能让他看见的,分得清楚才好,别混淆了。像这户部、工部的一些折子,你瞧瞧这些琐事,黄河发大水了,要修河堤,青州又干旱了,要朝廷发银救济赈灾,这种头疼事,有多少算多少,你就给他拿去,让他多cao心cao心。”她拿起一本折子,给杨度轻轻比划了两下,又放回原位,再拿起一本:“像这种,这个弹劾李因的折子,还有这个,几年前李家的案子,上疏恳请赦免其罪的,请求给李家两个侄子恢复爵位的,还有这个,这个谁,拍我马屁的,拍的有点过分了,类似这种东西你就不要给他看了,皇上看了不高兴,晚上睡不着觉。我的意思你明白了,具体的分寸你自己拿捏。”

    杨度说:“臣明白了,太后放心吧。”

    冯凭道:“我现在拟一道旨,你记下来。”

    杨度道:“是。”

    立刻取了随身携带的笏板,取下头上笔簪,借了案上墨,在笏板上记下。

    冯凭道:“以后朝廷下发的公文,诏令,除了要加盖玉玺,一律还要加盖有太皇太后印,才可做数,否则不得作数。就是这样,回头你制成诏令,拿给我看一下,完了下发朝廷及地方各署。”

    杨度道:“臣这就去制诏。”

    冯凭坐回席上,道:“你去吧。”

    第124章 报复

    将和缪调离中书, 任命自己亲信的杨度担任中书令之后,太后做的第二件事, 是重置内外侯官。

    侯官之名,乃是先帝时所立, 作用在监察, 其职责分内外。外侯官监察诸曹及州、镇, 内侯官监察京师,发现地方及诸臣有过失或行为不当者, 则向上级禀告。由于体系分散, 加之人数不多, 品级也不高, 且分属吏部,官员自相考核,官官相庇, 设立不久便被虚置了。太后重启这一制度, 并做了相当大的调整。她将这一机构从吏部提了出来,单独立了个省,职位不再由朝官担任,改为宦官担任,授五品衔位,下置两百从属,亦由宦官担任。官署设在内宫中, 辟用长秋寺的旧官署,离太后所居的崇政殿不过半里。官署的日常维持不走朝廷财政支出, 而是直接从太后的私库拨款。

    原来侯官只专事监察,并无立案,抓捕,审讯之职,太后增加其三项权力。这些宦官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宫中,以及各官署府寺间明察暗访,搜集信息,专行举报、告密之事。名义上说的是监察百官,实际是太后的耳目和鹰犬,为的是控制朝臣,严密统治。

    主要是用于铲除异己。

    她下令群臣百姓,发现有官员违律,或百姓违法者,可向朝廷告密,凡告密者,皆给予奖励,依据罪名轻重,赏金不等。侯官负责收集这些告密信息,并将其一一抓捕审讯治罪。

    人人都看出来了。

    太后已经不是当年的太后了。

    当年先帝置内外侯官,监视群臣,鼓励官员百姓互相告密,当时年轻,还是皇后的她,曾出声反对,说:“这些宵小之辈,专事攻讦构陷,为了邀功请赏,随意栽赃嫁祸。皇上信任他们,恐引得朝臣人人自危,百姓道路以目,不敢言喘,届时人人争相举报,百姓争相构陷,冤狱横行,官民朝不保夕,非国家百姓之福。”

    大臣听了这话,都称赞皇后仁德。

    而今她却也这样做了,手段比当年先帝更甚。

    高盛知道了她的意图,上书反对,说的,也是当年她对先帝说过的话,几乎一字不变:“这些宦官宵小之辈,专事攻讦构陷,此令若真推行下去,恐致冤狱横行,官民恐惧,朝不保夕。此非国家百姓之福。”

    她看了,也不发脾气,只留中不发。

    私底下,她和杨信提起,感慨:“宁要人惧之,莫要人爱之。惧之易,爱之难。”

    杨信道:“愚民多贱,他们不惧你,就不会爱你。你要是事事都顺着他,处处做好人,他们反不把你当回事,一点做的不好,便要来恨你。你要是天天威胁恐吓他,时间久了,他们反倒顺从了,偶尔给他个甜头,他们便要感激涕零,把你奉作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她站在殿中,侧对着杨信:“真是如此吗?”

    杨信道:“自古帝王,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