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东唐再续在线阅读 - 第88节

第88节

    第147章 下知千年

    今冬的第一场雪已经下了,晋阳城一夜之间已是白茫茫一片。

    李曜所住的王勃故居在雪景之中尤其带着nongnong的诗情画意,不过此时的李曜却没有吟诗作画的心情,一则是今日便要率军北上云州募兵,二则是家中的安排。

    说来好笑,他如今尚未娶妻,便已经有了一个女儿;自己半点功名未考,便已经有了一个今后的六朝元老为弟子——他称之为徒弟,但外间仍已“弟子”称呼。

    如此一来,无家便也有家了。

    赵颖儿一边在李曜背后为他梳头,一边传话筒似的说道:“小道子可聪明了,郎君布置的功课,他花不了多少时间便能做完。不过,他这孩子特别自律,做完了功课,就自己找书看,钻进书里就出不来了!还好王子安这旧邸别的不多,书那是足够多的,他也不怕没事做。”

    李曜笑了一笑,心道:“冯道好学,那是众所周知的事,王子安这座旧邸本身有多少王勃留下的书不好说,但我来了之后,燕然给我送来好几车书,那岂是好玩儿的,那些书我都许多没看过,冯道却不像我这般忙,每天钻进去研究学问,没准也是好事。”

    便笑着道:“他爱读书,总是好事,学问本就是一点一滴积累来的,趁如今年幼,烦心的事还少,正合该多读些书,待日后年纪大了,事情繁杂了,想读书,却也找不到机会,那才遗憾。”

    赵颖儿抿嘴一笑:“郎君说的可是自家么?”

    李曜哈哈一笑:“你怎知某说的便是自己,你觉得某看起来有很多烦心事吗?”

    赵颖儿摇头道:“看起来是不像,但郎君的麻烦事挺多,总是真的吧?至于不像,要么是郎君体谅身边的人,不想表露出来,要么就是郎君太过厉害,这些放在旁人身上烦心不已的事情,在郎君看来也只是挥手便能解决,是以才不烦心。唉,要是奴家有那么多事要cao心,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李曜呵呵笑道:“你这般说来,倒是高看你家郎君我了。该烦心的事,某也烦心呐……”

    赵颖儿奇道:“郎君也烦心么?难道是募兵不易?亦或是镇州军与幽州军很是了得?再不然……就是担心与李都校的仇解不开?”

    李曜摇头道:“都不是。募兵有何为难的?那群吐谷浑人今番遭了那么大的打击,马匹、牛羊都被大王收缴了许多,他们若是无人支援,这个冬天要饿死多少族人?就算他们想卖身为奴,本来若在平时,那些年轻有力的男子和年轻女子或许还能有人收留,可那些孩子和老人呢?而这次更加不同,云州本就是战区,受兵灾数月,谁家有那闲钱?有那样实力的,就必然是世家大族,可这些世家大族过去就被大王治理过,如今大王兵威极盛,他们谁敢收留吐谷浑人?就不怕激怒大王,害得百年家业一朝尽毁吗?是以,此番某去云州,不是去做什么募兵将军的,某是去做菩萨,去救苦救难、活人无数、万家生佛的……”

    赵颖儿惊讶得半晌说不出话来,良久才问:“郎君去找大王请命之时,就想到了这些吗?”

    李曜笑了笑:“要不然我会去吗?须知这个命,不是谁都能请得到的,也就是大王现在用得着我的地方还多,这才能成……此事办妥,正是一石三鸟,某如何不去为之?”

    赵颖儿叹了口气:“郎君想得真远,那镇州军和幽州军,都是百年强藩,两者合兵一处,只怕没有十万也有八万,郎君与存孝、嗣昭二位郎君手中的兵力,顶破天也不到两万……”

    李曜嘿嘿一笑:“李匡威与王镕,一个任性莽夫,一个奢靡小儿,便是有二十万大军,也不足为惧。他们这次出兵,约莫十一二万,但某料这两镇纵然合兵一处,也难以形成统一指挥,如此合兵,其实不如不合。但他们畏惧大王威名,深知我河东军战力,又必然会合兵一处,这一来,某便有机会在其中用计……总之一句话,两条恶狗若是同心协力,纵是猛虎当前,也还可牵制一二,但若这两条恶狗自家就不能坦诚相见,那猛虎又何惧之有?”

    赵颖儿见他口气淡然,料他早有成算,便不再纠缠此事,而问道:“那李都校……”

    李曜直接摆摆手:“此人已不足虑。”

    赵颖儿惊讶万分:“为何?”

