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东唐再续在线阅读 - 第219节

第219节

    不过这件事,别人可以毫无反应,李曜不能没有反应,或者说:朝廷不能没有反应!

    也许……这是个机会。

    李巨川看见李曜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微微露出笑容,悠然道:“右相,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附文:契丹起源至进入汗国时代。

    契丹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它的最初产生就是由于强邻的打击。那么契丹族怎么产生的呢?

    如前文所述,契丹乃是鲜卑宇文别部,这里先交代一下宇文部的来龙去脉。宇文部的统治者并非鲜卑土著,据说其始祖葛乌菟是“炎帝之裔”。(又是炎黄苗裔?给自己找个高贵出身,冒认祖宗这在古代司空见惯,阿斗也有个匈奴孙子刘渊。)他们原居阴山,后为冒顿可汗所败,遂迁至辽西郡塞外,统治了以鲜卑为主的部民。这些部民就是契丹的前身。

    东汉末,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盛极一时。可惜他死后,鲜卑联盟就土崩瓦解。此后鲜卑分裂为三大集团,西部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中部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一带;再往东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能领的各部落,分散在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以轲比能部最为强大,轲比能被推为鲜卑首领,控弦十余万骑,屡屡抄略中原。因此与魏国结下了梁子,公元235年,他被魏幽州刺使王雄遣刺客害死,鲜卑再次陷入了分裂混乱局面。按《辽史世表》所称轲比能为契丹先世,依此来看轲比能集团即是后来的宇文部。

    到了西晋时,宇文部强大起来,占据辽东广大地区,西邻拓跋,东接慕容部,称雄一方。谁知不久慕容部出了个英雄人物慕容廆。他励精图治,国势日强,屡次击败宇文、段部和高丽。325年慕容大败宇文部,333年,其子慕容皝继位,又灭段部,尽降其众。而此时宇文部却陷入内乱,东部大人逸豆归驱逐首领乞得归自立,因他是“篡窃得国”,引起“群情不附”,使宇文部走上了下坡路。344年,慕容皝率军20万亲征宇文,尽俘其军。宇文部众5000余落被迁至昌黎,余众有的逃入高丽,有的奔匿松漠。

    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氏并未因此销声匿迹,他们的后裔在随后的历史上出尽了风头。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大将宇文觉灭西魏,建立北周。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宇文扈又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假使没有杨坚篡位,统一中国的就是宇文氏了。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丞相宇文化及杀死了隋炀帝,又灭亡了一个朝代。他的儿子宇文成都,勇武过人,被演义中评为天下第二好汉。

    契丹之名最早出现在公元378年,据《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契丹犯高句丽北境。”而此前尚未有史书出现契丹之名。而在此三十四年前,晋建元二年(344年)宇文部为慕容部所败,其首领逸豆归走死漠北。陈述先生认为逸豆即是契丹的音变,归是一个语尾。但在此之前,宇文部还有个与契丹音值更相似的首领,叫做乞得归。325年后赵石勒加乞得归官爵,乞得归奉石勒命出兵攻慕容部,自是宇文部与慕容部结怨。慕容部结拓拔部、段部据战,乞得归据守浇水(今西拉木伦河)慕容部大败乞得归军,乞得归败走,于333年为东部大人逸得归所逐,流亡在外。这些不愿意跟随逸得归也可能去投奔了前首领乞得归。另《周书》记逸豆归为侯豆归,其子宇文陵曾仕燕,宇文泰即为逸豆归五世孙。据此推断,契丹之祖未必就是逸豆归,乞得归更有可能是契丹之祖。

    究竟谁才是契丹的创始人,这还很难回答。因为契丹语尚未破解,目前连契丹一词的真正含义都没有定论。按《金史》的说法,契丹一词意为镔铁,因此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词组。近年来内蒙有位民间学者舍丹扎布,用蒙古语解析契丹语。他认为契丹一词就是蒙古语的奚丹或奚丹木,就是用木棍和铁棍猛击动物之意,大略与镔铁之意接近。然而在不少资料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以“丹”代指契丹。另外郑德英认为,契丹一词可解为奚东,就发音来看奚、契相似,东在古音中读作丹。

    放下这段争执不论,契丹的产生形成应是在宇文部这两次分裂之时无疑,也就是在333年到378年这四十五年间。在此期间有一位首领收拾残部,形成了一个新的集团,这便是契丹与奚的前身。按《魏书》的说法,此间这两个民族还在一起活动,到了登国三年以后才分开。

