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崇祯八年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

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

    洪承畴和卢象升就任时要不要带着军队过去呢?

    这个得好好考虑一下。

    因为这会牵扯到几方面的问题。

    主要的问题就是粮草物资。

    卢象升手下原有六千天雄军、五千山东兵、六千川军,考虑到连场大战的战损,一万五千人上下应该还是有的。

    这还不包括新降的刘国能部的五千人,裁汰老弱后三千人应该有。

    祖宽和李重进也没计算在内。

    单是这一万五千人,每月消耗的粮草物资就是个不小的数目。宣大边镇本来就不富裕,若是卢象升再带着这么多人马过去,那四海商行就得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供应他们,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商行的正常周转运行。现在虽然不缺银子,但商行更重要的作用是让南北货物可以顺畅的大规模流通,这样会更加有力的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人员致富。

    再说天雄军离开大名府已经年了,期间阵亡将士的遗骸虽然已经送回,伤残者也回到家乡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但活着的将士这么多年未曾见到家中的亲人,思乡之情怕是到了临界点了。这年里会有很多家庭发生了巨变,许多人的亲人也已离开了人世,再不让将士们回家安歇看看,实在是太不人道了。

    卢象升和卢象同也得回家省亲了,他们的老母亲身体不好。卢象升曾经上本提到过,剿灭了流贼就要辞官回家,在母亲身边尽孝,虽然被朱由检驳回,但现在总得让这个大孝子衣锦还乡吧?

    也包括洪承畴,都要回家看看。

    老洪事业心强,从没提起过返乡一事,但自己作为他的领导总得有人情味吧。

    反正现在暂时没事,起码今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了。

    川军也回家看看吧,顺便把饷银和缴获送回去,一同回返的还有阵亡将士的骨灰,缺胳膊断腿的退役伤残。

    都回去吧。有了银子,回家讨个媳妇,或者帮自家兄弟也一起娶妻成亲,给自家延续血脉,了了父母那份心愿。

    后世自己在外地上大学时,最盼望的就是每年的两个假期。一想到回到虽不富裕但却满是温馨的家中,看到父母那逐渐老去的面庞上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心中总是满满的迫不及待。

    人活着不仅是为了建功立业,金钱美色,最重要的是那份割舍不断的亲情和牵挂。是无论身在何处,身处何等的困境,心中那份nongnong的亲情和期盼对自己无声的鼓励与支撑。

    秦良玉的白杆兵也回去吧,朱由检会安排人将白杆兵的饷银送到石柱。

    虽然白杆兵未再参与大的战事,但其忠诚听话的行为也值得这份饷银。

    山东兵也回去吧,这群老实孩子成军后就参加了大战,表现的非常优秀,也该回家歇息一下了。

    黄得功就带着山东兵在单县屯田好了,边屯田边cao训,对于吃苦耐劳的山东兵来说,也算修生养息的一种方式。

    还有陕北的官军,辽东的骑兵,同样也要回家,具体返营日期就由主将自行规定好了,相信他们为了博得军心也不会把假期定的很短。

    自己应该算史上最有人情味的君王了吧?

    君子当n之美。

    这应该是史无前例的全军放假了,而且还是带薪休假,期间月饷照给。

    恐怕所有接到旨意的官员将士们都会大吃一惊吧?这是多大的手笔和气魄!

    如此宽容大度、优待士卒的皇帝,怕是所有人听都没听说过。此举应该超过千古一帝的李二了吧?那么英明的一个皇帝,也没敢如此大规模的给全军放假。

    士卒不是机器,是有思想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

    长期的紧张情绪,严酷的军纪,连续的转战数千里,恶战时战场上的血rou模糊、惊叫惨号,这些巨大的压力下将士们居然没有崩溃,这已经是令人不可思议之举了,他们的身心也该得到充分的调养。回家就是最好的手段,所有的负面情绪,在回到家中,见到亲人的面孔时就会消散殆尽。

    自己要不要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

    管他朝臣们如何非议,老子的军队,老子说了算。

    只是委屈了曹文昭和曹变蛟这对叔侄了,他们远在大西北,现下怕是正在与奋勇作战吧?