    李曜嗤笑一声,道:“此人原先能与存孝兄长争锋,靠的是资历和威望。如今经过大王当众责罚,这威望已然大减,不足为恃,那么光靠资历难道还能有甚胜出之机吗?决然不能。再加上……某料此番他领军南下,必然受挫,届时……他二罪并罚,能不能保住项上人头还是两说,遑论其他。”

    赵颖儿抿嘴一笑:“郎君好没道理,你要去打仗,就怎么都是胜理,人家要领兵了,还没动呢,你就知道他‘必然受挫’,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难道郎君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能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么?”

    李曜微微一顿,忽然苦笑道:“我还真知道……而且不止五百年……尼玛!”

    赵颖儿噗嗤一笑,忽然奇道:“尼玛是什么意思?”

    李曜忽然意兴索然,懒洋洋地道:“尼玛,是吐蕃话里‘太阳’的意思。”

    赵颖儿大为惊讶:“郎君还会吐蕃话?”

    李曜窒了一窒,干咳一声:“那个……嗯,其实你家郎君我就会这么一句而已。”

    “那又为何?”赵颖儿一怔之下,马上醒悟:“哦,奴家知道了,因为郎君的大名便是此意,字也是此意,难怪,难怪。”

    李曜愕然一愣,忽然在心里喊冤:“尼玛,老子这个是正阳,不是太阳,也不是日啊,我可不想被‘后人’天天挂在嘴上啊!”

    正在此时,外面忽然响起一个恭恭敬敬地声音:“学生冯道,来给老师请安。”

    第148章 师徒父女

    李曜瞥了一眼门口,淡淡地道:“进来吧。”

    外间的冯道再次整了整衣冠,走进来站到李曜面前长身一礼:“弟子见过师尊。”

    “平时说话,无须拘谨,称某老师即可。可道,听说你读书甚为用功,我心甚慰。”李曜面对冯道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表现得严肃起来,似乎有些担心自己教不好他,让他变得不像自己读史之后记忆中留下的那个可敬、可惜又可怜的长乐老。

    这样的心情,李曜觉得委实难以言表。

    冯道面对李曜,却是坦然,他对李曜,唯有尊敬而已,单纯,单一。

    “老师夸赞,学生愧不敢当。老师当世大贤,学生若不兢兢业业,将来学业无成,岂有面目面对老师的栽培?”

    李曜笑了笑:“韩文公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某既为尔师,亦当如是为之。授业、解惑二者,均在传道之后,是以为师今日暂且不提,且说传道。可道,某来问你,那日你言辞切切,要拜进某之门下,乃是欲学何道?”

    冯道毫不犹豫道:“学生愿学老师君子之道。”

    李曜问道:“那么,以你所见,何为君子之道?”

    冯道微微一怔,思索片刻,答道:“司马牛曾如是问孔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其又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以学生以为,君子之道,在于时时警省吾心。”

    李曜笑了笑,不置可否,却反问道:“某料你虽年幼,也当熟读《论语》久矣。圣人在《论语》区区两万多字之中,上百次提到‘君子’,若是如你这般归纳,只怕难以定论下来。”

    冯道脸色一红,拱手低头,恭敬地道:“学生才疏学浅,正欲请教老师。”

    李曜笑容更盛:“老师无法告诉你,孔子心目中的君子,究竟是何模样。”

    冯道讶异万分,呆呆地看着李曜。

    李曜却站起身来,对他道:“可道,你过来。”他一边说着,一边走到床边,推开窗,一股寒风立刻吹了进来。赵颖儿连忙往炉火中又添了些新炭,然后好奇地看着李曜。

    冯道茫然起身,跟着李曜过去。

    李曜等他来到身边,才悠悠望着天上的阴云,道:“可道,你看那片云,像什么?”

    冯道莫名其妙地望去,茫然道:“这……学生不知,或许……像一块帘幕,遮住了青天?”

    李曜笑了笑,说道:“云卷云舒之际,难道不像夜色之中海上的浪涛?”

    冯道迟疑一下,道:“老师法眼如炬,是学生看得差了。”

    李曜摇头道:“你没有看得差,某也未必什么法眼如炬。”

    冯道一愣。

    李曜淡然道:“每个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原本未必一样,也不必一样。对于‘君子’,亦是如此。你不必也不应该因为某之看法与你有别而怀疑自己。你欲学君子之道,某只能教你某心中所想、日常所行的君子之道。”

    冯道肃然一惊,忙道:“老师所行之道,学生倾佩之极,还要请教老师心中的君子之道。”

    李曜微微点头,沉吟片刻,才缓缓道:“某心中的君子之道,概而言之只有两个字。”

    “哪两个字?”冯道下意识接口问道。

    “有利。”李曜斩钉截铁地说道。

    冯道睁大眼睛,颇有些不可置信:“有利?可是老师,圣人曰……”

    李曜摆手打断他的话,淡淡地问:“你可是想到了‘见利忘义’这个词?”

    冯道脸色涨红,却没辩驳。

    李曜呵呵一笑,继续看着窗外,悠悠问道:“你可读过《周易》?”