    过了几十年,经过一番休养生息,他们渐渐强大起来。游牧民族嘛,总是四处迁徙的,人口多了,活动的地盘就大了。他们活动到高句丽、北魏的边界地带,与当地人发生了冲突。谁知这样一来竟然惹祸上身,高句丽倒还好对付,可得罪了北魏这位大佬,他们麻烦大了。“小小部落,竟敢太岁头上动土!”北魏太祖拓跋珪龙颜大怒,登国三年(388年)御驾亲征,把他们打得大败。从此契丹和库莫奚分背,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经过这次打击,契丹销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半个世纪后,才重新出现在史书上。太延三年(437年),契丹遣使向北魏朝贡。太平真君年间(440—450年),又向北魏岁贡名马。这次他们是以八个部落分别向北魏进贡的,这八个部落就是前文提到的契丹古八部:悉万丹、何大何、具伏佛郁、羽陵、日连、匹稗、黎和吐六于。也有的学者认为,契丹古八部名称应该是悉万丹、何大何、具伏佛、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叱六于、羽真侯。这段时间,契丹与北魏朝廷关系相处得比较友好,北魏让他们“得班飨于诸国之末”,允许他们在和龙、密云间互市交易。

    当时契丹的周围,强邻四顾,东有高丽,西有柔然。游牧于东西两强间的契丹八部,时常遭到邻国、邻族的侵逼,处境艰难。太和三年(479年),高句丽和柔然想瓜分契丹邻居地豆于的地盘,对契丹也虎视眈眈。唇亡齿寒,契丹人非常害怕。有一个莫弗贺(首领)勿于干脆率领部落内附北魏,北魏将他们安置在白狼水(大凌河)以东。为了抵御强邻侵袭,各部联系日益密切,大约在5世纪中叶,古八部组成了以悉万丹为核心的联盟。

    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柔然汗国发生了一起内讧。可汗丑奴为其母及大臣所杀,其弟阿那环刚继位十来天,就被族兄示发战败,投归北魏。柔然的不幸,却是契丹之幸。契丹乘机向西扩张,抄掠其东方诸部。523年又出兵袭击柔然,杀其首领铁伐,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数年之后,北魏爆发了六镇大起义,阿那环卷土重来,柔然汗国稍稍复兴。不过此时柔然已无复当年风光,契丹得以与其抗衡。可惜好景不长,看到契丹日益强大,北齐十分不爽。天保四年(553年)九月,北齐借口契丹犯塞,率军北讨,司徒潘相乐率精骑五千,自东道趋青山,安德王韩轨帅骑四千东断后路。文宣帝高洋亲率主力出击。契丹大败,男女被掠十余万口,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突厥人在西方崛起。在新兴的突厥面前,曾经不可一世的柔然汗国屡战屡败,国势江河日下。突厥木杆可汗即位后,最终灭亡柔然,继而又侵袭契丹。契丹刚刚受到重创,无力与之抗衡。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大多数契丹部落归附了突厥。另有万余家避乱东走,寄居高句丽,古八部联盟由此瓦解。

    二十多年后,中原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隋朝。隋朝建立之后,为了抗衡突厥,隋文帝采纳长孙晟的建议,“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对突厥采用分化打击的战备。一面在突厥诸汗间制造不和,一面遣使招谕契丹。这一遭果然奏效,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对契丹的压力大大减轻契丹从而得以休养生息。开皇四年(584年)契丹诸莫贺弗入隋朝贡。在得到隋朝认可后,契丹各部纷纷迁回故地,陷于突厥和寄居高丽的部众相继来归,自是契丹形成了十部。此时的契丹还非常弱小,各部兵多者不过三千,少者才有一千。为了抵御外敌,各部联合起来,“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

    契丹刚刚发展有了一点起色,不料到了大业元年(605年),又经历了一次浩劫。是年,隋朝官员韦云起借口契丹入寇营州,与突厥贵族合谋袭击契丹,俘掠男女四万余人,尽杀男子,然后瓜分了畜产与女子。这起大惨案造成了契丹人口巨大减员,但这一次他们并没有分崩离析,不久之后,他们又聚合起来。他们分为八部,分别是达稽部、纥便部、独活部、芬问部、突便部、芮溪部、坠斤部、伏部。饱经颠沛流离之后,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组建了一个新部落联盟,史称大贺氏联盟。至此,契丹的历史又翻开了新一页。

