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说着,周延儒将所拿公函,递到了韩继思面前。 看来陛下这是要在朝掀起大案了。 韩继思心里一紧,下意识接过眼前的公函,心里暗暗感慨,从吏治新规明确下来,虽说做出的成效不少,可还从没有在朝掀起大案。 地方上倒是在北直隶这边,罢黜掉一批贪官污吏,可纵使是那般,亦在朝引起不小的轰动。 毕竟罢黜的官员有些太多了。 韩继思收敛心神,翻看着手中公函,眼眸微张,里面所写名单很多,四十七人,不少还是东林党人! 看到这里,韩继思心里更坚定了先前所想。 韩继思说道:“周阁老想叫都察院做些什么?” 周延儒笑道:“本辅想叫韩总宪,授意各衙署的监察御史,向通政司呈递弹劾奏疏,历数这些人所犯罪名。” 周延儒说着,又拿出几份公函,举起来说道:“这些都是本辅,所收集的一些罪名,希望能增添到这里面。 不过韩总宪放心,这些都不是罗织的罪名,而是本辅命人一项项查明的,绝对经受得住任何人质疑和查验。” 从被擢升进内阁,周延儒主抓吏治新规后,并没有急着做些什么,而是一直在秘密的展开调查。 周延儒心里也清楚,自己想在内阁站稳脚跟,就必须赢的天子的信赖,那么唯一可行的路,就是做好吏治新规的事宜。 而近期朝堂上生出的变动和风波,特别是火耗归公一事出现后,叫周延儒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如果说能抓住这次机会,替天子狠狠打击朝中有司官员的气焰,那他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必然就会变得稳固起来。 所以周延儒隐藏着的獠牙,要彰显出来了! 第二百六十二章 标准化的肇始 庙堂上所生是非,崇祯皇帝不想过多分神去管,权谋算计也好,党争不休也罢,并非他三言两语,就能扼杀掉的。 从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就愈演愈烈的党争,已然渗透进大明的每一寸地域。 人心,终究是这世间最难看透,最难猜透的。 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就代表着嘴上要讲什么话,皇权和臣权之争,处处都会彰显,处处都会爆发。 时下崇祯皇帝所关心的,是辽东战局的推进,刘兴祚率领东江军参战,在辽南积极开辟第二战场,也宣示辽东战局迈向新的阶段。 涉及前线战场的军事指导,远在千里外的崇祯皇帝,能做的可以说微乎其微。 毕竟前线战局的变化很快,不清楚这些变化,就贸然给奋战前线的将校,下达所谓军令进行约束,那只会适得其反。 微cao指挥这等事情,崇祯皇帝绝不会去做。 西山。 “诸卿,当前辽东局势动荡,对各类火器、火药制品、军械等需求量,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 在众人的簇拥下,崇祯皇帝神情严肃,边走边说道:“武备院所辖军工产业,必须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保障每件出产的质量才行。 这是红线,绝不能有任何纰漏。 朕知道你们的压力很大,但奋战在前线的将士,那都冒着被杀的威胁,所以要帮助他们武装起来。” 焦勖、宋应星、毕懋康、王徵这批武备院的英杰,一个个都神情严肃,辽东那边经历怎样的战况,他们这些人都是清楚的。 自从辽东开始出现战况后,军机处所汇总的相应案牍,崇祯皇帝都会谴派王承恩、方正化等心腹太监,向焦勖、宋应星等武备院高层简述,以此敦促他们多多生产。 当前围绕西山一带,筹建起诸多规模化工厂,尤其军工产业发展最为迅猛,毕竟所需的火器、火炮、军械、甲胄等需求太高了。 奋战在山陕和辽东的诸军,拱卫在京畿的诸军,单单是崇祯皇帝所实控的军队,都是极为庞大的存在。 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需求! 来到一处生产车间,宋应星走上前,正色道:“陛下,这就是前段时间,我武备院集中力量,尊奉陛下所明旨意,进行研制的几款木制车床。 参照不同生产的所需,生产出的这些木制车床,会被分配到不同产业线,参与到实际生产中。 只要再给武备院一些时间,臣等皆能向陛下保证,所辖军工产业的各项产量,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宋应星的话在耳畔回荡,崇祯皇帝锐利的目光,盯着眼前那一台台尚未完成组装的木制车床上,不少匠户神情紧张的站在一旁。 眼前摆放着的这些木制车床,看上去是那般笨重和简陋,倘若放在后世的话,甚至连残次品都称不上,只能称之为破烂。 只是对当前的大明来讲,却代表着朝向标准化生产,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往往都是头三脚难踢,毕竟大明先前并没有这些,一切都是宋应星他们摸索着来的。 宋应星、焦勖、毕懋康这些人,见自家天子沉默不言的站着,一个个内心深处难免紧张起来。 为研制这些木制车床,武备院可没少耗费银子。 每个构件都是反复推敲和试验的,包括各项尺寸的明确,不同规格的刀具,不同刀具的分类,不同规格的砂盘等等,这一项项试验下来,银子就像是流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