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历史小说 - 汴京冷饮铺[美食]在线阅读 - 第218章

第218章

    只是过犹不及,这礼物怎么好像有些老气横秋的,虞凝霜哭笑不得。

    “来来来,快来,饺子出锅了,趁热吃!”

    正说着,许宝花端着一大盆饺子,小心翼翼地走来。

    “这锅是蒸饺,你们谁爱吃煮的,得再等一会儿。”

    虞凝霜欢呼一声,率先上前接过饺子。

    说一千,道一万,对她来讲,只要能吃到阿娘亲手包的饺子,就是一个完美的生日了。

    与那些饺子一同蒸的,还有几个粽子和几个大鹅蛋,许宝花宠溺地拍了拍虞凝霜的手,“先把粽子和鹅蛋吃了。”

    “好!”虞凝霜眼睛笑成月牙,答应下来。

    与那些约定俗成的习俗不同,生辰的时候要吃粽子和蛋——这好像是阿娘自己创造出来的习俗。

    照她的说法是吃了粽子,这一年都正气附身,不被邪门歪道侵袭;吃了蛋,则一年都能完满平顺,遇到艰难险阻也能圆润地滚过去。

    听起来可可爱爱,又……实在牵强。

    其实,虞凝霜知道这是因为自小家境贫寒,粽子和鸡蛋鸭蛋对阿娘来说,是过节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

    于是在潜意识当中,她为这些食物赋予了她所期望的、美好的魔力,并将它们呈到自己最心爱的女儿面前。

    如今家中经济宽裕,粽子和鹅蛋早已可以想吃就吃。但是在许宝花的熏陶下,虞凝霜仍觉得它们就是这世上最好的食物。

    永远的与众不同。

    粽子是在街市上买的。因时节已过,种类不多,这只是最简单的白米粽。

    然而,糯米和粽叶的清香未曾有半分削减,反而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天然美味。

    虞凝霜剥开一个粽子,用棉白线将其别开,别成一片片蘸着白糖吃。

    先是白糖颗粒,沙沙触到舌尖。而后,软糯温热的糯米一拥而上,塞了满嘴的甜蜜。

    糯米黏滑,余香阵阵,要不是怕不好消化,虞凝霜定要吃它个三个五个。

    她吃粽子的空档,众人也早已对饺子发起了进攻。

    田忍冬夹起一个皮薄馅大的饺子,“我就爱吃这蒸饺,劲道有嚼劲儿。”

    虞含雪煞有介事地反驳,“煮的才好吃呢,煮的滑滑的。”

    “好好好,煮的好吃。”田忍冬捏捏小家伙的圆脸蛋儿,稀罕得不行。她吹凉一个喂给虞含雪,虞含雪此时却不管什么蒸的煮的,全部吃光,而后舔着嘴唇还要,逗得众人哈哈笑。

    今日包的饺子是豆角猪rou馅。

    新下的豆角又大又长,粗壮饱满,rou嘟嘟的。因为豆角的组织比其他蔬菜要紧实,因此被剁碎包成馅料之后也不松散。

    只要稍微加点猪rou借味儿,豆角里暗藏的鲜甜汁水就尽数被引了出来。

    更有趣的是,还能时不时吃到豆荚里的豆子。

    这样rou菜均衡的馅料,其实一兜rou馅儿的还要好吃许多。吃多了也不腻,可以尽情大快朵颐。

    蘸酱油的,蘸陈醋的,就着糖蒜的,还有像田忍冬那样无辣不欢,一勺一勺辣子往上淋的。

    众人要把小半盆饺子吃去的时候,虞凝霜才终于剥完了那个硕大的鹅蛋。

    这是一颗五香鹅蛋。

    鹅蛋确实硕大无比,虞凝霜一只手拿不过来。

    它的蛋壳色如莹脂,声近似玉,乃是蛋中之蛋,蛋中的极品。

    虞凝霜成婚时那对大鹅,公鹅被她铁锅炖大鹅,早已魂归鹅星了。

    唯剩下那只母鹅一直养着,留着下蛋。

    虞凝霜偶尔路过后罩房,看见那只母鹅的时候还会伤春悲秋一番。

    心想还不如给它个痛快,免得在这里天天被催着下蛋。母职惩罚怎么无处不在?就因为它会下蛋,所以被留了一命。

    然而,当她看到卜大郎收集的那一筐光亮亮的大鹅蛋的时候,这一点不合时宜的、过于造作的小情绪立时烟消云散。

    真香!

    大鹅蛋真好看!真招人喜欢!

    大鹅蛋下下来,就是给人吃的!

    祖先们历经千万年才进化至万物灵长,虞凝霜总不好驳了他们的面子吧?

    她此身受天地万物供养,待她身死,也化作腐草流萤,野花飞霜,再悉数还回去就是了。

    一点儿心理负担也无,虞凝霜飞速将那些鹅蛋亲手腌成了五香鹅蛋。

    如果是做咸鸭蛋,只加盐和酒腌制就足够美味了。

    但是既然是要腌鹅蛋,策略就要调整一下。

    因为鹅蛋太大,若是想全部入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吃这么大一颗咸蛋,多少是有点儿齁人。

    于是虞凝霜只浅腌一下,将其腌到空嘴吃时而不觉咸,配饭吃时则不嫌淡的平衡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希望鹅蛋的滋味更丰富一些,于是在腌料里加了花椒、大料、桂皮等五香调料。

    如今,五香鹅蛋大功告成。

    剥下来的鹅蛋壳如同碎玉之屑,煞是好看。

    更好看的,却还是那鹅蛋本身。

    鹅蛋的蛋清颜色奇特,不像鸡蛋鸭蛋是实白色的,而是半透明的,宛如水头极好的玉。在虞凝霜看来,所谓“月白色”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