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大宋新的商业规则!
“够了!” 皇帝大怒,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 “唐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给朕说清楚!” 唐恪镇定下来,便将他经历的来龙去脉都说了一遍。 “陛下,臣绝无半分要与张清远勾结之意,那华兴纺车确实堪称奇迹,臣爱惜良才,才召见了他,听他说完后,便让他按照大宋律法去诉状,至于他是否将那专利献给商部,臣未做打算,他若是献了,对朝廷自然是好事,没有献,那也是他自己的权力。” 唐恪声情并茂,说得颇为动人。 徐处仁道:“请陛下将此事交予臣处理!” “不劳徐相公,朕要亲自处理此事,兹事体大,大宋专利法关乎大宋科学昌盛与否,谁若敢在这上面胡作非为,朕要他的脑袋!” 皇帝的声音就像天公在发怒,在朝堂上回响,让所有大臣心中发寒。 他们没想到,皇帝对此事如此看重。 看来这下要死人了! 退朝后,大臣们纷纷开始议论此事。 皇帝在朝堂上并没有处置和怪罪任何一个官员,但这件事却才刚刚开始。 至少,在退朝后,商虞司的员外郎顾永志立刻被抓了起来,是皇帝亲自给督察院下的指令。 下午的时候,皇帝亲自到了督察院,对顾永志进行了问话。 当天晚上,张家被查抄,张家所有人被逐出张家,张清远被打入死牢。 第二天,大宋邸报的头条和大宋快报的头条,部都是张记布行与华兴纺车的报道。 不仅如此,连商虞司员外郎顾永志的处理结果也被报道上来了:斩立决! 顾家被抄家,所有人被逐出顾府。 人们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朝廷会对这件事如此重视,并且处以重型,但是人们却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在专利法推行之初,用张清远和顾永志的人头,在大宋立了一个榜样,不要试图去挑战大宋的专利法! 这件事震惊了东京城的商界,同时也在京兆府、幽州和杭州等地掀起了波澜。 接下来,大宋邸报和大宋快报正式报道了华兴纺车专利的所属权。 在大宋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的时候,有一个人用白话文这样写道:当时朝廷对华兴纺车的专利归属报道并未得到太多人的理解,在那个专利意识尚未萌芽的阶段,人们无法理解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态度,直到华兴纺车真正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 关于参知政事唐恪和权知开封府尹李道尘的处置,各自罚了一个月的俸禄! 显然,皇帝是不想此事牵动现有的官员体系。 几天后,李氏布行正是开业了。 而之前的张记布行则被朝廷收编。 风向转变得太快,让朱青这样的富商一时间根本反应不过来。 等他们反映过来后,才意识到,朝廷是真的打算推行专利,鼓励民间发展工事和科学。 这无疑是给了民间商人一剂强心剂。 并且让东京城商人们眼睛发红的是,四月份,李氏布行一口气在东京城开了十家分店。 人们惊奇的发现,与其他布行不同,李氏布行的货源源不断,无论什么时候去买,都有。 朱青这样排在大宋第十名的富豪,也看得嫉妒得发狂。 他们感慨世界变了,他们靠朝廷的政策,倒卖粮食,赚了很多很多钱,并且未来的空间还会更大。 不过,以他们商人敏锐的目光来看,跟李氏布行比起来,不算什么了。 因为接下来,朝廷的品造局会使用华兴纺车,那样赚的钱才是真的多。 果然,几天后,大宋邸报就刊登了商部购买华兴纺车使用权一事。 以大宋品造局为例,大宋品造局每利用华兴纺车生产一千件衣服,其中五件衣服的所有营收要支付给华兴商社。 这件事在东京城引起了轰动,而且很快在其他地方也开始传播。 人们这才真正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华兴纺车上,不禁好奇,华兴纺车到底是什么,值得朝廷的品造局出钱使用。 据官方给出来的信息,去年品造局卖衣服就卖了100万贯。 如果是按照这个规则来给华兴纺车支付,一年要支付5000贯。 也就是说,华兴商社什么都不知道,就可以得到5000贯。 随后,大宋邸报上有著名的商贸点评人士给出这样的预测:品造局一旦使用华兴纺车,出货量将至少翻6倍,响应的人工成本将至少缩减一半,无论从哪一点看,品造局都是赚翻翻。 一时间,大宋邸报为此专门开设了一个商贸板块。 春风和煦的三月,东京城出现了许多新词:支付、营收、成本、市场、服装…… 让老百姓们感到更加陌生的还有:创新、科学、专利…… 这篇点评更是直接预测了明年华兴纺车将从品造局收到的钱,将高达10万贯! 若这事不是朝廷参与到其中,必然没有人相信是真的。 这简直就是颠覆了大宋传统商贸的规则,一边是朝廷商部的品造局,一边是民间新兴的商社。 原来钱还可以这么赚! 仅仅只是在这个消息爆炸后的几天,东京城的各大富商,都开始重新思考如今大宋的商业逻辑。 规则变了,朝廷明摆着是要放权给民间,鼓励民间多做创新。 