    契丹,这真是一个顽强的民族。他就像一棵再生草,尽管受尽磨难,但风雨过后,却总能涅槃重生,茁壮成长。

    大贺联盟组建之时,中原也发生了巨变,骤然之间,盛极一时的隋帝国土崩瓦解,突厥再次欢腾起来,契丹只得臣服突厥卵翼之下。对于突厥这股强大的势力,中原群雄无不拉拢贿赂,希望其为己所用。中原动荡之际,突厥趁火打劫,捞了不少好处。然而随着唐朝统一天下,突厥再也无法保持这种政治上的优势,好处也越来越少。尝惯了甜头的突厥很不甘心,在颉利可汗的率领下,突厥铁骑频频进犯。贞观元年(626年),唐太宗刚刚即位不久,二十万突厥大军直逼长安,京师震动。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人,唐太宗暂且忍让,送与大量金帛财物,又与之结盟。颉利得了好处,又见唐朝军容严整,亦不敢贸然攻击,方才引兵退去。

    颉利没有想到,他这次麻烦大了,他得罪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英武之主。此事极大地震动了唐朝,唐太宗绝心干掉突厥。同隋朝一样,在打击突厥之前,唐朝也积极地争取契丹,以断其右臂。

    在高祖武德年间,契丹已经与唐有几次接触。那时的首领叫咄罗,他可能是大贺氏第一位首领。唐太宗时,契丹首领换成了摩会。在与诸部首领反复探讨之后,权衡再三,摩会终于决定选择新兴的唐朝。贞观二年,摩会第一次入唐朝贡。第二年,摩会再次入朝,唐太宗赐之以旗鼓印信。

    契丹归唐,颉利可汗如针芒在背,便提出以梁师都交换契丹部众,被唐太宗断然拒绝。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命李靖率十余万大军,分道进击突厥。次年李靖出奇制胜,大败突厥。颉利欲逃往吐谷浑,途中被俘。打掉突厥这个boss,唐朝威信大增,边疆部族纷纷归附,契丹更加死心塌地跟随唐朝大哥。在唐灭高句丽的战争中,契丹多次奉诏出兵。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摩会的继任者窟哥“举部内属”。唐朝于契丹地置松漠都督府,以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溪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并玄州为十州。唐任窟哥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无极县男,并赐国姓李氏。第二年,唐朝又于营州置东夷都护,统辖契丹与奚诸部。

    契丹地当要冲,对于唐朝控制突厥与辽东极其重要。唐朝为了更牢固地控制契丹,采用赏赐、和亲等手段加意笼络大贺氏联盟和契丹各部首领。大贺氏首领也需要借助唐朝的支持巩固其地位和权力,维持契丹联盟的稳定和发展,抵御突厥的侵扰。他们不断遣使或亲自入觐、朝贡,按照唐朝的要求派遣质子和率本部军从征。

    唐朝虽然有心控制契丹,但实际上并不擅长统治游牧民族。特别是儒家正统思想教育出来的官员,对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很小白。在他们心里,仍然还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老一套,而且骨子里对少数民族同志有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放在今天来说,在民族地区做工作是需要耐心细致的。唐帝国的官员们可不这么想,他们当官,是来做大爷的。可是这些东西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绳的真理,契丹人不吃这一套,这样不可避免地就要有负君恩了。当然这也怪不得这些官员,因为在帝国的体制中,从来就没有之方面的教程。不懂可以学嘛,可是向蛮夷学习,对于好为人师的帝国官员来说,比抹脖子自尽要难得多了。唐朝方面,却一直没有找到症结所在,一味依靠武力镇压。

    窟哥死后,唐朝与契丹的蜜月就结束了。唐显庆五年(660年),阿卜固继任松漠都督。这位新都督阿卜固一上任就改变了摩会以来的亲唐政策,率契丹各部与库莫奚人合兵叛唐。唐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为行军总管,北伐契丹。大在在即,奚人突然倒戈,阿卜固兵败黑山,被薛仁贵擒送洛阳。这起事件没有引起唐朝的足够重视,更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此事,唐朝亦不予追究。平定叛乱后,唐朝封李窟哥之孙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令其继续执掌松漠都督的旗鼓印信。李尽忠这个名字,颇具讽刺意味,名为尽忠,实则不但不忠,还要兴兵作乱。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年初,契丹境内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当时主管契丹事务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对于这次灾荒却无动于衷。这位赵都督高高在上,平日里作威作福,对契丹首领极不尊重。李尽忠的岳父来上访,赵不但不给解决问题,竟然还多次出言羞辱。

