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在线阅读 - 第23节

第23节

    在闲居的日子里,王莽做了这几件事情:一是倾心结交官员,特别是知识分子,建设自己的人际资源网;二是密切关注朝廷政局变化,同时又绝口不谈政治,不惹是非;三是继续进行自己的形象建设,丰厚自己的人格资源。

    真是天将亡汉,刚刚登上帝位的汉哀帝恰好是历代皇帝中最不争气的一个。《汉书·哀帝纪》记载,上任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外戚,祖母傅太后和母亲丁后两家的亲戚一股脑儿拥进朝廷,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各路要津。这个时候,人们才又想起王氏外戚的好处,王家虽然骄奢,但毕竟大都是有能力的人,在他们的控制下,朝廷的运转基本正常。而傅、丁两家的人大都是草包,因为意外的机缘成了皇亲,便如同乡下人进城,恨不得一天之内把所有的东西都抱回家去,刚刚进入长安就忙着建宅第、买仆人、讲排场、比阔气,一上任便迫不及待地钩心斗角、卖官鬻爵、大开贪贿之门。一时间,整个朝廷上下鸡飞狗跳,乌烟瘴气,长安城的奢侈之风再次兴起。

    汉哀帝做的第二件事是搞起了同性恋。他喜欢上了一个叫董贤的漂亮侍从,两人很快就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汉哀帝停止了王莽的“限田令”,一次赏赐给董贤二十万亩土地,不久,又任命二十二岁的董贤为大司马。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意,汉哀帝甚至想把皇位让给董贤。

    汉朝的衰败在汉哀帝手中达到了顶点,混乱的朝政加剧了人民的痛苦。他使汉王朝丧失了最后一点人心,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局势,汉哀帝如上文所述,搞了一次荒唐的“再受命”仪式。这个仪式反而再明确不过地说明了大汉王朝已经丧尽人心。

    王莽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长安城内的一幕幕光怪陆离的闹剧,平平静静地读书养性。这时,他家里出了一件意外之事——他的二儿子王获因事一怒之下,失手打死了一个奴役。

    当时的豪贵之家,每家都有几百名奴役。奴役是可以像牛马那样在市场上公开买卖的,没有人把他们当人看,失手打死了,官府罚几个钱就了事了。

    王莽却不这样看。“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奴隶制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奴役也有自己的生命尊严,也有自己的基本权利。

    《汉书·王莽传》载,经过痛苦的权衡,王莽命令王获自杀以赎罪。只有这样,他才能维护世界观的统一。而且,下意识中,王莽明白这样处理会带来巨大的轰动效应。

    全家上下一下子乱了套,王莽的妻子急得要和王莽拼命,终日以泪洗面,儿子与女儿都在王莽面前连日长跪,为王获求情。

    作为一个政治家,王莽的儿女之情是比较淡薄的,但并不是没有感情。做了这个决定之后,他也经历着痛苦的煎熬,那毕竟是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亲生骨rou。更何况,这次所有的亲人都站到了对立的一边。

    然而,王莽已经习惯于在情感和礼法发生冲突时无条件地倒向礼法。四十年来的修身磨炼似乎就是为了面对今天的考验。要做改天换地的圣人,要做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他就不能按常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得把自己变成刀枪不入的超人,变成超越世俗情感的神,这样才能承担起挽救天下的重任。天理和人欲的交战中,后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上天也许是用这件事来考验王莽能否承担大事,他把拳头握得紧紧的,关节都要碎了。他以为自己已经练就了铁石心肠,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的心还保持着几分弹性。每一个夜晚,他都几乎要向感情投降,然而随着天明的到来,理智又一次占了上风。

    王莽的意志最终不可违背,经过几天的争执,王获终于自杀。

    这件事震动了整个社会。人们没法不震动,人们没法不感动,人们没法不敬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他确实已经接近了圣人的高度,让人只能仰视,心怀惭愧。在这个裙带成风的黑暗时代,王莽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希望。

