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祭仲
走出宗庙,郑忽后背的衣衫已被汗水打湿,冷冽的晚风夹杂着秋的寒意使得郑忽感到彻骨的冰冷。 身体的寒冷结合着此时的心境,郑忽感觉全身像麻木了一样,每走一步都要耗费着极大的力气,像一个重病蹒跚的老人一样。 也不知过来多久,郑忽终于走到了自己的住处。挥退了等候侍候的侍女,郑忽一个人坐在烛火暗影间回想着刚刚在宗庙内发生的一切。 可以说,刚刚这场闹剧之所以会发生,全都是由于自己的思虑不周造成的。自己犯了太心急、太一厢情愿的毛病。只考虑到这种做法或许会给自己带来的收益,而没考虑到因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现在想想,这种鲁莽的做法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不见得比所面临的风险更大,或许私底下的馈赠更为稳妥也更能拉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而自己偏偏头脑发热,完全不顾后果的采取了这种行险的方式来拉拢二人。 郑忽此时的心情,犹如第一次走钢丝的人,走过之后再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那种后怕,真的令人胆战心惊。 “也多亏自家老爹对自己多有回护之意,要不然自己这辈子就完了” 若不是自家老爹下了封口令,郑忽真不敢想象此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或许自己的几个弟弟会大肆宣传自己的“不孝”行为吧!自己的世子之位即便能保住也会失了大部分国人的心吧! 毕竟赏功这种事最后是要“上报”给祖宗过目的,祖宗都同意了,而你却想要把自己赏赐分给别人,你这是对自家祖宗有意见呢,还是对自家老爹有意见呢? 在私下你可以把赏赐分给任何人,但在这种严肃的祭祀场合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策勋前,郑忽还想着一定不要犯这种“不孝”的错误,最后却还是犯了。 而且,虽然自己的老爹对这件事下了封口令。但是要说自家老爹对自己的行为全无芥蒂,郑忽是不信的。 自家老爹是什么人,郑忽可是异常清楚的,整个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枭雄人物之一,就连后世的开国太祖都称赞他老爹“很厉害!” 要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太祖也只是用了一句“略输文采、稍逊风sao”带过而已。由此可见,自家老爹被推崇的程度。 在这样的枭雄眼里,权利才是命根子,自己明显的拉拢之举,郑忽不相信他老爹会看不出来。 所以,这种事绝对会引起自家老爹的忌惮,更别说,还是在宗庙祭祀这种严肃的政治场合,这无异于是向自家老爹公开宣战。 想到这里,郑忽心里怵然一惊,猛的站了起来。 “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郑忽以为自己老爹下了封口令,对自己的封赏没有削减,更没有对自己做出处罚,郑忽觉得这件事可能就这么不疼不痒的过去了。现在想来,也可能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怎么办,怎么办?”郑忽此时心中焦急,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来回在房间里踱步,双手变换着拳掌不停的击打着。 “要不要找他解释一下?” 转念一想,郑忽觉得还是算了,这事本来就是自己想拉拢人心导致的,辩无可辩。况且这种事越描越黑,只会让自家老爹更反感自己。 ……………………………………………… 就在郑忽焦急万分,全无主意之际,而在自家老爹的书房却是另一番景象。 只见自家老爹和祭仲相对而坐,自家老爹随意的翻了翻眼前的竹简,抬了抬眼皮,向祭仲开口问道“大夫以为,今日世子所为该作何解释?” 祭仲闻言,看了看自家君上面无表情的脸色,心中也拿不准自家君上对这件事究竟是个什么态度。于是,缓缓开口道“世子或是无心之失,君上无须放在心上。” “无心之失?” 似是一句轻飘飘的反问,却让祭仲感觉压力陡增。 “世子少不更事,或有感于吾儿与祝大夫结亲之功,方做出如此唐突举动。” 听到此言,庄公面色稍缓“大夫此言也不无道理!” 觉察到自家君上的脸色变化,祭仲一颗紧绷的心算是稍稍放下,但是仍不敢大意。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自家君上是个什么个性,祭仲侍候了这么多年,心里跟明镜一样。 说完这件事,二人又讨论一些国事,当然在对话中,庄公不乏言语偷袭试探,却都被祭仲一一化解。 走出书房,祭仲用宽大的袖袍擦了擦额头和鬓角的汗珠,走了几步,心中才开始平静下来。 回到家中,祭仲马不停蹄地将高渠弥招到书房中来。 “吾儿以为,世子此人何如?” 高渠弥听到他老爹这么问,心中虽有疑惑,却不敢有隐瞒。 道“儿曾以为世子虽长于谋略却寡于决断,实难以成事,而今看来,却是有些果断气象!” 祭仲听完,沉吟了一会接着道“若世子得继君位,吾家将得利几何?” 高渠弥听他老爹这么问,心中不断权衡利弊。良久,才开口道“诸公子皆有朋党,世子若欲继君位,能倚重者,独我一家而已;获利,或不可数也!” 祭仲闻言,眉角含笑,捋了捋胡须道“吾儿既为世子谋的良姻,须多多走动才是啊!” “唯!”高渠弥嘴上答应着,心思也开始活泛起来,他虽然没有他老爹老谋深算,但心机也是不少,听到他老爹刚才的提点,再看着他老爹的表情,就是傻子也能猜出他老爹是想扶郑忽上位。 对于这件事,高渠弥是没有意见的,虽然郑忽在这次祭祀中犯了忌讳,但是作为世子,郑忽继位的可能性极大,毕竟现在不是九龙夺嫡的时代,废长立幼可是大忌,周幽王殷鉴不远! 况且正是由于郑忽这次犯了大错,这反而成了他们这些人的机会,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此时不向未来的国君靠拢,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