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就是这样女子[清穿]在线阅读 - 第171页

第171页

    虽说之前清国也不会主动去和别的国家交往,  但是法兰西等国依旧漂洋过海、主动而来,  这就是令人羡慕的大国影响力。

    令仪倒是全然不在乎宗.教问题,反正她擅长的就是演戏,  演一个逐渐接受东正教并且诚挚的新教徒简直不在话下。

    引导她学习的人名为格列格里·斯米尔诺夫,是安德烈的堂兄弟,更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  不过来之前他受到了堂兄的指点,一定要恭敬地对待这位清国公主,毕竟这是皇帝的意思。

    在此之前,格列格里听说过大主教的抱怨,毕竟俄国贵族中有许多漂亮的贵族小姐,而清国人大多长相低眉顺眼,并不符合俄国审美,而且贸然和一个国家进行政治联姻,对于俄国恐怕要带来不可逆转的风暴,这让东正教的大主教感到十分不安。

    格列格里本来也有这样的担忧,但在见到这位公主殿下的第一刻便有所改观,这位公主纤弱有礼,看着便让人产生怜爱之情。

    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教导下,公主已经开始对东正教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且开始每日在他面前进行祷告等等,这让格列格里感到前所未有的振奋人心。

    目睹了格列格里被忽悠的找不着北的全程,齐布琛只能暗自感慨自家主子心机深沉,不是这些外国人能比得上的。

    每日上午学习俄国礼仪,午后了解东正教的相关知识,偶尔也会和这些俄国人闲聊等等,令仪的小日子过得倒是不错。

    皇太后心疼极了,每日都要叫令仪去慈仁宫说话,暗自感慨本想着在京中为她物色一个好人家,可没想到蒙古不必去,国内也不能呆着,要远嫁俄国去了……

    “皇妈嬷别难过了……”令仪知道这位无儿无女的祖母一直将她当作是自己的孩子看待,也始终教导着她,对她不舍也是难免的。

    皇太后拍拍她的肩膀,但看到她还是忍不住伤感起来,道:“以后还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了,皇上怎么能就这样答应那个俄国人呢……”

    令仪安慰道:“皇妈嬷不要埋怨阿玛,是我自己要去的。”她冲着皇太后露出一个笑容,道:“我答应了乌库玛玛,不丢下我们所本应拥有的权力,成为如同她一样的人。”

    皇太后不由轻叹一声,道:“那些厉害的人最终很难拥有好结局,妈嬷只想我们的宁楚格能够幸福。”

    “拥有权力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皇妈嬷,你放心吧。”令仪握着她的手,轻声道:“幸福不是依靠别人给予的,只有自己才能创造幸福,我相信我能掌握一切。”

    皇太后与她对视许久,她眼中的坚定比以往更盛,只好道:“妈嬷知道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妈嬷永远支持你就是了。”

    令仪依偎在她怀里,道:“我就知道皇妈嬷最疼爱我了。”

    皇太后好笑地拍拍她的肩膀,随后又道:“不过妈嬷给你找了几个画师,你这几日多来慈宁宫,妈嬷让他给你画画像。”

    令仪看她言辞恳切,也不好推辞,只好乖乖答应了。

    虽说要开始备嫁,但真正的婚礼日期被定在了康熙三十七年的夏日,在此之前令仪还有整整一年的准备时间。

    婚礼的流程也很快确定下来,大婚定在了六月二十三日,地点是圣母升天大教堂,这一日整个俄国都会放假,婚礼在教堂内部举行,人们可以到红场一睹皇帝与皇后的风采。

    清国的四皇子将在五月中旬的时候带领送亲使团以及军队护送固伦徽荣公主前往清俄边境,到达边境后部分士兵回国,四皇子在那之后会带公主近卫军和部分边境军队共计七百人在俄军护送下前往俄国都城莫斯科。

    在小住一个月后,婚礼会正式举行,令仪成为沙皇俄国的皇后,四皇子在婚礼后第五日正式带领出公主近卫军以外的其他清国人,除此之外,令仪可以在宫中擢选一些宫人前往俄国。

    因此许多人要开始学习俄语,熟知俄国的一些基本礼仪和宫廷规矩等等……

    跟随迎接未来皇后的俄国使团中准备了衣食住行的诸多专业人员,女性裁缝们帮着五公主提前量好尺寸,将衣服的尺码寄回了俄国,以便能够尽快完成大婚礼服。

    裁缝们不得不开始感慨这位公主的纤弱匀称的身材,加上她娇美动人的面容,让人为皇帝感到幸福。

    他将拥有一位十分美丽动人的妻子。

    除此之外,裁缝们还给令仪准备了一些俄国的女性服饰,让她提前感受俄国的衣食住行等等,免得这位公主将来不能适应俄国生活。

    因此令仪时常在跟着格列格里学习东正教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穿着这些服饰,让格列格里更加确信自己这位学生已经成为了虔诚的东正教教徒。

    令仪还顺便让裁缝们给自己做了几件现代的内衣,毕竟这种东西在如今相对传统的东方还是不便让人去做,否则保不准传出什么风言风语来。

    而彼得派来的这批人对陌生事物充满了好奇,根本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只是听信令仪所说如法炮制。

    一些基本准备之外,令仪还要尽快处理俄国的一切事物,康熙也给她带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同样囊括关于国内的衣食住行部分,同时还有一些科学院的技术人员,不过都是些目前清国已经掌握的比较浅显的基本技术。

    也就是说仅仅是迁往俄国的就有三百多人有余,加上护送的人,可谓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