    王莽像一个高明的演员,给人们留下了最动人的造型。是啊,在这个纲纪崩溃的时代,人们最痛恨的是上流社会的穷奢极欲,最痛恨的是裙带成风。而王莽恰恰恭俭勤政,恰恰大义灭亲。他准确地击中人们感情中最脆弱的部分,让所有人的心都成了他的俘虏。

    《汉书·哀帝纪》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初一,发生日食。在汉朝人看来,这是上天明确无误的警告。汉哀帝惊恐不已,下诏让大臣献策。郁郁已久的大臣纷纷上书说,这是上天对王莽遇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反应。鉴于舆论的压力,汉哀帝只好以侍候王政君的名义让王莽重返京师。

    九

    还没等王莽为重新获得权力进行更多的努力,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二十五岁的汉哀帝突然去世。而在此之前,他的祖母与母亲傅、丁两后都已去世。上天又一次向王莽露出笑脸。

    在汉哀帝胡作非为的时候,王政君默默地独居深宫,不动声色。而现在,这个资深女政治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采取了行动。《资治通鉴·哀帝元寿二年》记载,在汉哀帝去世的当天,她就驾临未央宫,收取了皇帝的玺绶;接着召见大司马,即皇帝的情人董贤,问他打算怎么处理皇帝的丧事。乳臭未干的董贤在王政君面前居然吓得连句完整话都说不来了。王政君马上掂出了这个人的轻重,命使者火速召王莽进宫。

    王莽又成了大司马。

    王莽做的第一件事是罢免董贤,此人早已成为汉哀帝的替罪羊,成为人人痛恨的目标。《汉书·董贤传》载,董贤畏罪自杀后,其财产四十三亿钱被没收,充实国库。

    王莽做的第二件事是选立中山孝王之子、九岁的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此人与无子的汉哀帝血缘最近,立他为帝顺理成章。同时,王莽命令,汉平帝的亲属不得进京,以绝外戚之患。

    接着,他把傅、丁两家的外戚全部赶出长安,让自己那些声名良好的朋友亲信占据要津。《汉书·外戚·孝哀傅皇后传》载,他还下令挖傅、丁两后的坟墓,以平民愤。三件拨乱反正的大事做罢,整个大汉天下欢声雷动。久久压抑的人心得到了充分舒展,人人都以为,灾难终于过去,光明就要来临。王莽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大汉王朝在王莽的领导下,眼看就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十

    有人说王莽处心积虑地篡位,而实际上,他更像是被民众一步步推到皇帝的宝座上去的。

    汉朝时的上天和民心看来是心有灵犀,高度默契。王莽执政前的百十年间,灾异屡见,什么夏天降霜、冬天打雷、山崩泉涌、地震陨石、日食月食、星辰逆行,老天爷装神弄鬼,忙得不可开交。《春秋》所记载的灾异品种在西汉末年几乎都全了。一旦有了一点儿什么事,老百姓就捕风捉影、添油加醋、三人成虎、口耳相传,闹得天下人心惶惶。

    可是,王莽上台后,这类灾异渐渐消失了。相反,“祥瑞”却渐渐出现了。

    祥瑞这个东西,是上天心情愉快的表现。如果天下大治,人心舒畅,上天就会降下些稀奇好玩的东西,以资精神鼓励。《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打猎的时候,就捕获了一头独角怪兽,被认为是白麟,一种传说中的瑞兽,于是举国同庆。《汉书·宣帝纪》载,汉宣帝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五色鸟飞到长安附近的宫苑,许多人都一口咬定是亲眼所见。于是皇帝上尊号,百官加官晋爵,大家急忙进行自我奖励。

    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王莽就任六个月之后,南越人向朝廷进献了一只白雉、两只黑雉。儒生们一查古书,《尚书》记载周朝之时,越裳氏曾向周成王进献白雉。这件事在此时重现,显然是“周成白雉之瑞”。于是有人上书,应该像封周公那样封王莽为“安汉公”,增加两万八千户封户。此议一出,群臣纷纷响应。