    赵的言行引起了和契丹诸部首领极大的愤慨。“这个狗官,欺人太甚!”“该千刀万剐!”联盟大会上,首领们宣泄对赵文翙的种种不满。“干脆反他娘的!”一个部落首领说道。“可是朝廷兵多将广,此举无益以卵击石。”李尽忠犹豫道。“眼下武氏篡国,人心不服,我等举事,天下李姓宗王势必起兵呼应。”这时李尽忠的大舅哥孙万荣陈说道。“孙将军说得对,武媚娘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此举顺天意,合民心,现在起兵正是时候。”各部首领无不赞同孙万荣的提议。那时大唐,招牌也由李唐换成了武周(为行文方便,以下仍用唐朝)。武则天登基,举国哗然,各地宗王蠢蠢欲动。李尽忠等人认为时机成熟,遂决心反唐。

    这年五月,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将。二人率众占据营州,杀赵文翙,起兵反唐。不到一个星期,李尽忠就聚兵数万,进逼檀州。消息传来,武则天本有心招抚,不料李尽忠一点都不买帐,反说道:“何不归我庐陵王?”

    “这两个狗贼,气死朕也。李尽忠,尽忠个屁!”武则天暴怒,“传诏下去,李尽忠改为李尽灭,孙万荣改为孙万斩,人人得而诛之。有得其首级者,赏金百两。”接着她诏令左鹰扬威将军曹仁师、右金武威大将军张玄遇等二十八员大将,率二十万大军直取营州,准备一举剿灭李尽忠的叛军。

    朝廷重兵进剿,本在李尽忠预料之内,他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敌众我寡,当然不能硬拼,契丹人想出了一条以少胜多的妙计。唐军取营州,黄獐谷是必经之地。此处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尽灭在这里集中兵力,设下口袋阵。如何才能让唐军进入这个圈套呢?契丹人做足了全套的戏。李尽忠先放出消息说要北奔大漠,然后让守卫假装懈怠,故意放跑了几个唐军俘虏。借这些战俘们之口,向唐军统帅曹仁师传递了这个假情报。这还不算,李尽忠又挑选了一些老弱残兵,将干瘦牲畜牵到路边遗弃,制造契丹饥馑民衰,诚意归降的假象。唐军见状,更加确信契丹已毫无斗志,不堪一击,于是曹仁师亲率精骑快马直奔黄獐谷。待唐军进入伏击圈后,契丹人乱箭巨石齐发。唐军猝不及防,登时大乱。契丹联军四面出击,唐军大败,曹仁节、张玄遇被俘。黄獐谷一役,李尽忠大获全胜。之后,李尽忠又制作假军牒,把后续部队骗入谷中,故技重施,全歼唐军。

    初战告捷,契丹将士信心倍增,乘机向南发展。然而在平州,李尽忠遭到了武攸宜部的重兵阻击。与此同时,孙万荣夜袭檀州,也被守将张九节率军击退。李尽忠退兵营州,准备伺机再战。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尽忠却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对于李尽忠的英年早逝,我不禁要问:苍天啊,为什么总是忌妒人间的英才呢?李尽忠和武攸宜,命运和这两个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武攸宜资质平平,并不擅于行军打仗,却是一员福将。他本是误打误撞,却成功阻止了契丹南下。

    生性要强的武则天不肯善罢干休。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女皇又遣王孝杰、苏宏晖率兵十七万征讨。在孙万荣的率领下,契丹军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巧妙地与之周旋,将唐军引至悬崖,然后回兵猛攻。此役王孝杰战死,苏宏晖逃遁,唐军将士死亡殆尽,万荣乘胜入据幽州。女皇急遣武懿宗、娄师德、沙吒忠义等将,率兵二十万阻击契丹。懿宗军至赵州,不敢进,退至相州。万荣领军鼓行而南,兵势甚锐。

    就在孙万荣高歌猛进之时,突厥却伸出了黑手。为了利用突厥打击契丹,武则天给了突厥不少好处。默啜可汗心满意足之后,引兵南下,在契丹人背后捅起了刀子。掳掠契丹牛羊牲畜、男女人口众多,给孙万荣以沉重打击。同时女皇又使出釜底抽薪之术,分化联军阵营。奚人再次表现出墙头草的本性,背离契丹而去。唐军趁势进击,擒契丹将何阿小,降李楷固、骆务整,契丹溃败。万荣率数千骑东撤,至潞水东,被手下侍卫所杀。大贺氏联盟轰轰烈烈的反唐战争宣告结束。战后,契丹又归附了老东家突厥,与唐朝断绝来往十几年。