    还有孙传庭,他还暂时不能返家探亲,虽然他功劳不次于洪、卢二人。

    但他和洪承畴、卢象升不同。

    两人是卸了临时差遣,暂时无事的情况下才得以返乡探亲。

    而作为一省主官,没有上谕是不能离开当地的。

    随后几日,一队队快马奔出京城,将朱由检的谕旨传往陕西、湖广、四川等地。

    对于即将到来的会试,朱由检并不太重视。

    虽然举子们临时抱佛脚,都在突击恶补农政实务方面的内容,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切都要结合实践才会知道效果如何。

    这个效果和结果需要两三年才会看出来,到时候谁是人才谁是庸才,通过其治下百姓的生活状况就能一目了然。

    将来每个州县配备的御史以及锦衣,会将所见所闻一一汇总起来,吏部会根据这些情况汇总做出升黩的决定。

    这是朱由检在引导大明官场向务实型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逐步改变地方官员重政治轻财经的理念。

    知县做的好不好,将来升迁与否,不再单纯只看赋税,而要看百姓的生活水平。看一年新增的田亩,看亩产量是否提高,看水利设施是否完备,看商品市场是否繁荣。

    州县主官要根据当地实际,鼓励具有特色的各种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

    比如,某个县有大量的林业资源,当地百姓有用树木枝条编织各种器皿的传统,那你这个知县就该大力扶持这种地方特色产业,鼓励农户创办扩建各种作坊,争取使更多百姓除了粮食外有了其他收入。

    朱由检会让四海商行参与其中。

    四海票号要在这种州县开展小额的放贷业务,利息要降到微利即可,其产品收购经销则有四海商行负责。

    票号对类似这种小微产业起到的主要是推动其发展的作用,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这点蝇头小利对于四海商行这个庞然大物来说根本微不足道,但具体到贫困已久的百姓身上,一文钱十文钱也许就会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除了配备到县的御史、锦衣以外,督察院与锦衣卫还会派遣专人暗访巡视,以防各地有弊情发生。

    经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改变,几年之后才能看出一个州县主官的行政能力,所以这次会试的结果并不重要。

    若是其中有表现突出的地方官,拔擢重用是肯定的,朝廷也会将其成功的经验以行文的方式向全大明推广,使其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而对于庸懒散官员的处置,朱由检暂时还未想好。

    在这个时代,能力突出、接地气的官员太少了,大部分官员端上金饭碗之后便丧失了进取心。

    只能升不能降的潜规则很难改变,牵扯的人太多,面积太广,后世那么严格的制度都无法解决,何况现在。

    能者上、庸者下,这个想法太过理想化,你不打破固有的体制,怎么做到?

    虽然朱由检已经给孙传庭下令,在破而后立的陕西率先施行不拘身份、只看能力选拔官员的举措,但目前并未收到孙传庭关于这方面情况的具体奏报,看来他也不敢轻易更改既有的制度和规则。

    文人集团对官位与权力的掌控很难被打破。

    你一个胥吏杂官再有能力,但你一没中举、二没中试,凭什么就要做到地方主官?置我们这些寒窗苦读的正牌举人进士与何地?

    朱由检现在唯一想到的一点就是分权。

    将科举出身官员的权利分出去。

    知县下面不是有县丞、主簿吗?那就试着加强佐贰官的权利,仿效后世的分管制度。

    知县知州名义上依旧是一地主官,大事还是由主官说了算,但具体办事的权利要分散。

    其实这些举措都属于细枝末节,朱由检最终的目的就是减少官府对地方生产活动的干预,最大限度的减轻官员胥吏对百姓商人的盘剥,尤其是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行为。

    如果按照比例来讲,相对于大明一亿左右的人口,大明官员并不多。

    后世曾经有资料证明,大明从太祖到崇祯的两百余年里,总共只有十几万官员,其中进士官有两万多人。

    也就是说,明朝皇帝手下最多时手下一共有两万多官员,比起后世庞大的公务人员群体来说,根本微不足道。

    这两万多官员数目,还是按世宗、神宗这样在位时间长的帝王来算的。

    但虽然官员不多,但州县衙门中的胥吏衙役杂役却是太多了。

    这些人的薪资朝廷是不会发放的,那他们怎么养活自己和家人?

    盘剥压榨百姓就成了他们收入来源的最重要途径。

    他们采用什么手段盘剥朱由检虽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是想方设法从百姓身上搜刮。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百姓把对他们的仇恨转嫁到官府身上。

    但地方官还真离不开他们。

    地方官府每年收取各种赋税需要大量的人手,离开这些人谁去做事?

    如何去n这群人呢?

    首先就是要将他们列入吃饷之列,让他们成为体制中的一员。

    其次就是n杂役的数量,减少各种临时工。

    再就是让地方锦衣卫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以狠厉的手段清除他们中的害群之马。

    对付这些人不会引起任何一方的反对,只会获得各方一致的好评。

    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皇权下到州县之后进行。目前锦衣卫还未大规模的往州县派遣,等扫盲运动完成后就开始下派,几万人的庞大队伍,人手足够使用。

    御史下派就有点麻烦,本身人手就少的可怜,每个州县都派遣根本不现实。

    这个也不难解决。

    目前在京城准备参加会试的几千名举子不就是现成的候选御史吗?

    朱由检前段时间提出的重建国子监,就是他改革大明官场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