    冯道硬着脖子点了点头:“学生粗有涉猎。”

    李曜也不计较他的表现,淡淡问:“何为乾?”

    冯道答:“元亨利贞。”

    李曜点点头,说道:“何为元?”

    “大,始。”

    “何为亨?”

    “通达,顺利。”

    “何为贞?”

    “正而固者也。”

    “那么……何为利?”

    “这……”冯道蹙眉道:“有前贤以为,此利,所指乃为‘适宜’。”

    李曜笑了笑:“你以为合适吗?”

    冯道犹豫了一下,微微摇头:“似有不妥。”

    李曜哈哈一笑:“这世上总有那么些人,自命清高,不肯言利。殊不知,人若不言利、不谋利,就只能过回茹毛饮血的日子去了。”

    冯道吃了一惊:“学生驽钝,不知老师此言何解?”

    李曜却不直接解释,而是问道:“可道,为师问你,若这晋阳城中,有一巨富,家资千万,有一日他忽然散尽家财,分发全城,使晋阳百姓每人得钱数十贯之多。你说,此人可算得上君子?”

    冯道正色道:“若有这等仗义疏财、广为善举之人,自然可以称得上是君子。”

    李曜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继续问道:“然则原先此人名下,有田庄、有工坊、有茶楼酒肆、有布店米铺……只因他散尽家财,这些店中的掌柜、伙计,田庄的长户短工、工坊的匠人学徒……这诸般人等,一夜之间,都失了谋生之所,终于落得个流落街头,乞讨度日,甚至沦为饿殍。这滔天罪孽,却又是何人造下的因果?造下如此大罪之人,你说,可称得上君子否?”

    冯道愕然失语,喃喃道:“这……怎会如此?”

    李曜不理他,又说道:“又有一富人,虽有万贯家财,平日却吝啬之极,食不见rou,衣不着锦。因而家族财富,越积越多,仓中库中,粮食如山。此人之吝啬,乃是一文钱都恨不得掰做两半来花,你说这等图利之人,可算君子?”

    冯道厌恶道:“此等人物,闻之令人生厌,岂可言君子?”

    李曜呵呵一笑,忽然面色一正,慨然叹道:“然则忽有一日,河东大旱,无数百姓颗粒无收,眼看就要出现巨大灾荒,弄得饿殍遍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此巨富却自开粮仓,捐粮于朝廷,使官府得以广设粥铺,赈济灾民,因而活人无数。如此,你以为此人可以为君子乎?”

    冯道再次愕然失语,半晌之后,终于只能露出苦笑:“如此,的确可称君子。”

    “所以。”李曜说道:“某心中之君子,不在于其他,只在于利。此利,乃指有利于国,有利于民。但凡所思所为有利于国、有利于民者,便是君子。”

    冯道肃然正色,恭恭敬敬向李曜行了一礼,道:“学生谨受教。”

    李曜微微点头,冯道却又忽然问道:“不过老师,学生心中仍有一惑,万望老师解答。”

    “但说无妨。”李曜点头道。

    冯道问道:“倘如老师所言,靖节先生(陶渊明)这般隐士,虽字高洁,却于民无利,如此岂非难当君子之称?”

    李曜摇头道:“你只见到靖节先生隐居世外,却未曾思及其他。陶公曾数度入世,欲为造福百姓之事,然则桓玄囚君夺权、刘裕滥杀无辜,此等人之所作所为,只为私欲,不为民生。陶公失望之余,深知不可同流合污,因而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佳话,以身为范,教导后人。或许,他在生前并未为民谋到多少利益,但在死后,却也垂范千年,这又岂曰无利?更何况,陶公留下许多千古名篇,开创田园一派,实为我中华文化增光添彩,如此又岂曰无利?可道啊,你对利字的理解,还是太过拘泥于行迹,桎梏于字面,也是,你毕竟年纪尚幼,虽是聪慧,见闻仍缺。古人曾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样吧,今后某出行出战,你都随从,增长见闻,以为积累,久而久之,许多道理你便可以自行悟出。”

    冯道眼前一亮,道:“多谢老师栽培。”

    李曜似笑非笑地问道:“可道,你可要想清楚了再回答,随军出征可不是请客吃饭,为师并非神仙,可不能保证百战不殆,你在军中,那可是有危险的,一个不慎,就有可能殁于乱军之中,一生志向化为乌有。”

    冯道面色坚毅,断然道:“屈子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老师若以为学生年幼,贪生怕死,那却是小看了学生。学生虽骑不得劣马,开不得强弓,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学生还是懂的,哪有父亲上阵杀敌,儿子却心下惶惶,不敢相伴之理?老师今后若是上阵,学生虽无甚本事,但只陪在老师身边,总是做得到的。”

    我虽然帮不上你什么,但至少我能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