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108节
吴桂芳的想法大概和天子有些相似,因而柳贺求他帮忙,他能照拂之处都尽量照拂,柳贺去拜访李春芳便是他牵的线。 柳贺此前与李春芳交集不多,柳贺考中状元的那一年,李春芳便被高拱和张居正联合从内阁 中挤走了,但李春芳与柳贺毕竟同为状元,对柳贺,李春芳印象颇深。 李春芳与张居正是同年,吴桂芳比他们早一科中进士,眼下吴桂芳虽是张居正新政的支持者,和李春芳之间的关系倒也不坏。 毕竟两人并非政敌,李春芳为人又是出了名的和善,彼此间没必要斗得你死我活。 值得一提的是,李春芳与吴桂芳的字皆是子实,子实是种子之意,二人名中皆有“芳”字,取花草芬芳之意,既是花,自然要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这两人仕途皆十分顺畅,可谓应了“子实”这个字。 对于柳贺所请,李春芳自是应了。 江西桥所为之事已令李春芳十分不喜,何况李春芳也愿意给张居正门生这个面子,他虽已致仕,在朝中却仍有不少旧属,且隆庆二年的翰林,如罗万化、黄凤翔、于慎行、王家屏等人都与柳贺关系不错,几人与李春芳仍有往来,李春芳也常听他们在信中夸赞柳贺。 …… 柳贺来见李春芳,倒也并非只为江西桥一事。 江西桥只是李春芳侄儿的馆师,并非李家人,只为治他,着实没必要劳动李春芳的大驾。 柳贺是想纠一纠扬州府城中偷税漏税的风气,盐税他伸不上手,但商税他还是想动一动的,据柳贺所知,府城中不少铺面都是由李家在暗中掌控,不过李家人行事不如旁的盐商那般张狂,尤其自李春芳返乡后,李家上下都老实了许多。 李春芳微微一笑:“泽远如此行事,是有人授意,还是你本人想这般行事?据老夫所知,朝中似有人欲以金银代米粮?” 柳贺此时不得不佩服,李春芳不愧是干过首辅的人物,尽管他人不在京中,对张居正的动向倒是了解得十分清楚。 柳贺老实道:“是下官自己的主意。” “你果真是太岳的得意门生。”李春芳笑道,“老夫家中的商铺,老夫倒是可以约束他们,但泽远你须知,老夫在此只想安度晚年,若是太闹腾,老夫恐怕也无能为力。” “只要您一句话就足够了。” 李春芳的意思是,柳贺若要收商税,他并不反对,但柳贺需要安安静静地做,不能将事情闹大了。 倒不是李春芳胆小怕事,而是因为有徐阶的前车之鉴。 徐阶也是被高拱赶走的,当年徐阶一走,李春芳就发出了“徐公尚耳,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的感慨,之后没过多久,他果然也回了老家。 李春芳在家倒还安稳,他是兴化人,兴化虽属南直隶,但监督权在凤阳巡抚身上,前任凤阳巡抚王宗沐与现任凤阳巡抚吴桂芳都与他相善,王宗沐任山东布政使时,李春芳还为他的《海运详考》写过序。 而徐阶则在家乡大肆吞并土地,他是松江华亭人,松江与兴化同属南直隶,监督权却属于应天巡抚,徐阶致仕回家后恰好遇上了海瑞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当年海瑞下诏狱时,是徐阶为之奔走才免了海瑞的死罪,海瑞能任应天巡抚,也有徐阶的襄助之力,然而海瑞到地方后便发现了徐阶家中吞并土地之事,徐家吞下的土地比严嵩在江西老家吞的地还要多,以海瑞的脾气自然看不惯,便写信让徐阶退田,之后也在朝野中引发了无数纷争。 当然,这仍旧是隆庆年间内阁争斗的一部分,海瑞只是一枚棋子罢了。 直到高拱被张居正踢走,徐家之祸才算平息,可尽管如此,徐阶长子、次子皆被充军,幼子被削为民,徐家田产也被收没,一代首辅如此遭遇着实令人唏嘘。 因而之前的王大臣案,朝中大臣都认为是张居正要对高拱赶尽杀绝,无他,内阁之传统耳。 徐阶之祸,起源于海瑞在松江府查田。 