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在线阅读 - 第302节

第302节

    另有安龙、翁宝等一干童子营甲寅生在行列里怒吼道:“若无王上,朱氏国祚早亡,王上历四朝扶三帝,对待朱氏已经仁至义尽,王上,如今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啊!”

    边上的禁卫军、内侍也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颂道:“请王上以天下为念,代明而立。”

    三辞三让的程序已经走完,郑克臧只能掩面言道:“尔等、尔等置我父祖三代心血于何等地步,置孤于乱臣贼子啊……”

    言罢,郑克臧踉跄的走回行宫之内,众军仰身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郑克臧接受劝进的消息飞一样的传到南京,泰顺帝在银台递入的通报上批示道“朱氏德微,不足以莅临天下,今日夏王得万民拥戴,此天地旨意,朕当拱手承让……”随即钦天监呈报三日内可举办禅让大典,泰顺帝乖乖的在呈文上朱批曰“可”。

    由此,武定中兴不过七年的明王朝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三月二十一日清晨,患得患失的泰顺帝黯然离开了南京紫禁城,前往城外钟山孝陵哭祭。与此同时,不过是空壳的明廷礼部也派若干冗员扫祭闵、惠二陵,向前两代大明皇帝通报大明治世终结、神器即将易主的消息。

    当夜,泰顺帝夜宿孝陵祭殿,继续以不肖子孙的身份向明太祖忏悔。

    三月二十二日丑时,夙夜未眠的泰顺帝离开孝陵驱车前往南门(光华门)外天坛等候。

    是夜,郑克臧也未能安眠,未时以后便在持着火把的卫士的护卫下前往南京天坛。

    每行十里左右,郑克臧便下车入早就准备好的休息处沐浴更衣,同时叩谢天地神灵的庇佑。就这样,一步一顿,一路拜祭,遂于寅半时分抵达天坛正门。

    寅半本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分,但是在数万支火炬的照耀下,天坛如白昼一样明亮。以帝王袍服出现的泰顺帝一步一叩首从台阶下膜拜至天坛顶部,并冲着【昊天上帝】神主以臣礼三叩九拜。随后泰顺帝上表文,自陈明室失德乱政致使胡虏入寇,神州腥臊的事实,并颂赞郑氏三代不屈抗敌,终于光复半壁山河的功绩,提出效仿上古、让国于郑氏。

    此时郑克臧也一路叩拜来至天坛顶部,两位人主次第再向【昊天上帝】叩拜。随即泰顺帝解去帝皇冠冕及皇帝服饰,边上随侍的礼官将这套服饰隆重收起,只着内衣的泰顺帝正想倒退而下,郑克臧伸手制止,然后解下自己的外衣披在泰顺帝的身上。泰顺帝拜辞未果,便感激涕零的拾阶而下,退到天坛下臣工的队伍中。

    此时郑克臧再次叩拜天地,此时礼官奉上华夏皇帝袍服和十二旒天子之冠,并有代表文武的礼官奉上华夏天子之宝和御剑。郑克臧一一穿戴整齐并将印玺和宝剑悬于腰畔。

    也不知道承办的礼部是如何现场直播的,当郑克臧穿戴整齐一刻,天坛下传来了整齐的山呼万岁的声音,伴着一阵阵“万岁、万万岁”的声浪,郑克臧再度以皇帝身份叩拜【昊天上帝】,并以奉天景命总理山河臣郑钦的名义再焚送一份表章上天,表示今后善待明室并接过明室未尽之北伐中原恢复神州的责任。

    袅袅的青烟散尽,郑克臧直起身子回到天坛入口,此时恰好太阳东升,破开黑暗将一缕晨光照拂在他的身上。如此神秘的暗示顿时激起了一众华夏朝文武的人情,无数人声嘶力竭的向以皇帝盛装展现在人前的郑克臧欢呼着,中和韶乐也随之响彻了起来……

    禅让皆登基大典之后,郑克臧在群臣的拥护下于南京紫禁城奉天殿举办了大朝觐,到场的除了到南京观礼的江淮、江南、浙东、浙西等处地方官吏、军将外,还有(南)朝鲜、琉球、北河三国朝贺使,英圭黎、法兰西、西班牙、丹麦等泰西各国商馆的观礼人员。

    朝觐尚未结束,郑克臧的诏书便如流水般下达下来:“奉天景命皇帝制曰:改泰顺二年为武成元年,改南京应天府为金陵府,南京紫禁城改为金陵行宫,另暂以武昌府为行在,东宁承天府为东京……”

    宣布完国都的位置之后,郑克臧又处置家事:“奉天景命皇帝诏曰:王妃陈氏贤淑惠人,安抚内院向无差池,宜授中宫、母仪天下……一众皇子年幼不宜封国,乃授皇长子长沙郡公、皇次子番禹郡公,余者待年齿稍长后再行议处……授郑歆佳为德安公主、郑歆柔为德阳公主、郑歆月为德惠公主……”