    王莽再三辞让,最后接受了这一称号,但拒绝接受封户。

    《汉书·王莽传》说,此事是王莽暗示地方官搞的阴谋,这一说法像诸多其他不利于王莽的记载一样,是缺乏根据的臆测。更大的可能是,西南地区的地方官主动策划了此事。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莽执政得到了地方官员的拥护。

    王莽的政策方针完全遵循了儒家理论,他不搞裙带关系,不封王氏子孙,而是尊崇皇族。他依《周礼》的精神,封宣帝子孙三十六人为列侯,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解放了一批皇族后裔。此举一下子赢得了皇族的拥护。

    他号召官员节俭度日,与百姓共患难,带头捐款一百万钱,捐地三十顷,用来救助贫民。每遇水旱灾害,他就吃素,与民同甘苦。在他的带领下,共有两百三十名贵族捐献田地,分给贫民。

    王莽按照《周礼》的记载,在全国建立仓储制度,储备谷物,作为赈灾之用。他按照上古传说,改革官制,设置“四辅”,加封周公、孔子等圣贤的子孙。

    王莽还大兴教育,扩大太学招生量,太学生数量很快翻了几番,突破一万人。他还在各地广建学校,征召“异能之士”,拓宽了普通知识分子入仕的渠道。和此前的一派乱象相比,大汉朝在王莽的治理下,真的是拨乱反正,蒸蒸日上。由于王莽不遗余力地大抓意识形态建设,纪纲恢复,社会正统价值观念得以弘扬,所以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从王公贵族到知识分子,再到普通百姓,都觉得“道德楷模”王莽是他们利益最好的代言人,王莽具有超人的品格和能力,是人民信得过的领袖。

    一个隐秘的想法在全国人民心中蠢蠢欲动:为什么不让王莽做皇帝呢?

    人们对刘姓子孙已经失去了信心,汉平帝长大了,也不会好到哪儿去。由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深入人心,汉朝老百姓人人都知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王莽符合皇帝的条件。让王莽做皇帝,天下人的利益就有了永远的依靠,就可以避免平帝亲政后受二茬苦、遭二茬罪。

    不过,这个想法想想可以,说出来的风险太大了。恶莫大于叛逆。所以,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表达对王莽的支持,呼吁提高王莽的地位,至于最后高到什么程度,大家尽量不去想,以免受到心中罪恶感的压迫。

    千万人的想法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无形然而能量巨大的洪流,并且像滚雪球那样,势力越来越大,终于,把全国人民都裹挟进去,形成了天崩地裂的巨大势能。

    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汉平帝十二岁,按《周礼》到了结婚的年龄。王莽发布诏书,在天下博采名门之后,选拔皇后。为了避嫌,他特意提出自己的女儿不参与竞争。王政君同意了这个提议。

    消息传出,社会上反应强烈。大家都觉得这样对王莽不公平,每天都有上千人上书朝廷,和朝廷论理。这其中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和学生。上书的人挤得政府门前水泄不通,几乎形成sao乱。王莽还特意派遣长史到各处去做工作,劝阻人们。结果上书的人更多了,一天数千起,人们纷纷呼吁:“愿得公女为天下母。”形势迫人,王政君只好收回成命,把王莽的女儿列为候选对象。结果不言而喻,王莽之女获得最广泛的支持,顺利地成为大汉皇后。

    朝臣查阅古书,上古的天子封后父的土地多达百里,所以加封王莽两万五千六百顷土地。王莽反复力争,终于退回了土地。按过去的先例,聘皇后的礼金达数万万钱,王莽只接受四千万,还把其中三千三百万用来周济别人。