李春芳要的是柳贺的保证, 他要柳贺即便要收商税,也必须将这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李家家业比之徐家大有不如,可若有人想把他当成攻讦张居正的棋子,那李春芳也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徐阶好歹有张居正护着,但高拱清算徐阶时,即便张居正在内阁中占据高位,一样无能为力。 他李春芳的门生如今大多还在翰院中修史,真到了那一日,谁人能如张太岳一般护着他李春芳? 柳贺道:“下官自是会注意,也望石麓先生替下官照看一二,若有浑水摸鱼之辈掺在其中……” “老夫自会注意。” 饶是李春芳致仕有几年,面对这位致仕首辅时,柳贺心中仍感到一丝紧张。 还在京中时,他见过高拱,还得罪过张居正,对这两人却一点也不畏惧,总结起来的话,大概是他别无所求,他的想法和大多数不惦记着升官的翰林一样,大不了老子就在翰林院修一辈子书,大不了老子辞官回家,等你退了老子照样活蹦乱跳。 而这次见李春芳,是因为他要成事,若是李春芳不应,事情他未必不能做,只是做的过程要多走一段弯路。 他果然还是要做些事的。 柳贺并不知道,他走之后,李春芳就开始给张居正写信,信中夸了柳贺数句,又提道,传闻说你这门生连你的面子都不卖,老夫倒觉得不是这样,夸柳贺来见他时如何尊重,又说柳贺在扬州府中行事,他定会鼎力相助。 其实李春芳和张居正的关系并不算坏,两人是同年,在翰林院□□事过许久,当年徐阶与高拱相争,李春芳其实是站在徐阶这一边的。 但李春芳还是得走,他不走,高拱与张居正两人都无法上位,首辅这位置只能做到刚刚好,赖久了不仅后来者急于上位,皇帝同样也会看腻他。 第143章 来信 接到信的张居正:“……” 李春芳与吴桂芳两位子实兄都来信,言语之间对柳贺多有夸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柳贺十分尊重他们。 那他可以确定,整个朝堂上,柳贺最不尊重的便是他。 但正因为这一点,张居正与柳贺这个门生打交道时便少了一份拘束感,柳贺远在扬州府,张居正对他的行事多有关注,他对柳贺是有期待的,只望柳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忧民忧君。 当然,张居正并不打算让柳贺在外太久。 大明朝的官场核心始终在京城,离京久了便会远离中枢,久而久之就连天子也会将他忘记。 张居正只想看看,柳贺究竟能在地方上干成什么模样,这样才能决定回京之后他对柳贺的任用。 柳贺于此自然一无所知。 …… 十一月后,秋税也要开始征收了,天气转凉,柳贺一边巡查河工,一边去府城的养济院等地探视,扬州府虽不会像河南、陕西等布政司常有百姓冻死的情形发生,但一年之中偶尔也有几起,柳贺上任后便十分注意。 自江西桥案发生后,柳贺对各府府学、县学也多了几分注意,他拨了一部分银子来修缮府学,又撤了几位府学中不合格的教谕、训导等,柳贺虽非大宗师,但扬州府州县学生员皆知柳贺与大宗师相处融洽,他这一番行动,府州县学风气好了许多。 今年柳贺初任知府,等到明年四月,他便要组织扬州府的府试,柳贺正好也能了解了解本地学童的学问。 “今年秋粮征收可有问题?”柳贺问姜通判,自程通判分管恤孤后,姜通判便接了他钱粮通判一职,眼下柳贺相询,钱通判自然头头是道。 在明初,秋粮征收主要是米、钱钞和绢布,而南直隶地方富裕,到了正统时,朝廷便采纳御史建议,以金银折抵米粮纳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张居正一条鞭法中赋役折银的前身,不过张居正之法眼下还未推广到全国,即便在南直隶有折银的传统,但纳米纳粮依旧是秋税中的主流。 柳贺道:“高邮、宝应前年遭了灾,若是百姓有交不出银的,可以缓交,官吏下乡收税者,切忌扰民,若是被本府知晓,本府严惩不贷。” 柳贺上任快半年了,姜通判等人也明白了柳贺的行事风格,柳贺既然说了严惩不贷,那么或早或晚,他这惩处总会落下来——责罚若早反而不亏,官吏们忧心的便是柳贺的责罚通常很迟,这让他们始终悬着一颗心,唯恐柳贺的责罚什么时候砸到他们头上。 