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若这些谋划部署,能一一落实下来,也将标志着大明的境内,呈现三横两竖多支脉的新境遇。” 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王朝,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对治河湖事都极为重视,毕竟这关系到国之命脉。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对待黄河和大运河的重视,那绝对是历朝历代之最。 黄河若敢泛滥,某处河段若敢决口,那形成的破坏力,是难以形容的,所过之处,唯有用泽国来形容。 大运河若敢出事,那直接危害到京畿安定,动摇国本,时间敢拖延的再长点,不知多少地方揭竿而起。 “在这段时间里,朕查阅了关于这方面的案牍,发现存在的不少问题。”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各地对于治下河道、湖泊的重视不高,甚至对扩宽堵塞河道,清除淤泥,修建水渠和水库等事,往往都是出现问题了,向朝廷报备上来,眼巴巴的盯着国朝调拨的银子,才组织治下百姓解决。 这种被动消极的态度,是导致大明治下,每出现水灾和旱灾,就会造成严重的灾情,甚至是不好的情况出现。 所以落实河长制和四大协理衙门,必须要同时推动开,至于后续所拟定的谋划部署,可逐年落实下来。 同时为堵住地方官员的嘴,增强总河衙门的权势,四大协理衙门一事,必须第一时间谋定和落实到位。 而这个地方河长制,可先行在北直隶试行,北直隶巡抚,兼任北直隶总河长,治下的府州县,兼任各级河长。 以后各自治下的河段,闹出大的问题,国朝就追责到哪一级。 某县出现问题,罢免该县县令,移交有司查办,同时斥责该府知府。 某府出现问题,罢免该府知府,移交有司查办,同时斥责该地巡抚。 某地出现问题,罢免该地巡抚,移交有司查办,同时斥责总河衙门。 另外这斥责次数,敢超过五次者,罢免职务,移交有司查办。 敢出现瞒报国朝的事情发生,造成治下重大灾情者,想保住脑袋是不可能了! 所设总河衙门直属巡察,追究连带责任。” 听着崇祯皇帝所讲之言,徐光启、孙居相也好,南居益也罢,那一个个内心深处,生出阵阵惊骇。 天子这是要下定决心,从根子上最大限度解决水灾、旱灾事啊,倘若是这样的话,那在开始之初,就必然会遭到严重的反对啊。 “陛下……” 南居益有些思绪杂乱,看向崇祯皇帝,想讲出自己心里的担忧。 怎奈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给他这样的机会。 “南卿啊,此事朕知道难度极大,但此事若能做好的话,那将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崇祯皇帝走上前,握住南居益的手,说道:“朕御极登基才三年时间,国朝就遇到这么多灾情。 若朕不加以整治河湖事,那大明日后还会出现多少这样的灾情?国朝又将损失多少钱粮?大明将惨死多少无辜百姓啊。” 对北直隶之外的区域,能否切实有效运转起地方河长制,并在各自的治下,切实做出整治成效,崇祯皇帝的态度并不乐观。 毕竟上下都摆烂掉了,吏治腐败严重,再加之天高皇帝远,尤其是南方的诸省,那就更不用提了。 但是! 该亮明的政治态度,必须要亮明。 该明确的治理理念,必须要明确。 有了这一项优势后,在这三年暂稳期,包括暂稳期以后,崇祯皇帝都能以此出手,那掀起相应的大案,一次次打击贪官污吏,惩处庸官懒官。 南居益就是崇祯皇帝选定的发起人。 势大协理衙门的官员任免,崇祯皇帝都可以交由南居益举荐,给予相对的权柄,好叫他谋划的框架体系,先扎根下来再说。 有难事,不要想着自己独揽,大明皇帝是掌控着滔天权势,但是却不能把各处都管控到位。 若是都能管控好,养那么多官员干啥? 大眼瞪小眼吗? 那要真是这样的话,国朝何必支出那么多俸禄皇粮? 叫能干实事的官员,到各自的位置上,掌握相应的权柄,自己站在他们身后,替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站出来撑腰,这才是一个好皇帝的标志。 现在崇祯皇帝所在干的种种,就是谋定这样的治国思路。 第二十六章 国丈啊,你叫朕怎么说你! “皇爷,奴婢看南尚书离去,情绪并不是特别高涨,甚至还很忧虑。”韩赞周小心翼翼,欠身对崇祯皇帝说道:“那皇爷所定之事,会不会被……” “被怎样?” 看了眼欲言又止的韩赞周,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被搪塞吗?放心吧,他不会这样做的。 河道一事关系重大,且朕所定之事牵扯众多,纵使是南卿,也需要时间来梳理,并依着我大明国情,来进行相应的部署。” 和鞑清的皇帝,严防死守身边太监宦官不同,大明的皇帝,对待身边的太监宦官,往往都颇为倚重。 当然这不可避免的就会滋生出权阉,闹出干涉朝政的事情。 重用身边服侍的太监宦官,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能巩固皇权。 用坏了,会造成伤害。 崇祯皇帝深知这一点,故而在两者间寻找平衡,确保身边有人能用,又不至于滋生出权阉,出现干预朝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