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据陈奇瑜所呈奏疏,陕西境内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虽说引起部分争议,然受先前流贼叛乱的影响,各地的情况比较堪忧,这也使得该制在陕西试行,所遭遇的反对和掣肘,远没有摊丁入亩要严峻,而军机大臣、山西巡抚傅宗龙,也打算在山西境内,试行……” “据内务府呈报,新制钱铸造需大于供,特别是工商、建设、邮储、农业、航海银号的先后增设,导致新制钱需求增加许多,鉴于这等情况,西山所驻铸币局规模,已明确要增加规模……” 听着王承恩、曹化淳几人,先后讲明的情况,崇祯皇帝的心情,变得是愈发开心和喜悦了。 在整体局势趋于安稳的大环境下,一些直击旧秩序的新政,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这对于特权群体的打压和约束,起到了极佳的作用。 土地兼并的势头,倘若不能压制下来的话,就算维新变法的新秩序革新,取得再多的成效和进展,都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拟密旨,对上述有司通传。”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着眼前的舆图,“鉴于国朝所处的复杂局势,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涉及到的变动,要以稳字当头,确保走的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的落下,既定的谋划部署,在朕看来是稳健的,就以原有基调行事,遇到任何问题,当第一时间呈递御前奏明。”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做大明的皇帝难啊,要考虑的问题,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以通盘的角度,去分析局势、明确部署。 过去的大明,欠下的历史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想要将欠下的这些账,都逐一的抹平,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确保旧账被清除的前提下,还要起到极好的作用。 “给有司传一道中旨。” 在了解各处的情况后,天色渐黑,崇祯皇帝有些疲惫,倚靠在龙椅上,伸手对王承恩说道:“鉴于国朝当前的处境,朕打算特开一届恩科,此事着内阁办理,朕要招揽天下英才,来治理大明。” “奴婢遵旨。” 对外朝的一些风波,哪怕过去数月之久,崇祯皇帝的心里,都藏着极深的警惕,对文官群体的分离,他要加快部署才行。 既然现阶段的处境,相较于从前有较大缓和,崇祯皇帝决意召开一届恩科,让各地赈灾行署的士子和读书人,都能参与到这场恩科中,以此更换外朝有司的部分职官,确保局势掌握在他的手中! 第八十二章 朝鲜之乱 武英殿。 军机处。 从朝中格局不断出现变动,特别是内务府的职权范畴增多,一些新政的出现,使得饱受争议的军机处,渐渐在朝形成定局。 大明政坛就是这般,它不会一成不变,当新的事情出现时,产生的影响更大,那过去的事情就会被遗忘。 没办法。 大明的权力中枢,承载着整个大明的动向,不说每天都有新变动,可至少每个月都会出现新变动。 那么多的事情要接触,要解决,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盯着一处,倘若真是那般的话,大明江山干脆别存在好了。 “内务府承办的各处军工产业,取得的进展还算不错。” 王在晋倚靠在官帽椅上,看向其他军机大臣、参赞等,开口道:“不过与军机处明确的部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件事情必须要尽快解决才行。 按照陛下的旨意,北方诸省的军改,要逐步见到成效才行,五军都督府那边,已将相应的案牍,悉数从兵部有司接收过来。 一个撤卫设府,一个明确建制,这背后牵扯到的事情很多,而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大规模换装问题。 倘若这件事情做不好,那上述明确的诸事,都不能有效的推行起来,毕竟陛下对军队的要求是极高的。” “此事本官和内务府有司,进行相应的洽谈。” 杨文岳眉头微皱,开口道:“军工产业的筹建,与其他方面不同,牵扯到的事情同样不少。 最核心的一点,是内务府不能增加份额,银子就那般多,想要加快筹建效率,就必须设法筹措钱粮才行。 如果能解决这件事情,那内务府就能向各地赈灾行署,下发一些协调公函,帮着加快筹建效率。” “内务府的那帮人,分明就是想挪用军费啊。” 杨嗣昌紧随其后道:“今年我军机处向内阁这边,争取到部分的军费,可那点份额能做的事情,根本就不多。 现在朝中谁不知道,内务府掌握的钱粮,其实是最多的。 内帑的那些进项,被他们牢牢把持着,做任何事情,只需向陛下呈递奏疏,得到允准后就能调拨……” “杨枢辅,话也不能这样说。” 王在晋摆手打断道:“内务府掌握的钱粮,固然是很多的,可内务府做的很多事情,却都是利国利民之事。 就像赈灾、河政等事,基本上都是内务府直接解决,由各地赈灾行署,去具体落实各项决策。 再者说内务府的特设,本就是总揽宫廷事务,错非是陛下的旨意,他们也不会分管这些事宜。 如今看来,想加快军工产业的筹建,我军机处也要多想想办法,本官觉得可向内阁这边进行商榷,看看能否挪用部分军费,再增添一些份额,确保此事能够平稳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