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节
目前来看,除非孟十二郎和朱高煦同时脑袋抽风,在信中提及大逆不道的言论,否则,朱棣乐得儿子长进。 “不愧是大师的高徒。” 永乐帝借给道衍送赏的机会,表扬了大和尚的徒弟,同时提出要求。大师的徒弟能把老子的两个儿子给掰正了,朕的长子,大师就不能想想办法? 道衍接到赏赐,谢主隆恩。对于天子的要求只是高深一笑。 送赏的王景弘顿时头大。 胸有成竹还是准备撂挑子不管了,大师至少吱个声啊! 什么都不说,咱家怎么给天子回话? 道衍始终没出声,捻着佛珠,闭眼念经,送客之意昭然。王景弘不敢再问,只能带着人匆匆回宫,一路上左思右想,始终想不出该怎么上报,头更大了。 王景弘离开不久,厢房内的道衍睁开双眼,放下佛珠,离开蒲团,取出纸笔,给远在北平的孟清和写了一封信。 洋洋洒洒上千字,信中内容不见新奇,字里行间的隐晦之意,只有“师徒”两人才能真正读懂。 永乐元年十一月辛未,连下数日的大雪终于停了。 天子如期启程南归,行部及留守行后军都督府上下出城送驾。 会同馆里的鞑靼和瓦剌使臣有幸在天子南归前得到召见。 让使臣没有想到的是,明朝天子对兀良哈被抢一事,只是进行了口头斥责,并未声言出兵讨伐。之前鞑靼和瓦剌寇边之事也是几言带过。 鞑靼使臣取出国书,道鞑靼可汗鬼力赤愿向明朝称臣,按期朝贡,永乐帝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但要给鬼力赤发金印发衣服授官职,还表示,朕知道草原上的日子不好过,有困难尽管说,能帮的朕一定帮! 鞑靼使臣顿时被感动了。 被冷落在一旁的瓦剌使臣则是心中忐忑,面露不安。 鬼力赤向明朝称臣,瓦剌首领马哈木却没这个交代。眼见明朝天子对鞑靼使臣的态度越来越好,甚至还提出要支援鞑靼一部分粮食,瓦剌使臣的心简直就像外边的冰雪,拔凉拔凉的。 作为鸿胪寺左少卿,皇帝召见鞑靼和瓦剌使臣,孟清和自然可以旁听。 见鞑靼使臣满面红光,瓦剌使臣攥紧了拳头,他知道,计划已经成功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就要等皇帝离开,自己着手实施了。 在那之前,他还要去见一见野人女真的头领。 由于级别太低,永乐帝压根没给女真头领面圣的机会。孟清和要见他们,必须跑趟会同馆,还得到北京行部找个翻译。 原本,鸿胪寺下属部门自备翻译,无奈部门草创,他就一光杆司令。找翻译必须皇帝亲批,上北京行部要人。 动作要快,一旦天子起驾,这人怕是要不出来。 看到孟清和递上的名单,永乐帝眼角直抽。最后,还是在孟清和殷切的目光注视下,拿起御笔,圈了一个准字。 末了,感叹一声,“爱卿除有才具,更有勇气。” 孟清和撇嘴,反正都这样了,和一个掐是掐,和一群掐也是掐,干脆破罐子破摔,捞够好处再掐。 朱棣无语。 于是,赶在朱棣南归之前,孟清和抄底北京行部,除了南京六部,和北京的文官集团也结下了梁子。 想重塑友谊? 今生怕是不可能了。 第一百三十章 朔风又起 永乐帝御驾南归,有幸被永乐帝召见的鞑靼和瓦剌使臣也收拾起行李,准备回草原。 此次大明之行,鞑靼使臣的收获是巨大的。 明朝天子不打算对鞑靼动武,还因鬼力赤的识趣称臣,承诺发给鞑靼救济粮,赐金印冠带袭衣及钞币,奉命出使的鞑靼人,或多或少都得了赏赐,多是钞币,布帛,香料等物。 赏赐丰厚,鞑靼使臣来时骑马,回去就要用马车拉了。 临行之前,鞑靼使臣特地拜会了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的两位大佬,一来正式辞行,以示礼貌,二来打听一下,明朝天子承诺的救济粮什么时候发。 得到的回答是,就在近期。 广平侯袁容一张笑脸,定远侯沈瑄则始终散发冷气。甭管笑脸还是冷脸,都明摆着不好惹。 面对如此高压,鞑靼使臣壮着胆子又问了一句,近期是何时,有没有具体的日子,方便从部落派人接应大明的运粮队。 “草原广袤,且有瓦剌骑兵出没,下臣只是担心中途出了差错。” 小心观察袁容和沈瑄的表情,鞑靼使臣话里话外的表示,不是他不信任大明,实在是草原太大,地广人稀,冬季雨雪连绵,牧民为寻找过冬之地,经常搬迁。鞑靼可汗鬼力赤的王帐也经常是三五日就换个地方。一旦明朝的救济粮进入草原,没有鞑靼派人接应,很可能找不到鬼力赤的王帐,更有可能因不识路况,跑进瓦剌的地界去,那样一来,麻烦就大了。 草原上是强者为尊。 日子艰难时,只能以打谷草,抢劫明朝边境为过冬储备。 无奈明初边军十分强悍,敢上门抢劫的,逮住了肯定一顿胖揍。 从洪武年到永乐年,北元被揍成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草原壮汉们意志坚强,即使被揍,也要组织起队伍再接再厉。