    第二年,汉成帝成婚,有大臣提议应该加封王莽为宰衡,位在所有公爵之上。几天之内,就有八千百姓和官吏上书朝廷,支持这一建议。宰衡一职,是把上古伊尹和周公两大名臣的封号合起来起的新名,古所未有。王莽求见王政君,痛哭流涕地拒绝这一封号,并且以称病辞职为要挟。但是朝廷坚决不许,王莽最后只好接受了这一封号,同时,从封赏中拿出千万,交给侍候王政君起居的官员,表示其孝敬之心。

    大汉在王莽的领导下继续欣欣向荣。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主持重定了“车服”制度,全国人民的着装、住房、器用按等级得到了整齐划一的规范。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根据德政精神,下令对老人、儿童不加刑罚,妇女非重罪不得逮捕,并且按《礼记》的记载,修建据说上古时曾有过的明堂。一时之间,文治达到极盛。大学者扬雄也被王莽的皇皇治绩所倾倒,孤傲的他满怀热情地作了《剧秦美新》一文,赞颂王莽的伟大。他说,王莽的治理完全符合先圣精神,在他的领导下,大汉王朝“帝典缺者已补,王纲弛者已张,炳炳麟麟,岂不懿哉”。他激动地赞美王莽之治“郁郁乎焕哉”!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当政五年之后,朝臣又总结王莽的治绩,说他的德行,为天下纪,他的功业,为万世基,提议加封“九锡”。

    九锡是九种极尊贵的物品,加九锡,就意味着取得了接近皇帝的地位。消息传出,不长的时间内,朝廷竟然收到487,572的上书,支持给王莽加九锡。数字之所以如此精确,是因为《汉书》作者班固核对了当时的政府档案。

    48万多件上书在汉朝意味着什么呢?西汉末年,全国人口不过数千万,其中绝大部分是文盲,识字者不过数百万。而在长安附近,能够上书的知识分子加起来也不会比48万多多少。这就是说,几乎所有有能力上书的普通百姓都参与了这次运动,如果在当时进行民意测验,王莽的支持率肯定达95%以上。

    在高层官员中,支持给王莽加九锡的王公列侯及卿大夫达902人,几乎占了全部。

    几乎所有的手都想把王莽推向“至尊”的宝座。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汉王朝在未央宫举行盛大仪式,为王莽加封九锡。册文说:“辅朕五年,人伦之本正,天地之位定……复千载之废,矫百世之失……动而有成,事得厥中,至德要道,通于神明。”

    这道众臣精心撰写的册文,把王莽神化到了半人半神的地步。而九锡之制从形制上更是把王莽从众人中分别出来,专门为王莽设了宗官、卜官、史官、祝官。王莽出行,坐特殊形制的车,竖九绦龙旗,执金斧玉勺。这种充满神秘气息的仪式,无疑使王莽的形象大为神化。

    终于,在王莽加九锡之后七个月,长安附近有人在挖井时挖到了一块上圆下方的白色石头,上面赫然刻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这出历史大戏,马上就要接近高潮。所有的人都屏息静气,整个剧场暂时出现了可怕的寂静。

    十一

    刚刚上台的时候,王莽绝没有想到做皇帝。他确实想效法周公,做一个完美的道德标杆。周公之伟大,正在于他可做天子而没有做。

    “篡逆”是整个汉语系统里最丑恶的一个词,王莽怎么会让这个词做自己名字的定语呢?

    在汉语里,克己,就意味着伟大。

    然而,当民意大潮渐渐涌起的时候,他的心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民心就是天心,难道上天真的要自己做皇帝吗?一想到这里,他的思绪就不由自主地迅速游走,开创新王朝、九五至尊、万岁、万世、龙、明黄色、朕……这些辉煌崇高的字眼在眼前不连贯地跳动起伏;群臣在自己脚下匍匐,亿万人山呼万岁,自己站在人世最高点,与天相通……这些情景让他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激情在心底抑制不住地汹涌,稍不努力,就要泛滥出来……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内心对皇位的渴望,是那样强烈。