    第三道诏书是关于泰顺帝和朱氏子孙的:“……朱氏让国,功在千秋,朕当不吝勋赏乃赐国宾……封朱怡铭渔阳郡开国公、世袭唐国公、渤海郡王,赐头等勋章、宝鼎勋章、云龙嘉章,食邑二千甲……其余前明宗室各自有差……”

    接下来是华夏朝的宗室:“……加封郑克爽为世袭梁国公、渔阳郡王,赐头等勋章、宝鼎勋章、行龙嘉章,食邑一千八百甲;加封郑克举为世袭弋漾郡公,赐二等勋章、行龙嘉章,食邑一千六百甲;封郑聪为世袭颖国公,赐二等勋章、宝鼎勋章、行龙嘉章,食邑一千七百甲;封郑克期为世袭九江郡公……”

    宗室之后乃是功臣,之前郑藩未能突破明代封爵制度,只能在公侯伯的圈圈里打转,搞什么一二三等侯、一二三等伯,至多也就是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就等显爵来。如今郑氏开国,借着革新的东风,郑克臧对此做了极大的修正,功臣爵位与宗室爵位一样分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郡伯、县伯、郡子、县子、县男等十二阶。其中亲王之位一般不授于功臣,因此功臣爵位其实是十一阶,不过郡王王爵不能世袭。

    由于华夏朝是禅代明朝而立,不少在明郑时期就受封爵位换成华夏朝的爵位后阶次都有所下降,譬如郑明时代排在第二阶的一等侯爵沈瑞到了华夏朝就成了第七阶的县侯、三等侯的吴铿就只能是县伯,至于几位孙有劳等伯爵到了华夏朝就只剩下郡子、县男了。不过这一局面是郑克臧刻意造成的,毕竟升无可升了对所有人来说都不是好事,更何况他并非只想局促于半壁江山,自然要把胡萝卜悬在马首让下面人奋勇前行的。

    当然新朝建基嘛,普惠奖也是要给的,所以洪磊、杨英得了县伯的彩头,郑斌、陈绳武、郑英平、柯平等晋封郡子,等而下之的蔡济等内阁参赞大臣、内阁大臣得到县子、一般的尚书和吴潜、陈敦文、黄良弼等地方都督也大多获得了最低一等的县男。至于统兵大将则获得了相应的爵位,从县伯到县子不一一而论。

    这些都是世爵,原来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正千户、副千户、卫镇抚、百户、试百户、所镇抚的九级显爵也得到部分保存,不过名目改为了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侯、开国县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等七级。而且开国公、开国郡公这样的高级显爵也不在是容易取得的,今后没有副将军或尚书以上的地位几乎不可染指。

    而且根据郑克臧事先厘定的华夏朝的爵位律令,开国爵位将位列结衔之首以示彰显本人的功绩,而世袭爵位只能排在第二的位置上……

    第444章 诸省

    在给文武百官加官进爵之外,郑克臧还下达了一道至关紧要的诏书,这就关于华夏朝统治根基的《功民免税律》。所谓功民,一般意义来讲是指在夏军中服过军役的官兵,其后引申开来才包括在夏朝官府中任事超过二十年的官吏。

    根据这道律令,凡是拥有功民身份的夏朝官吏子民,在其活着的时候拥有一定的免税额度,免交除商税、交易契税以外的所有赋税——一般而言由于华夏朝不征口赋,摊丁入亩后又不征劳役,因此除了商税、交易契税以外最主要税赋就是田赋。

    所谓“一定额度”自然有区别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国显爵就是功民资格的延伸,因此从功民至开国侯之间,一共分六个免税区间,最高的开国侯可以豁免一千二百亩内的田赋,而普通功民也可以获得豁免最高不超过一百五十亩土地田赋的税额。

    正是因为功民资格涉及到经济上的利益,因此功民和显爵身份是不能继承、赠与的,这既是为了保证华夏朝的财政收入,也是为了确保夏朝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更是为了不让世家子躺在前人的功绩上成为纨绔子弟、国家蠹虫。

    同理,华夏朝的世爵继承也同样遵循这一制度。各阶世爵只有朝廷礼部认可的、具有功民资格的世子能继承上一辈留下的爵位,其余无论嫡庶,一众从子只能获得证明其贵族子弟身份的云骑尉称号。这云骑尉既不是散官也不是爵位,最多只是一种身份证明,且只能保留一代,这就逼得这些世家子弟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前途。

    当然,皇族宗室方面总归要网开一面的,所以除了世子能继承爵位之外,其余将降三等授爵,直到跌出县男之外,才降入臣籍。根据这一制度,从世袭国公降到臣籍需要四代,离皇室关系较远的世袭郡公、世袭县公降为臣籍只要三代,自是可以大大减少宗室的数目,减轻国库、内库的财政压力。

