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穿越农家种田忙在线阅读 - 第3节

第3节

    “阿娘,快来给小姑姑看看,挑一个亮一个颜色,小姑娘家的,穿的好看。”说着拉过婆婆指着面前的布料翻看。小姑李婷,看着自己几个嫂子打趣着自己,羞的满脸通红。

    “娘。。。嫂子。。你们,不理你们了。”

    “呵呵,婷儿。好,不说了,过来看看。”

    一旁站着的李明锦看着手里的麻袋,里面还有一些干蘑菇和木耳没有卖,就对奶奶王氏说道:

    “奶,我去杂货铺问问掌柜收不收干货,一会回来找你们。”

    “锦儿,你一个人行吗,等买好布,奶带着你去啊。。”王氏还是有点不放心。

    “不要,奶,放心吧,我上次和爹他们去过,认识。那我去了啊。”不待王氏等人再说,就小跑着出门去了。

    李明锦拎着麻袋来到杂货铺门前,走到柜台,对着掌柜问到:

    “掌柜的,您这收干货吗?”

    “收啊,你带来的是什么?”掌柜抬起头来看到小娃问道。

    “南山上摘的木耳,蘑菇,都晒干了,纯野生的,很滋补的。掌柜的您给看看,多少收。。。”

    “行啊。”边说边拿起干货看了看,确实不缺,水分晒得挺干的,点头对李明锦说道:

    “木耳和蘑菇都2文一斤。”

    5斤木耳,20斤蘑菇,一共就是50文了,相想苞米一斤也才2文钱,这个价钱也算不错了,点头同意了,过完称,看着手里的50文钱,李明锦走出杂货铺去寻王氏等人去了。

    王氏等人,买了青色,蓝色的棉布,总共一起大概半匹,晋朝的一匹大概现代的33.3米,准备给家里的男人,小孩子各做套棉衣,花了400文,又买了四尺粉色的棉布,给小姑子的,花了32文,又买了3斤下等棉花,花了600文,总共花了1032文,掌柜的送了两团棉线,高兴的送一行人出了布莊。

    王氏看着寻来的孙儿,知晓干货卖了50文钱,很高兴,直言孙子能干。一行人,又去买了5斤rou,一个猪头,几个大骨头,总共花了80文,又去糕点铺买了一些花生,瓜子,山楂糕,过年了,给家里小孩子买点零嘴。又去了杂货铺买了2对香烛,一副门联等过年用的东西,就往约定的地方走去,看着大家都陆陆续续的集合了,一起往村里走去。

    今天买的东西有点多,赶到家的时候,晌午已过,家里李继旺等人已经吃过了,午饭是李继达做的,李继达人虽然憨憨的,做饭却是不错的,这不家里有时候有事,也会下厨一下。王氏等人一回到家,就就这剩下的饭菜,草草对付了一下,将买回来的东西收拾收拾。准备明天的祭灶。

    李明锦将今天卖草药和干货的钱,总共75文,交给奶奶王氏,王氏拿了50文,剩下的25文了给了李明锦,王氏的想法是,这钱是孩子们自己辛苦挣下的,也得给孩子们一点儿,只叮嘱不能乱花,李明锦看着手里25文的巨款,有点囧。。。。

    当下给几个孩子一起分了,一人5文钱。

    “大哥,真的给我们的啊。。。”二弟明辉看样子还不敢相信,要知道在农家,家里大人可是银钱把的很紧,吃块糖都要等过年节的时候,至于零花钱,开什么玩笑。

    “我想吃花生糖,有钱买了,真好。。。”五岁的*奶声奶气的说道。

    “我要买头花。。。”明珠七岁了,已经知道爱美了,明秀则是害羞的笑着把钱放在兜里,没有说什么。

    看着弟妹几个欢呼雀跃的样子,李明锦笑了。是呀,这时代的人知道满足。

    ☆、第6章 过年(修)

    晋朝过年习俗与中国古代类似,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自古沿袭下来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一大早,李家大人们都早早的起来了,孩子们也被拉出了被窝,王氏带着小女儿李婷在灶间,准备早饭和祭祀要用的灶糖,米酒等事物,几个媳妇在各自将房间里的床单衣物拆掉,准备清洗。老爷子则带着几个儿子,将屋子和院落里的杂物,都拉出来,用扫帚将角落里的蜘蛛网,灰尘,都掸下来,杂物则要重新规整。

    不止李家,河西村家家户户,都是忙的热火朝天,新年代表着新一年的希望,加上朝廷今年实行的惠民政策,村民们只知道,明年可以吃饱饭啦。老少爷们都在出力的规整着屋里屋外的大件儿,小媳妇们,则是成群结队的在河边清洗衣物床单,一边手里麻溜的搓洗着,一边不忘拉着家常,说着谁家过年准备了什么吃食啦,做了什么衣裳啦。小孩子们则是和小伙伴炫耀家里有什么糖啦。