    这次战争,对唐朝与契丹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平心而论,武则天只是一个中主,治理中原基本是延续高宗政策,还算勉强凑合,管理边疆、用兵打仗却明显是她的软肋。她举大唐倾国之力,连年劳民伤财,实在是得不偿失。在她当政期间,边疆部族日渐离心,唐朝逐渐失去了对北疆的控制,突厥再起,靺鞨立国。经过契丹之乱,唐朝再也无法维系对北方各族的有效统治。如果不是唐太宗留下了一个坚实的底子,唐朝恐怕就此就要中衰了。契丹方面虽然教训惨痛,但与强大的唐军交手中,几次占得上锋,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实力,由此树立了建国立政的雄心。同时,此战之后,大贺氏的实力大大削弱,在联盟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战争的压力下,出于生存的需要,军事首长的重要性却越来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日渐老去的李失活不得不为大贺氏家族的将来考虑,他决定回归认可大贺氏世袭的唐朝。开元二年(714年),李失活遣使入朝,玄宗倍加抚慰。三年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四年,封失活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卫大将军,又于柳城重置营州都督府。为了能够有效控制契丹,唐朝送给李失活一位假公主。当然这公主不是白送的,娶了公主就要留下质子。唐明皇以为这次的工作做的很到位,可以将契丹人牢牢拴住了。

    然而唐朝羁縻政策与契丹的族情并不相符。唐朝希望自己钦定的大贺李氏世袭,代理自己在契丹的统治。而契丹内部则仍要经过选举,选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首领。联盟长之外,大贺联盟另有自己推举的军事首长。大贺联盟后期,军事首长的权威已与联盟长有了分庭抗礼之势。这种变化,唐朝并不知情。

    李失活一死,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失活死后,其兄娑固继任为松漠都督。当时的军事长叫可突于,此人骁勇善战,又深得人心。娑固对他非常忌惮,处心积虑想要削夺其兵权。继任不久,娑固与可突于入唐朝觐。把酒言欢之后,唐朝为四方朝贡使团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文艺联欢晚会。只见一位唐朝mm明眸浩齿,媚笑盈盈,秋波流转,广袖轻舒。把个可突于看得鼻血长淌,他本是性情中人,又多喝了几杯,一时按捺不住,跑过去拉住那位mm白嫩的小手,大胆地进行表白:“meimei跟我回契丹吧,包你一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那妹子哪里料到会跑出这么一个孟浪汉子,顿时吓得失声惊叫。可突于酒后失态,惹得哄堂大笑。好好一场晚会被可突于扫了兴,帝国官员不禁勃然大怒,叫来保安将可突于架了出去。

    “天子脚下,不是尔等撒野耍泼之处!”“让那位姑娘和俺回契丹吧”“这厮好生无礼,某不降罪于汝,已是法外开恩,没想到你还得寸进尺,万勿再作非分之想!”“可是娑固还能带回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公主。俺好歹也是堂堂大帅,给个面子。”“放肆,娑固乃是朝廷命官,汝区区部落牙官,岂可与之相提并论!某闻汝曹素无义于君长,今归我大唐,当习我大唐礼义。为人臣者,当恪尽忠恕之道,岂可妄生觊觎之心?”“直娘贼……干你祖宗!”

    事后,那位长官又劈头盖脸对可突于一顿数落,可突于本想让那首长把美女赏赐给他,没料到碰了一鼻子灰,恼羞成怒,对这位长官破口大骂。那首长正在那瓜嘈不休,不料可突于如此出言不逊,一时怔住了。“夷狄之人不知礼义,加之今日酒醉失言,万望海涵。”李娑固连忙道歉。“某闻此人素来跋扈,连你也不放在眼里,你这都督是吃干饭的吗?”那长官指示李娑固要对可突于严肃处理。

    李娑固窃喜,心想这正是除去可突于的天赐良机,回到自己地盘,便悄悄联络奚族首领李大酺,准备将可突于除之而后快。不料事情泄露,传到可突于耳中。“这条唐狗,老子早就看他不顺眼。既然他不仁,休怪我无义。”可突于当机立断,先发制人。