    在控制爵位数量和爵位高低之外,郑克臧着意还控制赐田数量。

    由于赐田是世袭领地且不缴纳任何赋税的,因此郑克臧颁布的《爵律》中规定,地位相当于正一品的国公授田上限为田地、山林一千八百甲,相当于从一品的郡公授田上限为一千六百甲,相当于正二品的县公授田上限为一千五百甲,相当于从二品的郡侯授田上限为一千二百甲,正三品县侯不超过一千甲,从三品郡伯止多八百甲,正四县伯止于五百甲,从四品县子不超过三百甲,正五品县子最多二百甲,从五品县男授田止在一百甲以下。

    由于华夏朝的财政长期出于紧张状态,为了保证中央财政的健康运作,《爵律》中还规定授了田便不再另给爵禄,因此只有不能世袭的亲王、郡王两爵才额外给予八百贯和五百贯的月俸以示区别。同样,显爵方面也因为给了免税空间,所以也就只有开国公、开国郡公这最高两阶每月有一百贯和八十贯的额外月俸。

    由于华夏朝宗室跌落臣籍的代数较短,所以郑克臧并不反对宗室经商、从政及进入夏军服役,尽管因此遭到了不少持重大臣的反对,但是郑克臧却认为宗室经商是禁而不绝的,从政在现阶段内阁分权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出现另一个李林甫,至于夏军现行的制度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是极其先进和完善的,基本排除了宗室夺取兵权进而夺取皇位的可能,更何况北面也有宗王领军,怎么没看见对方出现谋朝篡位的事典,因此不置一词……

    颁布了《功民免税律》和《爵律》之后,郑克臧又下令对夏军的军阶进行了调整。

    郑军原来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副尉等五个级别,这一次改为了将军、都尉、校尉、副尉、军使。其中将军一级两阶正从四品,具体分为正一品大将军、从二品上将军、正二品将军、从二品副将军。由于郑克臧此前为明朝的招讨大将军,所以正一品大将军是设而不阙,此后曾一度改称元帅,随即又改回大将军,终华夏朝始终不授。

    既然大将军只是虚衔,所以上将军就成了华夏朝的最高军衔,其与将军、副将军一样,都可以在名前冠以各种称号,譬如冠军上将军、车骑上将军等等。

    都尉一级也分两阶正从四品,不过出于军中文字简洁易懂的目的,郑克臧只是简单的将其定为正三品头等都尉、从三品二等都尉、正四品三等都尉和从四品守阙都尉,且都尉以下各级名前都不再冠以称号。

    校尉亦分正五品头等校尉、从五品二等校尉、正六品三等校尉、从六品守阙校尉。

    副尉亦分正七品头等副尉、从七品二等副尉、正八品三等副尉、从八品守阙副尉。

    军使分为正九品头等军使、从九品二等军使、流外一等的三等军使和流外二等的守阙军使。对比正在形成的泰西军衔来看,军使相当于军士、副尉相当于准尉、校尉等同于尉官、都尉则相当于校官。至于军使以下还分正兵、辅兵、养育兵三等。

    以当前夏军师、旅、团、哨、队、班的编制来看,班长通常为头等或二等军使,领队官为通常为三等副尉或守阙副尉,哨把总由头等或二等副尉出任,团千总为二等校尉、旅分统为守阙都尉、师统制系头等都尉。

    头等都尉是正三品,而之前各师统制是从二品,看起来是比之前跌了一阶,不过对比地方官阶可知,降低品阶并非单独针对军方,譬如一省之长的都督,也由原来从二品、正三品皆可正式定阶为正三品、武昌府尹和承天府尹也据此定为从三品、留守正四品、普通知府和知州为从四品及正五品、两京及部分留守府知县从五品、普通知县正六品……

    除了品阶上有所变动外,华夏朝基本沿用清代行省制度,但称呼上却保留明代体制称“某”省为“某处”地方。当前华夏朝共有省及副省级行政区二十一个,其中行在武昌府、东京承天府算是省级单位,琼州、潮州、太平、荆州等四大留守府算是副省级行政区,此外另有行省十五个,分别是:江淮、江南、湖北、江西、浙西、浙东、福建、赣南、湖南、广东、广西、广南、贵州、云南和叙永。

    江淮等处地方共设新昌府、扬州府、安庆府、六安府、庐州府、凤阳府、通州直隶州等七个府州,其首府为新昌府;江南等处地方下辖金陵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太仓直隶州等七个府州,首府移往镇江;湖北等处地方下辖襄阳府、郧阳府、南阳府、汉阳府、黄州府、安陆府、德安府、宜昌府、恩施府等九个府,首府置在襄阳,另外原属荆门直隶州此番调整后并入安陆府;

    江西等处地方下辖南昌府、九江府、饶州府、广信府、抚州府、袁州府、吉安府等七府,首府南昌未变,另外原江西省所属瑞州府并入南昌府、南康府省入九江府、建昌府并入抚州府、临江府省入袁州府;浙西等处地方辖杭州、严州、衢州、湖州、宣州、徽州、池州等七府,首府依旧置于杭州;浙东等处地方辖台州、绍兴、宁波、金华、温州、处州等六府及福宁直隶州,首府迁往台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