靖康六年的华兴纺车案被载入史册,这一年也被称作是大宋工业革命元年,在波澜壮阔的道路修建热潮中,如同一道惊雷,在朝堂和民间,振聋发聩。 华兴纺车出来之后,对市场的另一个馈赠则是,每一件衣服的价格从五十文,降到了三十八文。 有大宋的商贸学家这样说过:这一年,只要你有胆子参与到服装贸易中,哪怕是成立一个小小的运输队运输原料,你也可以赚一大笔钱。 靖康新政给民间注入的第一波财富,在靖康六年,开始发挥它的作用。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因为真正拉动大宋经济腾飞的蒸汽机,在做最后的改良。 四月,十里桃花尚未落去,路边花雨纷飞。 汴河波光粼粼,游客们早已脱去了厚厚的棉衣,穿着青衫,戴着好看的头巾,慢悠悠欣赏这醉人的春光。 一辆古朴而简约的马车在一队骑士的簇拥下,出了东京城。 出东京城后,那如诗般的风景便似一副宁静的山水画在眼前展开。 沿着宽阔的水泥道,走了约半个时辰,赵桓才来到了大宋第一辆铁轨蒸汽机车的起始点。 不得不说,军器监的执行能力非常强。 二月初,赵桓还跟陈规强调,要尽快做出铁轨蒸汽机车来。 才两个月,最原始的铁轨蒸汽机车就出来了。 这是一辆非常大的蒸汽机车,它安安静静停在双轨上,那用铁打造出来的双轨并不长,目前尚在测试阶段。 看到这个“大家伙”赵桓很满意,虽然和他来的那个世界的老式火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至少雏形已经出来了,而且比上一次的明显要改良了不少。 所有的科学创造,都是要坚定的踏出第一步,雏形破烂没关系,东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 更何况,这东西能在铁轨上跑了。 方圆几里,已经被羽林军团团围起来,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有一个人在上面的炉子里加煤炭和木材。 不多时,铁轨蒸汽机车就开始缓慢动起来。 比起在地面上跑的蒸汽机车,这个铁轨蒸汽机车的速度稍微快一些。 只不过它一跑起来,就发出“哐啷哐啷”的声音。 它后面有一个铁箱子,铁箱子下面也有轮子,被它拉着跑起来,铁箱子里还放了不少木材。 虽然跑烂了一点,但是赵桓心中却颇有成就感,这东西可是大宋运输业的骨架,它的使命是将整个大宋连接起来,彻底拉动跨地域的经济发展。 而此时的大臣们却并不能理解皇帝的心情,唯一觉得这事靠谱的唐恪,还因为前一段时间纺车一事,最近老老实实的。 等那铁轨蒸汽机车跑完后,停在终点。 皇帝非常满意地说道:“徐相公!” “臣在!” “先修一条铁路,从东京城到江陵府!” 徐处仁顿时蛋疼起来,修水泥道的任务已经非常重,皇帝现在突然又心血来潮要修铁路,你这不是坑人吗! “陛下,国库怕是不支……” 皇帝却然没发现太宰是不愿意修的,他亢奋地说道:“这简单,成立一个大宋皇家铁路商社,找东京城和江陵府的商人们募资,先筹备00万贯,让他们做小股东,以后铁路赚钱,每年给他们分钱!” 一些奇怪的词语从皇帝嘴里说出来,徐处仁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是,他不认为那些商人愿意出这个钱。 这铁路可不是闹着玩的,铁矿原本就稀缺,用铁来建一条从东京城到江陵府的路出来,实在是太浪费了。 徐处仁还是忍不住说出来:“陛下,铁器缺乏,不可如此浪费。” “铁矿?”赵桓忽然不当一回事,继续道,“不是说用震天雷炸将山里的铁矿炸出来的么?徐相公,你今年就可以完成东京城到江陵府的水泥道,只要水泥道完成了,铁矿运输将会更加便利!” 其他大臣站在一边,不敢说话,听皇帝一个人在这里装逼。 皇帝想了一些道:“不够就加人!” 据官方统计,在靖康元年,大宋每年炼铁有15亿公斤! 到了靖康五年,大宋每年炼铁量已经达到5亿公斤! 河北、燕云、河东、京东、成都等地,已经各自开设了大型矿场,由朝廷的衙门直接管控,招募民夫采矿。 徐处仁道:“南方各路尚未开始大力推行交子,民间用的依然是铁钱,若是现在用铁造一条如此长的道路,臣担心会被人拆了拿去卖钱。” 徐处仁这么一说,赵桓顿时有些无语。 徐处仁说的还真是有些道理,铁现在也算是贵金属,虽然比起金银要廉价很大,但价值也很高。 但不能因为这样的理由,就不修铁路了吧? 即便是在赵桓前世的21世纪,偷盗公共设施的盗贼依然存在,总不能因为那些盗贼,国家就不发展了? 赵桓杀气森森道:“这个好解决,凡是发现偷盗铁路者,杀无赦!” “陛下,杀总不是办法,臣以为,铁路太过昂贵,水泥道已经可以解决大宋运输难的问题,不必再修铁路。” 皇帝沉下脸来道:“必须修,这件事没得商量!” 说完,皇帝不悦地上了马车,带着人离开。 事实上,军器监的模具都已经快要制好了,大臣们现在反对也完没用。 只是大臣们打心里认为铁路这东西实在太奢侈,皇帝完是出于好大喜功的面子,才要修铁路的。 徐处仁叹了口气,他和周朝对视一眼,都看到无奈。 只能修了,修完之后给皇帝一份财务支出,看到巨大的财政支出,皇帝必然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