    如果上天真的属意于我,又有什么不对呢?周公不能做皇帝,是因为他辅佐的周成王乃是自己的亲侄子,天命在周,没有必要取代同姓。而现在,刘姓似乎真的失去了天心,上天似乎真的在寻找一个新的代理人,如果上天真要改朝换代,谁会比我更适合呢?只有获得皇位,才能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永久的保障。

    王莽毕竟是凡人,一波又一波汹涌的民意渐渐把他拍晕了,特别是在加九锡之时,那四十八万多件上书,件件情真意切,字字出于百姓内心啊!这样感人的事情,前无古人,想必也后无来者。读着一封封称颂自己的奏折,听着那一句句悦耳动听的词句,王莽也不得不觉得自己真的是伟大、正确,真的是经天纬地之才。

    听听他们都说了自己什么吧:

    普天之下,惟公是赖……

    钦承神祇,经纬四时,复千载之废,矫百世之失,天下和会,大众方辑……

    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

    揆公德行,为天下纪;观公功勋,为万世基……

    如果需要自己挺身拯救这些可爱的人民,自己为什么不能献身呢?

    其实,在执政不久,王莽就敏锐地嗅到了百官颂词中的特殊味道,在民众的一次次推戴中,他心领神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恰到好处地参与了导演。他越谦虚,百姓就越急迫;他越无私,百姓就越狂热。他就在这汹涌的大潮中,半真半假、半推半就地向前走着,终于,“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符命出现了。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直到这个时候,王政君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人的目的是想颠覆大汉江山!老太太勃然大怒,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

    王莽却认为这一符命是真的。本来,符命这种东西,并非不能伪造,但他不愿往那方面想。在下意识里,王莽其实是在盼望着这道符命的出现,也相信这道符命必然会出现。

    但,他不能即皇帝位。因为在坚硬真实的伦理道德面前,虚幻的天意毕竟有些虚弱。退一步讲,即使天意昭昭,他也不能立刻接受。因为按礼的精神,遇到这种事必须极力推辞。

    大臣们却迫不及待,他们再三譬喻,做通了太后的工作。王政君发过火之后,明白大势已去,明智地选择了沉默。然后,大臣们又来做王莽的工作。

    王莽的工作就不那么好做了,不论人们如何劝解,他就是不肯迈过这最后一道坎。当然,王莽也绝不否认符命的真实。经过反复争取,达成妥协:王莽不做皇帝,但又不能违背上天旨意,因此,摄行皇帝之事,称“摄皇帝”,将来皇子长大仍要还政。

    王莽的举动堵住了所有准备指责他篡逆的嘴。

    十二

    上天好像不满意王莽的谦虚,催促他即位的符命一道又一道。

    《汉书·王莽传》记载,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梦见天公派人告诉他“摄皇帝当为真”,并且说,为了表示神异,亭中当有新井。辛当早上起来跑进亭中一看,亭中果然出现了一口很深的新井。

    全国各地都送来带有天命信息的奇石。王莽去未央宫前观看这些奇石时,突然天风大作,尘土迷漫,风过之后,奇石前出现了铜符帛图,上面写道:“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

    面对上天的催促,王莽说:“臣莽敢不承用!”但是还是不即位,只是让大臣们上书时不称“摄皇帝”,而直称“皇帝”,但摄政性质不变。

    王莽就这样,走一步,停一停,逐步消解掉可能出现的不满因素,让天下慢慢适应改朝换代的现实。应该说,他做得相当高明。

    十三

    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一月的一个黄昏,一个学生模样的人来到刘邦庙门前,求见守庙官员,说有要事相告。

    这个学生一脸神神秘秘,从怀里掏出两个铜盒,交到守庙官手里,说昨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醒来后就看见身边有了这两个盒子。守庙官打开一看,一个盒子里装着一幅图,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个盒子里是一封信,“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原来是上天和刘邦的神灵写给王莽的信,说他是真命天子,要他即位,改朝换代,新朝的名字就叫作“新”。