    李明锦则是在家里帮爷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毕竟让自己一个二十多的人去和一群几岁的娃,没事的瞎玩,真是受不了,因着之前去镇上卖了几回干货,老爷子已经渐渐接受自己的孙儿的懂事早熟,也不再将自己当做不懂事的小娃子,有时候,一些小事情,也会问问自己的意见。想着自己过完年就十岁了,表现的更早熟一点,应该没关系吧。想到这些,李明锦又觉得瞬间满血复活了。拿起扫帚,扫起屋檐下的蜘蛛网,蜘蛛大哥对不起了,要过年了,您也出去找点年货吧。阿门。手起网落,搞定!

    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这时代家家户户都是有大灶头的,也有烟囱,火塘上方的灶台之上是有排烟的通道的,从灶台前方看就是一面墙,不过是内空的,实际就是拍烟的的通道,再往上就连接到屋顶的圆柱形的烟囱了。锅灶墙上要贴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就是将把灶王爷当做家中主人的意思。

    想想倒也是的,这时代的人,有吃有喝是最大的愿望了。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所以每年祭灶君的时候,都会准备灶糖,另外有人到灶门准备了米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喝的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忙了一整天之后,晚上,李大富带着一大家子开始祭灶君,王氏等人将灶糖,米酒,烧鸡摆好,盛好的米饭,面条端上来之后,一家人以老爷子为首,一起跪下给灶君磕头,说了一些吉利话之后,开始吃晚饭了。孩子们则是眼睛冒光的看着灶糖,直流口水啊,李明锦不忍直视,还好自己不是真正的孩子,不然在这种生活环境下,说不得也要流口水啊,还好自己内里是个成年人,还能克制住。别说,真的挺香的。

    3岁的明佳抬起小手指着灶糖奶声奶气的哼到:

    “糖。。。吃糖。。要糖。。”说着就眨着大眼睛看着奶奶,王氏高兴的抱起小明佳,亲了一口,“好。。好。。吃糖,吃完饭就吃啊。。。”

    *着急了,揪着奶奶的衣服摆子,扭着身子撒娇道:“奶,*也要。。吃糖。。”

    “好,好,好,都吃啊。。”看着几个可爱孙子孙女,王氏一张满是褶皱的脸笑的变柔和了,古人都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男孩能顶立门户,女孩则是帮帮人家养的,李家虽然看中男娃,但却并不觉得女娃氏赔钱货,王氏自己嫁给李大富之后,也并未受老婆婆苛待,因此王氏一直以来对待自己几个儿媳都是很温和宽容的,对孙女也是极其喜爱的。

    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吃完晚饭之后,就去歇息了,俗话说:“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rou;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除夕之前还有很多少事情需要忙活,满怀着新年的憧憬,一家老小洗洗刷刷,紧接着都睡下了。

    河西村家家户户在年前喜气洋洋气氛中忙碌着,一晃除夕来临了,早上起来之后,李明锦就带着两个弟弟洗了一个热水澡,换上新衣服,至于几个女孩子则是自己老娘帮着洗了,一家的小孩子都换上了新衣服,新鞋子,庄稼人可不是一年能做一次新衣服的,都是大的传完,改小的,有的则是父母的衣服改的,所以穿新衣可是很难得的,这不,几个孩子走路都小心翼翼的,深怕蹭到哪里脏了心疼死。

    早饭是面条,不过每人有个煎蛋的浇头,河西村还是以米饭为主食,面食不常吃,不过乡下人日子不好过,寻常白米都是卖掉,买回来粗粮吃的,毕竟一斤白米可以买3斤粗粮了。

    早饭吃完后,小王氏与林氏去洗脏衣服去了,王氏则带着三媳妇,和小女儿在灶间准备年夜的吃食,老爷子带着老大,老二准备祭祀的东西,老三李继达则是在贴春联,看着三叔贴对联的费劲样子,李明锦走了过去。

    “三叔,歪了,我帮您看着吧。。”

    “好嘞,呵呵”看着三叔憨憨的笑容,李明锦笑着说道:

    “三叔,拿根棍子,量一下吧。先把春联上面粘上。。”

    “哦,好吧。。。将浆糊递给我一下。”

    “给,三叔,除了大门的这个,还有别的吗?”

