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我是华人之南美风云在线阅读 - 一百五十五、 道德仁义礼

一百五十五、 道德仁义礼

    王华突然就想到“饭”这个字。有饭吃,老百姓就心满意足,没有了饭,那就被迫只能反抗。

    难怪历史中无数的农民被压迫到极点的时候,会团结在一起反抗当时的政权,只因为他们连饭都吃不饱,那么除了反抗还有什么活路。相反,老百姓如果能够吃饱饭,那么就会安居乐业,还会虔诚的感谢为他们带来福利的人。

    多简单的道理啊,就连一个普通的印第安老者都知道。对了,印第安人,华人,或者西方人,其实对老百姓来说,无所谓是何种国家,何种政权,甚至何种民族,何种人种,他们要求的只是简单的生活,能够吃饱穿暖,如此而已。

    那么王华他们又何必要执迷于是否华人呢?难道这些区分只是精英阶级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工具吗?

    王华感到自己糊涂了,就连印第安老者过来告别,他都有些魂不守舍。

    因为他推翻不了自己之前来一直来的认知,而要是还固执的保持这种认知,他又觉得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所以,他糊涂了,迷茫了。

    王华忽然想到了后世中闻名遐迩的三大宗教,基督教、教、佛教。这三大宗教都以教化众生为己任,得到了广大人民的信仰。其实,这个基本上是每个宗教的主要宗旨,大教派小教派都一样,国内的道教和儒教不也如此吗。只不过这些教派受到了当地的影响,特别是政治方面的,所以才会形成了这样区别很大的宗教派别,连基督教分成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教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佛教也分做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藏传佛教。

    这些教派主要宗旨也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讲究“众生平等”,基督教教化“仁慈爱人”,教追求“真神唯一”,儒教是在乎“仁义正道”,而道教却是本心“道法自然”。大部分宗教都是采取吸纳的态度。那么,王华他们的天神教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吸收印第安人、西方人以及其他人,和基督教、佛教一样,或者独尊华人,和教一样的态度,或者是学习儒教,以华人为主,吸收为我所用,又或者是和道教一样,无为而治。

    王华眼前忽然闪过那个印第安老者感激的神态,敦厚的笑容,虔诚的态度。

    王华立即有所悟,既然做不了选择题,那就做判断题好了。

    第一个否决是教。

    第二个否决就是佛教了,虽然“众生平等”的道理是没错,但是因为如此,佛教的教义很容易造成民众力量懦弱,面对外力的时候,很容易被人侵略掳掠。源于印度的佛教,居然后来被灭个彻底,反而兴盛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就是证明了这个道理。而王华他们目前的这个形势下,显然是不实用的,没有侵略性不说,而是天生自带受虐体质。

    第三个否决的就是基督教了,基督教的教义“仁慈爱人”倒是很适合普度众生,但是现在他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制度,在西方世界中形成世俗的力量,王华他们要是东施效颦一样,根本就不具备竞争力,难不成成为他们体系的一员吗?但是教义却是可以参考一下。

    所以留给王华可以选择的就是中国本土的教派,儒教和道教了。

    儒教是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形成于世俗和皇权结合的一个教派,深入中国各个方面,也深入民心。它的教义“仁义正道”什么时候都很适合教化意义,反观道教的“道法自然”,有些无为而治的思想,虽然高大,却有些不具备实际意义。

    因此,王华认为最合理的天神教,就是以道教的框架为基础,带上儒教的宗旨,那就是“道德仁义礼。”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就是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人以德。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仁。世人因失去了仁义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所以才教以礼也。

    《素书》开篇即言“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按韩非子的说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翻译成白话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实际内容,而实际内容带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泽,可色泽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义,就是关于仁的事情。办事有一定的礼节,而礼节也有一定的规章;礼,就是义的规章制度。

    按照王华自己的理解,其实很简单,道是水,德是土,仁是根,义是枝干,礼是叶子。道是天道,德是地德,仁是人仁,义是父义,礼是子礼。

    玄奥装逼点的说法就是,道法自然,道生万物,万物有德,厚重载之,人人成仁,不仁不成,义字当先,舍生取义,礼不可废,万物有礼。

    有了这个宗旨,王华就想立即摘录下来,谁知道抬头一看,发现自己还待在天神庙内,不由自嘲一笑。

    王华回到了房中,别人早已睡下,他却挑灯夜读。

    其实,除了天神教的教义外,王华也想到了天神教的人员。

    现在天神教的人员百来人,都是围绕了神像的事情而展开工作,这个显然不行,那么既然有了明确了教义,怎么展开宣传,就到了需要提到台前的时候。

    既然王华认为天神教需要包容吸纳,那么可以不可以,宣传的工作也加入印第安人或者其他人呢。

    这个自然可以,或许可以考虑参考基督教的机构设置,在每个地方都建立一个教所,其实,他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不是每个城市多有一个天神庙了吗,他们可以以此为依托,每逢初一、十一、二十一,展开热闹的宣传活动就可以了,和后世的庙会一样。

    说做就做,王华算算日子,四后天就是十一了,正好可以尝试下。城市王华首先想到是布衣市,那里以华人为主,能很容易接受这种活动。

    在十一月十一日,在布衣市内,在王华仓促的组织下,“第一届天神庙会”举行了。

    活动的内容,参考了后世多方的经验,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祭神。就是祭拜所有的神像,举行游行仪式,现在的神像都是巨大的,自然不能抬,但是可以有纸面做成神像的模样,放在板子上就可以了。游行完毕以后,在天神庙前焚烧掉,作为对天神的祭祀。

    第二部分,教化。王华作为神子,上去对天祷告,吟咏了天神教的教义,末了还朗读了一篇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三部分,祈愿。可以由政府先组织,奉上礼品,献给天神,期待天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家安康。也可以由老百姓自发组织,祈求自己想达成的愿望。

    第四部分,演出。这个有点难度,最好是戏曲、杂耍、游乐、说书等演出,但是王华他们没有这种人才。想了一下,只有派出人员杂耍一下大刀,一对人蹦蹦跳跳弄了半个小时,却也引起大家的热烈的鼓掌声和一致好评。

    第五部分,集市。这个就简单些,一个命令一下,所有人需要交易的东西可以集中在这天来交易,交易场所就是在天神庙内,其他时间不允许路面摆摊。虽然,没有很多的人来摆摊,看的人比卖的人多了几十倍,但是有了第一次,那么第二次就好说了,慢慢就有了规矩,也有了规模。

    自此,有天神教的地方必有天神教的教化,有天神庙的地方必有天神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