    刘邦还特意在信上写了十一个人的名字,说这些人是新朝的辅佐大臣,要王莽重用他们。

    符命被火速送入宫中。

    王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事打乱了阵脚。他没有理由置这道符命于不顾,因为这道符命以不容分说的口气,规定了他即位的时间,甚至规定了新王朝的称号。这就迫使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或是宣布此符命为假造,逮捕献符人;或是接受符命,打乱自己的计划,提前即位。

    这道符命还真值得怀疑,最可疑的一点,是“刘邦推荐”的十一人名单。这十一个人,有八位是他的亲信,而另外三位中,两个分别叫王兴、王盛,不知是何许人也,最后一个,居然就是献符人哀章!这太让人引起种种联想了。

    然而,静下心来一想,王莽却发现他居然不能怀疑,只能接受。第一,他真诚地信奉古书经典,相信符命的存在,虽然符命中有可能存在假托,但那是个别现象。第二,这道符命如果被宣布为假,那么以往的种种祥瑞符命也都值得怀疑,天命在他的说法也就值得怀疑,这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已经有人在对符命窃窃私语了,在目前形势下,任何符命他都不能怀疑,即使错了,也只能错到底,否则就是给人口实,就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威信一落千丈。第三,这道符命制作精美,格式完全符合礼仪,不像以往有的符命语焉不详,粗俗鄙俚,不能登大雅之堂。第四,也就是最关键的一点,符命明确规定了即位时间,使他没有任何理由再推让拒绝,也就意味着为他解决了最大的礼仪上的难题。因此,这是个绝好的机会!

    王莽彻夜不眠,在房间里一趟趟来回走着,不时拿起这道符命,端详一下。已经过了子夜时分,他下令,立刻召亲信大臣入宫!

    大臣们看过符命,立刻向他叩首祝贺,一致认为应该顺天应命,立刻即位。他们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太久了。天已经快亮了,他们火速起草了一道诏书: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祗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公元9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幡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

    十四

    话说长安东城仁义巷有个卖烧饼的汉子,为人老实懦弱,每天天不亮就起身,烤上百来个烧饼,沿街叫卖,赚几个小钱,养家糊口。这一天早上,也是运气不好,他好好地走在路上,突然被石头绊了一跤,提篮里的烧饼撒得满街都是,待拾起来时,已被无赖小儿抢去好几个,因此闷闷不乐,叫卖也无精打采。正在这时,突然身后有人在叫自己的名字:“王盛!王盛!快点回家,有一群官人在那儿等你呢!”

    王盛回头一看,是自己的邻居钱大麻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王盛糊里糊涂地跟着他回到家里,只见自己家门口围了一大群人,还有不少当官的,见了他,人们便喊起来:“来了!来了!”

    王盛不知道怎么回事,吓得他两腿发软,上前就要给当官的叩头,不想那当官的倒纷纷跪倒在他的面前,王盛吓得手一抖,半篮烧饼又打翻在地。当官的说什么,他全没听清,糊里糊涂地被推上一辆马车,往皇宫驶去。

    过了好半天,在人家再三解释下,他才知道,上天把他的名字写进符命里,让他辅佐新皇帝王莽,他现在已经是“崇新公”了。

    转眼到了皇宫,洗澡更衣,修胡子,梳头发,打扮停当,立刻把他送到未央宫前,参加新帝登基典礼。

    巍峨的未央宫装饰一新,在朝阳下金碧辉煌,殿前广场上旗帜在微风中猎猎飞扬,昂首而立的一列列武士手持长枪,挺胸收腹,默默对视,数千名文武官员穿着最盛大的礼服,排列整齐,神情庄严,垂手肃立。随着司礼官的一声长叫,悦耳的鼓乐立刻响彻云霄。

    一个头戴纯金平天冠,身穿明黄色龙袍,脚蹬厚底皮靴的个头稍矮的中年人在宦官的引导下缓步走向宝座。王盛注意到,这个人的靴子底有三寸厚,他长方脸,眉宇间满是庄严,方方的下巴显示着异乎寻常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