    开元八年十一月,可突于起兵突袭李娑固,娑固兵败,逃至营州。可突于穷追不舍,亲斩李邵固、李大酺,并生擒前来支援的唐将薛泰。营州都督许钦澹退守榆关。不过这次可突于没有走李尽忠的老路,他见好就收,夺取营州之后,他就立李邵固的堂弟李郁干立为松漠都督,又遣使赴唐请罪。对可突于这个烫手的山芋,唐朝也无可奈何,玄宗不想把他再逼成李尽忠,只好从其所愿,承认既成事实。这样,契丹军政大权尽归可突于之手,大贺氏名存实亡。

    开元十年,李郁干入朝,唐朝又送给他一位假公主。不到两年,李郁干去世,死因不明。其弟吐干继任为松漠都督,并按照契丹人的习俗,娶了自己的嫂子——那位唐朝假公主为妻。可到了第二年,吐干就在契丹呆不下去了,带着公主老婆逃到了长安。“陛下,打死我也不回去了。”吐干抱住玄宗大腿,死活赖着不走,他不想再步哥哥们的后尘。

    可突于也不管他,又立了李尽忠之弟邵固为松漠都督。这年十一月,唐玄宗泰山封禅。松漠都督李邵固奉诏南下,协办这次封禅大典。大典办得很成功,玄宗与邵固也十分投缘。玄宗一高兴,便拜邵固为左羽林大将军、静折军经略大使和广化郡王,并将皇家宗室外甥女——东华公主嫁给李邵固为妻。见邵固抱得美人归,可突于心里直痒痒,又想起了那位长袖善舞的唐朝mm。开元十八年(730年),又到了朝贡时候,可突于亲赴长安。

    “可否代我向皇上转告,给我也娶一位大唐公主。”朝会完毕,可突干对接待他的中书侍御史李元绂说道。“哎呀我的大帅,您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rou啊。我大唐只认御赐国姓的大贺李氏。您这要求,我无能无力。”李元绂一口回绝。可突于大帅见唐朝君臣根本不把自己当回事,咽不下这口鸟气,又生了反心。一回松漠,他就把都督李邵固一刀咔嚓。这一回他再没立大贺一系,而是改立了遥辇氏屈列,率部投奔突厥,再也不奉唐朝号令。从此,契丹政权转入了遥辇一系手中。那么唐朝如何处理这次突发事件呢,还会对这位桀骜不驯、屡次反叛的契丹大帅姑息吗?

    不出所料,可突于再次反叛,令唐朝震怒。尤为让唐廷不能容忍的是,可突于走时还把奚族部众裹挟大半。成为光杆司令的奚长李鲁苏,带着两位唐朝公主狼狈地逃到长安。

    玄宗急诏幽州长史赵含章率部征讨,接着又诏单于大都护忠卫李浚统十八路总管兵大举进剿。开元二十年(732年)三月,唐军前锋赵含章与可突于狭路相逢。可突于见唐军锐气正盛,也不接战,佯装败退。赵含章不知是计,紧追不舍。突然可突于伏兵四起,唐军顿时大乱,眼看败局已定。这时唐将乌承玼半路杀出,方才解得主帅之围。数日之后,唐将李祎率大军赶到,唐军合兵一处,兵势大振,可突于招架不住,向北遁去。

    第二年,可突于从突厥借来兵马,卷土重来。三月,可突于与唐军在都山脚下展开厮杀。正当两军难分高下之时,唐军属下四千奚兵却临阵哗变,致使唐军腹背受敌,苦战过后,六千唐军壮烈殉国。玄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不得不使出杀手锏,把大将张守珪调来对付可突于。张守珪戎马一生,端得是一员良将。他一来,果然不负众望,扭转了战局。可突于与张守珪交手,屡战屡败,家底越拼越少。经过一年持久战,可突于的部队被拖挎了。到了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冬天,可突于人困马乏,有些坚持不住了,便遣使向张守珪请降。

    接到降书,张守珪派秘书王悔前去接洽。到了契丹人营地,王悔心中暗乎上当。原来可突于并非真降,只是缓兵之计,意欲拖延时间,之后投奔突厥。好个王悔,真不愧是一位孤胆英雄,在杀机四伏之中,恁是闯出一条生路。他闻听蜀活部首领李过折是大贺后人,与可突于素来不睦。他计上心来,与李过折秘密会晤,两人一拍即合。第二天夜里,当可突于还在睡梦之中时,李过折给他来个一锅端。

    可突于被搞定后,唐朝封李过折为北平郡王、松漠都督,统帅契丹各部。大贺氏复辟,唐朝算是恢复了对契丹的统治。然而李过折资质平平,难当大任,再加上他阴谋杀害可突于,人们对他极不信服。正如耶稣所说:凡动刀剑的,必死于刀剑之下。李过折的都督宝座还没有坐热,可突于的同党耶律涅里就发动兵变,让他的脑袋搬了家,最惨的是被涅里尽屠其家,可怜大贺氏一百多年的基业就这样划上了句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突于和李过折白忙活了一场,到头来却让涅里捡个大便宜。