    “还得,将院子里的树,墙角的坛子,屋里的柜子都贴红纸。”

    “三叔,这些我去吧,反正我也没事做。”说着就拿起小凳子上面一沓小方块红纸,拿起一碗浆糊和毛刷,朝着院子里走去。

    李明辉带着弟弟meimei正在院子里面玩,看到哥哥手拿着这么东西,跑过来问道:

    “哥,要贴红纸了?我帮你刷吧。”说着就接过浆糊和毛刷,其他的几个小的见状,都跑了过来。

    “我也要,我也帮忙。。。”

    “我也要。。我要。。。”

    耳边传了一阵小家伙们的童言童语的吵闹声,李明锦有点头大的道:

    “不要把衣服弄脏了,明辉帮我刷浆糊,明秀明珠看着*,明佳,知道么。”

    “知道了,大哥”明秀,明珠回到。

    “很好。。。去啊。”打发完几只小的,松口气开始干着手里的活计。

    忙忙碌碌一上午,门联,红纸都贴完了,村里张氏族人准备在宗祠祭拜祖先,李明锦没有去看。因着李家是逃难对河西村的,没有宗祠的,当年晋州的族人,如今也不知道飘零到何处。村里的宗祠也不知道还在不在了。李大富想到这里心里很不好过。李明锦没法理解老爷子的想法,毕竟现代人宗族观念已经很单薄了,但是看到老爷子落寞的神情,心里也不好受。

    “爷爷,虽然咱家现在没法回晋州,可是也可以刻排位放家里,祭拜的。而且身为李家的子孙,纪念也不在形式,而是在心里。”

    李大富倒是没有想到孙子说出这些话来,可不是,纪念放在心里才是大孝,李氏族人不管在哪里都是李家的子孙!想到这里,老爷子看着自己的孙子似欣慰似感慨的叹了一口气。

    李明锦说完,有点心虚,不知道9岁说出这样的话,对还是不对。没等解释,就听到父亲的声音传来。

    “爹,儿子刚去二叔家,二叔的意思是今年,咱两家一起过年。。您看。。”带着询问的表情看着老父。老爷子笑着点点头说道:

    “是啊,你叔家,人少,一起过年也热闹。。。锦儿,去和你奶说,多准备点菜,二爷爷家要来一起吃年夜饭。”

    “好咧,爷,我这就去。”说完就去寻奶奶王氏去了。

    到了灶间,就看到奶奶在炒菜,二婶在烧火,娘三婶则在切菜,看样子菜色还挺丰富的。

    “奶,二爷爷一家,一会儿来吃饭,爷,让我来知会一声儿。”

    “是吗。老二一家要来啊,那可得多准备点儿菜。”王氏一听,又想起之前锦儿生病,他二奶奶送的那只母鸡,对着小王氏说道:

    “老大家的,一会准备一些鸡蛋,给你二娘带回去,上回你二娘可是将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母鸡,拿来给锦儿补身子了。”

    小王氏,心里也念及着二叔一家的这份情,连忙笑道:

    “娘,我省的。。。我这就去准备。”

    晋朝的年夜饭时间,按现代的时间来算,应该是现代的12点开始到晚上12点之间,除夕只有两餐饭,不过乡下人不是在农忙季节,都是食两餐的,主要是为了节省粮食,李明锦表示自己真的是饿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这个节奏。年夜饭之前是要点上蜡烛,染上香,放上一挂鞭炮,然后才开始用餐。

    李二爷爷一家来的时候,已经未时,差不多下午两点多,二奶奶拎着一个篮子,里面放了两盘菜。一盘鱼,一盘狮子头。

    老爷子将弟弟一家迎进堂屋,招呼着坐下了,李老四李继贤带着妻子刘氏,儿子李明海给大伯,大娘问了好,小明海才一岁多,还不太会说话,有点怕生,眨巴着大眼睛,趴在母亲的肩头,偷偷的打量的屋里的人。

    王氏看着妯娌赵氏还带了菜过来,不由得嗔怪道:

    “都是自己人,来就来了,还带什么菜过来。你也真是的,感情怕我这儿,饭菜不够你吃啊。。。。”

    “大嫂,可真是的,我这不是准备了嘛,就拿过来给你们尝尝呗。。。”目光又看到李明锦,笑着拉过去打量了一下说道:

    “锦儿,现在看着真是大好了,也精神。大嫂啊,以后可得享福了。。。”

    “我这呀,也不想别的,只要几个小的平平安安长大,我就心满意足了。。。别的享福什么的,我也不求。”说着招呼着妯娌坐上桌。

    “老大家的,老二家的,快去将菜都端上桌。”这边王氏带着几个媳妇忙活着,那边李大富等人,也说起了明年开春春耕的事情。

    “大哥,今个儿,弟弟来家,一来是想着兄弟两一起过年热闹点,二来,是厚着脸来,求大哥一事儿。”李大贵有点不好意思的对着老哥哥说道。

    “啥厚脸不厚脸,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啥事,说。。”李大富不高兴弟弟的见外。

    “听继旺说,继兴年后去县里做活,我家老四,也想跟着去,看老二能不能带着一起,家里人少,分的地也不多,往后娃渐多,日子不好过咧。就想着出去找找伙计。老四那性子,自小我护着过了,现下让他一个人出去,我也不放心,就看他二哥能不能捎带着。”李大贵叹气的说道。