没办法,不抢实在活不下去。 受小冰河气候影响的不只是大明,草原上的牧民生活一样艰苦。但这不构成抢劫的理由,也不代表边军会任由他们劫掠。 因为边军的强悍,鞑靼和瓦剌只能化整为零,采取游击战术。壮汉们得手的机会不少,付出的代价同样巨大。 见从明朝占不到太多便宜,鬼力赤和马哈木干脆转而向对方下手。 抢不了大明,还收拾不了你? 部落之间的摩擦不是一次两次,随着永乐帝登上大统,愈加的频繁。 因此,兀良哈被抢,首先想到的就是鞑靼和瓦剌,甭管真相如何,咬死了要和鬼力赤和马哈木死掐到底。 甭管打不打得过,反正先打了再说。老子背靠大明,明朝天子的实力,那是杠杠地! 鞑靼使臣不担心明朝天子食言,只担心瓦剌和兀良哈得到消息,中途插手,把救济粮拉回自己的地盘去。 若是瓦剌还好,大可抄起刀子去讨回来。 换成兀良哈,恐怕就得仔细斟酌一下。谁让人家上边有人,背后站着大明? 听完鞑靼使臣的解释,袁容沉吟片刻,转向沈瑄,“依子玉看,此事该当如何?” 沈瑄道:“陛下口谕,自当奉旨行事。粮草会于近期调拨,最迟在十二月底,也会送到鬼力赤可汗手中。” 鞑靼使者仍是担心,“途中若遇变故,如何解决?” “依瑄之见,贵方可留下联络之人,粮队出发之前可送出消息,请可汗派人至边卫接收,岂不是更加妥当?” 鞑靼使臣不自觉的点头,虽然这位定远侯始终冷着脸,提出的建议却着实是好。 如果能直接派人到明朝边卫接收粮草,正可免了途中的担忧,更不必暴露可汗王帐所在,好,的确是大好! 商议妥当,鞑靼使臣立刻返回会同馆,同随行的同伴商议,到底谁留谁走。按照他的想法,留下的人,还将肩负同行后军都督府打好关系的重任,必须头脑机灵,行事稳妥。 草原壮汉们性子直,脾气烈,不代表没长眼睛。比起北京六部的文官系统,明显还是和北京的武将打交道更顺当。 “听说明朝天子准许在辽东之地开互市,此事也定要尽快报知可汗。” 互市一开,意味着草原上的部落可以利用手中的牲畜马匹换得急需的盐,茶叶,布帛,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 牧民的饮食中,rou类占据了绝大部分。为了保持健康的体魄,茶叶和盐一样不可或缺。 不只牧民将茶叶当作珍贵之物,残元贵族都是一样。 在洪武朝封锁边境贸易,不许任何商队通过边关进入草原的时代,草原上的茶沫都可以卖出天价。 鞑靼使臣队伍停留在北平期间,几乎整日茶杯不离手,茶水一壶壶的灌,身上大部分金银都换成了茶叶。比起草原上的天价,北平铺子里的茶叶简直是白送一样。 此举直接导致了北平的茶叶价格上了好几个台阶。 壮汉们不在乎,还想继续换,北京行部却突然出台了“茶叶限购”政策。 原来,不只是鞑靼,瓦剌使臣也在大批量的购进茶叶。 这么大的交易额,怎么可能不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注意。 北京户部尚郁新直接下令,针对草原来的客人,北平的茶叶全部提价,限购。 提价无所谓,限购却要命。 鞑靼和瓦剌的使臣只能看着铺子里的茶砖流口水,想买就得找上当地政府部门,脚迈出去就是挨宰的节奏。可即便脖子伸出去,也未必能得偿所愿。 愿不愿意宰你,要看郁司徒的心情。 得知消息,孟清和沉默半晌,感叹,谁说大明的文官都是迂腐的书呆子? 北京户部上下明显不在此列。 不只是北京的郁司徒,南京户部的夏尚书宰人本领同样不一般。 据悉,十月有西洋刺泥国回回乘船前来朝贡,带的胡椒太多,干脆在船舶停靠处摆起了地摊。 明朝虽然没有城管,却有皂隶衙役,兵马司锦衣卫。 没有许可就摆摊,还不是在规定的互市,十分不利于市场管理。 有司奏请,刺泥国回回远道而来,不知上国律法,违法之处可以不做追究。但是,在大明做生意必须照章纳税。甭管皇帝批不批,态度必须摆正。 即使同文官集团各种不对付,孟清和也不得不对此举翘大拇指。 哪怕最后不收税,也得让这些外来者知道,管你是西洋还是东洋,在大明的地界,就得按照大明的规矩行事。遵纪守法,这是基本。 不服? 板子拍下去,拍完驱逐出境。 什么才叫强国之势? 绝不是蒙着眼睛自我陶醉。 应是不欺人,也不被人欺。敢欺我,巴掌扇回去,大脚踹过去! 北京户部的郁司徒给孟清和上了一课。 南京户部上下也让孟清和惊讶一回。 天下的聪明人何其多,即便来自于后世,敢轻视土着照样要命。 虽说受到了教育,也对郁司徒举大拇指,但在挖墙脚时,孟清和也没客气。 拿着永乐帝亲笔签字的批条,孟伯爷光明正大敲开北京行部大门,挨个部门拨拉,甭管愿意不愿意,直接临走一大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