    此时,各部落的酋长们个个拥兵自重,摩拳擦掌。在这种情况下涅里表现的非常明智,他夺权以后,心里很清楚,知道自己难以服众,搞不好还得赔上性命。权衡利弊之下,他“让阻午而不肯自立”,以退为进,把遥辇氏搬出来做可汗。遥辇氏在契丹素有人望,是可突于树立的标杆。遥辇氏的迪辇俎里又是八部统帅,是个实力派人物。推他出来名正言顺,谁也不敢说三道四。而他作为拥戴可汗的大功臣,大权独揽,挟可汗以令酋长。进则可称君王,退亦不失诸侯。这一招非常高明,既掌握了实权,又稳住了镇角,同时堵住了话柄。在权力诱惑下,能如此进退自如,实非一般人物所能为之,想来背后必有高人指点,说不定他背后那个人正是汉人的落弟秀才。当然这也是形势使然,是诸种力量妥协后的产物。

    经过长期的战争,契丹部落离散,人口大减,八部仅存五部。局势稳定下来以后,涅里立即着手整顿和重组部落,新八部为迭剌(旦利皆)、乙室、品(频没)、楮特、乌隗、突吕不、涅剌、突举。通过这次资源分配,涅里将契丹的精兵强将都整合到自己家族统领的迭剌部,从而牢固树立了个人班底。

    同时他又划分了贵族世系,父系氏族三耶律分为七,母系氏族二审密分为五。在这次调整中,他将大贺、遥辇析为六,而世里合为一,大贺、遥辇被大大削弱,而世里则一家独大。经过他这一系列改革,世里家族统辖的迭剌部成为八部中最强的一部,权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上架空了可汗的权力,成了契丹事实上的统治者。

    稳固了地位之后,涅里参照唐与突厥的制度,结合本族的实际情况,“置官属,刻木为契,xue地为牢”(《辽史·营卫志》),建立起的日常组织制度。这样,契丹国家初具规模,契丹历史进入了汗国时代。

    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二)

    长安,东郊。

    这一日龙旗招摇,龙幄飞扬,百官肃肃,天子郊迎。

    大唐天子李晔冠冕加身,立于道中。此时正掌控长安城的左羽林大将军李筠陪侍其侧,面色端肃,看不出半点异状。

    忽的,百官中开始出现些许低语之声,目光齐齐往东望去。却见东面官道之上走出一支大军,旌旗舞动,骏马连绵,顶头有代天征伐的大纛。

    紧接着迎面而来的则是“陇西郡王李”、“关中四面行营都统李”、“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护国军节度使李”……

    随着大军越来越近,文武百官也都紧闭其口,纷纷肃然相对。左羽林大将军李筠忽然摆一摆手,临时充作天子仪仗的左羽林军迅速变阵,让开道路,分立四野。

    东来那支大军前军之中,一匹身披玄色马铠的骏马在马上骑士的cao控下越众而出,众人得见马上骑士模样,均不禁心头一赞。

    只见那骑士身着顶盔贯甲,一身玄黑,腰间挂着一柄朴实无华的冷锻横刀,马上挂着雕弓箭囊。那模样当真是英气勃勃,俊容无双。

    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他左手高持的天子旌节。

    众人正心神摇曳之际,那骑士忽然翻身下马。与此同时,他身后又有一骑飞驰而出,马上魁梧的骑士下马更快,百官尚未看清他的动作,这骑士已然跪倒旌节面前,双手向上平托。

    持节骑士双手递过旌节,放在魁梧骑士手中,然后取下头上的兜鏊,朝天子李晔走去。众人如何看不清,此人正是大胜归来的朝廷中书令、右相李正阳!

    众人正各怀心思地琢磨李曜会如何面对这一幕,却见李曜快步行至天子近前,尚未待挤出一脸笑容的李晔说话,已然俯身下拜,双手高递,呈上一物,口中朗声道:“臣李存曜,奉圣命代天征伐,今赖祖宗庇佑、陛下洪福,文勤武勇,三军用命,得胜归来,特缴兵符,请陛下验明。”

    此言一出,莫说李晔,便是文武百官,也齐齐震惊。

    李曜竟然玩出了上缴兵符这出戏!