    “二叔,继贤要去是可以的,兄弟两也能有个帮衬,只是码头上的活计累,继贤能吃这苦吗?”李继贤担忧的是这个。

    “二哥,我行的,我不怕吃苦。我肯定好好干。。。”李继贤急切的回到,生怕二哥不愿意带自个儿。

    “老二,要不,你就带着老四吧。你二爷家现在日子也不好过咧,一家人能帮衬就帮衬一把。”老爷子知道弟弟一家都是好的,再说都是一家人。

    “爹,知道了,那,老四,过完年,准备准备,到时候,我喊你。”

    看到二哥同意了,一旁的二奶奶,刘氏等人也很激动。李继贤很高兴,激动的说道:

    “好的,二哥。。谢谢二哥。”

    “自家兄弟,客气啥。。”李继兴安抚道。

    王氏等人将菜上桌之后,李继旺去放了一挂鞭炮,鞭炮声中,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饭,上首坐着的老爷子和李老二,到了一杯酒,敬给了堂屋书案上摆着的两碗米饭,代表着祖先。

    之后大家开始动筷,李继旺几兄弟先敬了父母,之后李明锦带着几个小不点敬了爷奶,父母亲,说了一堆吉祥话之后,收到了奶奶发的红包,红纸包好的,两文钱。

    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年三十,是不能吃的,除了鱼,其他的鸡鸭猪rou做的菜,在除夕这天是可以放开吃的,农家一年之后也就是这一天是没有管制的。大人小孩都吃的满嘴是油,也别几个小不点,吃的直揉着圆滚滚的肚皮,李明锦摸着肚子的胃,感叹道,想吃撑了也是不容易的。拆开红包,看到里面的2文钱,加上上次的5文钱,好吧,总算是小有积蓄吧。。。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家人说说笑笑中,年夜饭吃完了,李二爷爷一家也趁着天还没黑,家去了。

    除夕晚上是要守岁的,李明锦强打起精神,还是没撑住,不知道几点睡了过去,醒来的时候,老爹李继旺,正在拆门上的封条,原来除夕晚上的12点之前,是要封门的,据说是为了封住福气。燃香点蜡,放完鞭炮,代表家里开门了,可以迎接客人了。大年初一门是不关的,意味着一天之中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拜访,好吧,几个小孩子都已经被叫醒,拿着母亲缝的布袋,准备出门挨家挨户拜年去,李明锦虽然表示出,自己已经大了不愿出去的意愿,可惜被无视了,还是被弟妹强拉出去了,手里拎着个布袋,从村石头一直到村东头,河西村有百来户人家,有一般是张氏家族的人,另外是一些其他姓氏的和逃难,朝廷分配迁徙来的人。入乡随俗,村里的小孩子都成群结队的去挨家挨户拜年了,家家户户只要看到小娃儿来家里拜年,都会每人抓一把瓜子啊,花生啊,或者酥糖啊。

    一圈下来,一个多时辰过去了,回到家的时候,李明锦等人将布袋里拜年得来的零嘴,哗的一下,倒到了桌上,嚯,还真不少啊。孩子多,也是有优势的嘛!李明锦被强拉出去的怨念瞬间少了很多。

    日子在不知道不觉得过的飞快,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家家户户开始收拾过年的散漫劲儿,准备新的一年的生活。

    ☆、第7章

    正月十八,二叔李继兴带着四叔李继贤,收拾好行李,准备启程去常怀县做活,林氏和刘氏虽不舍丈夫远行,却也知道比在家里种庄稼好点儿。李明锦已经十岁了,心里无比羡慕二叔能出去闯闯。可惜只能在心里想想。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到了,庄稼人开始往地里施肥了,李家的4亩旱地,8亩水田,农活也不少。三月惊蛰到来,河西村一片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美丽景象,李明锦感叹,古代的天然风光,现代的农家乐简直弱爆了。天气渐渐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河西村进入了春耕。

    因着老二李继兴不在家,光靠老爷子和老大,老三,地里活是来不及做的,又无闲钱去请人帮忙,因此小王氏三个妯娌,也要下地去干活,王氏则带着小女儿李婷在在家做家务。李明锦在现代的时候,也是农家长大做过农活,虽然说不上熟练,也能帮上一点忙,老爷子,看着孙儿这么懂事,很欣慰。

    晋朝的旱地,基本都是种一些玉米,没见到过红薯。水田就是种植水稻,梓州位于晋朝的中部,气候适宜种两季作物,如非正逢乱世,这真可谓是鱼米之乡了。好在现下天下太平,河西村村民,人人脸上都怀着一种对未来美好期许的希望。

    春季万物复苏,山上有很多好东西,李明锦内心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