    须知大唐开国初年,行军大元帅出征归来,的确是要上缴兵符的。可自从安史之后,中枢渐渐失威,天下节镇日多,父死子继,莫由君意,如今李曜虽是朝廷右相,可他手中的这支大军,却全然都是河中镇兵,何时需要向天子上缴什么兵符了?

    既然如此,这缴兵符之举,便只能看做是做个姿态。然而即便只是做个姿态,这姿态也太惊人了一些!倘若李晔此时当真接过这块象征着河中节度使领兵大权的兵符……

    李晔果然呆了一呆,虽然眼馋,却哪里敢要?挤出笑容,用发涩的喉咙道:“爱卿奉旨出征,如今凯旋归来,乃是中枢威立、天下振奋之大功臣,况且凤翔战事未毕,这兵符如何能交?朕意,还是由爱卿收着,待日后四海升平,再论此事不迟。”

    李曜面色平静,恭敬地道:“既是陛下信任,委臣以讨贼兴复之责,臣身为宗室贵胄,又为朝廷宰执,敢不尽心竭力,已报圣人恩遇?”

    李晔心中苦笑,面上却不敢表露半点,亲自上前扶起李曜,还不得不一脸关怀地道:“国朝不宁,天下多事,若非爱卿坐镇中枢,朕心中何言安畅?此番东征西讨,往返奔波,实是辛苦了爱卿,爱卿如今乃我大唐梁柱,千钧重担,俱在卿肩,可不能有半分疏忽啊……来,爱卿,且与朕同车而入!”

    李曜连忙辞谢:“圣人云:君君,臣臣。臣下纵有微功,焉能与君王同乘?请陛下登车,臣愿为陛下执缰御之。”

    周遭高官又是一惊,却听李晔朗声一笑,执手把臂拉过李曜往天子御驾走去,口中道:“朕既然是君,君之命,臣安当推辞?来,卿与朕同乘,若再推辞,朕可就只能为卿家牵马执缰了。”

    李曜左眼微微抽搐,忙道:“臣惶恐……臣……”正说着,却已被拉至御车边。李晔面露笑容,伸手虚引:“爱卿,请。”

    李曜轻轻一叹,似是无可奈何之下做最后坚持,微微躬身,语气坚决:“陛下先请。”

    “哈哈,好,就依爱卿。”李晔举步登车,朝李曜招了招手。

    “请陛下稍候。”李曜却不着急上车,轻轻转过身来。文武百官皆不知他要做什么,却见他不言不语地看着左羽林大将军李筠,似乎有话要说。

    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心中不约而同地闪过一丝情绪,也不知是惶然,还是兴奋。

    李筠面无表情,举步朝李曜走来,一步,一步,稳健而沉肃。

    所有人都在一瞬间感觉到一种箭拔弩张,这莫非就是……一山不容二虎?

    “仆等奉右相钧令平乱,幸不辱命!”

    万众瞩目之下,原以为是一场势必当庭见血的龙争虎斗,谁料结局竟然是李筠直挺挺地俯身下拜,双手呈上左羽林军鱼符!

    李曜似乎根本未曾听见文武百官齐齐倒吸一口凉气的声音,只是平静地道:“将军辛苦了,凤阁鸾台稍候会为将军叙功,至于左羽林军鱼符……仍由将军领受。”

    “谢右相。”李筠没有半句多话,起身收好鱼符,安静地侧立一旁,丝毫也未曾留下任何“长安掌控者”的气势。

    一名身量魁梧的年轻将领从一干武官内越众而出,快步上前,与李筠方才一样,朝李曜双手呈上鱼符数枚,同时跪倒在地:“河中火龙骑副兵马使元行钦,奉右相钧令,代掌南衙宿卫各军,今已事毕,特缴鱼符,请右相查验。”

    文武众官望向李曜的目光顿时又多了三分敬畏,原来……根本不会有什么猛龙过江,这一切的一切,竟然全是右相早已设计好的!

    有李筠为先,众人原以为李曜也会如方才一样,让元行钦“仍由将军领受”鱼符,谁料李曜却一个一个从元行钦手中拿过鱼符查验,然后道:“鱼符无误,元将军入列吧。”

    元行钦无视百官诧异的目光,起身回到武将队列当中。李曜则转过身,将鱼符交给为他持节的那魁梧将领,道:“某既为中书令,乃国朝首相,这南衙诸军都头此时又尚未选定,那其鱼符便先由本相保管了罢。朱将军,代本相收好鱼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