柳贺脾气其实不如前任谢知府火爆,但谢知府发过怒事便了了,官吏们最多挨他一顿痛骂,而柳贺平日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官吏们却怀疑柳贺暗中藏着一个小本本,本上把他们每月干了何事悉数记下,等本上记满了,他这知府大人便要动手。 柳贺初上任时,府中官吏以为他柳三元不过是个不通事故的书生,之后他们才发现,这哪里是书生,这就是个活阎王! …… 各府秋税秋收之后就开始征收,官吏们下乡收税时,淋尖踢斛是常规cao作了,还有下乡找里甲索贿的,柳贺十月时查实了一例,便将那两人枷至府衙前示众了一日,并予以重罚。 不过自秋税开征后,撞在枪口上的也只这二人而已,府中官吏都知晓新任知府不好相与,行事上便少了几分肆意。 “若有家中穷困实在纳不上粮的,也不必急着卖田,府中若是有河工、府学修建的,可令其出力抵税,女子可至育婴堂中烧饭、洒扫。”柳贺道,“若是生了病的,记得接至养济院中,一刻不容延缓,此事你要与程通判说清了。” “下官听令。” 姜通判与程通判一直相处不睦,谢知府时程通判得信赖,管着钱粮,就连刘同知都不能与之争锋,姜通判更是处处受他排挤,眼下程通判去了养济院,柳贺对养济院又十分“重视”,程通判便一直在那个位置上脱不开身,姜通判见此也觉十分好笑。 不过他因此更不敢得罪柳贺了。 柳贺审过府中积案后,付推官等人如今十分乖觉,不需要柳贺出声,他们自动便将一些疑案难案处理了,态度几乎来了一个大转弯。 付推官原先想着,柳贺若与本府大族起了冲突,他们这些没有门路的只能被充作马前卒,可柳贺分明要在办案一事上撇开他们,再想到柳贺掌握着对他们的考评之权,付推官硬着头皮也只能上了。 他们只期盼柳贺能够稍稍做人,莫要让他们结局太凄凉。 …… 对此,柳贺表示,自己其实很仁善,可惜扬州府中这一众官员都不信。 他摸了摸脸:“难道我真是卑鄙小人?” 当然,在官场之上,卑鄙小人的数量可谓占据八成以上,别看有些官员义愤填膺地叫骂旁人是卑鄙小人,可他们自己行起卑鄙事来却丝毫不逊于对方。 柳贺此时正在读书信,有来自翰林院中众同僚的,罗万化告知柳贺,他得罪元辅甚深,今年已经休假归家了。 柳贺深深叹了口气,罗万化的脾气是他几位同僚中最强硬的,虽为状元却不为内阁及天子所喜,受重用不如他们同一科会试的翰林。 柳贺离了京,翰林院中也有人员变动,但能任日讲的翰林大多颇受重用,万历四年是乡试之年,不出意外的话,陈思育、许国等人都能任两京乡试的主考官——许国升日讲还不如柳贺早,假若柳贺仍留在翰林院,他必也有资格担任顺天乡试的主考。 当然,柳贺毕竟是有会试中筛落张居正子的实锤在的,今年的顺天乡试又恰好是衙内聚会——张居正子、吕调阳子与张四维子都要参加这一科的顺天乡试。 这几人虽非京籍,但因他们的官当得足够大了,子弟自然能荫锦衣卫籍,便能留在京中应考。 当然,能享受这一待遇的至少是六部尚书起步,京城尊贵,一般人家的子弟还是乖乖返回原籍备考吧。 官员子弟之所以争相应考顺天乡试,实则因为顺天乡试竞争力低,中举的可能更高,对于出生在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的官员子弟来说,自然是在京中应考更好,但对于在云贵、辽东等地的官员来说,锦衣卫籍则让他们多了一种选择,他们可选择在原籍与京城备考。 大明朝对官员的优待体现在方方面面,子弟科考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方面罢了。 所以柳贺虽有资格,却未必能当上考官。 柳贺只是感慨罢了,对于离京之事他并无怨言,他几位同僚好友的来信中也对他多有鼓励,罗万化眼下在翰林院中也很是不顺,但他仍鼓励柳贺在地方上干出一桩事业,待他回家看过父母,他也要来一趟扬州府,看看柳贺在其中的作为。 柳贺也收到了唐鹤征和吴中行的信,他二人在信中隐晦地和柳贺提到,说张相行事愈发霸道,京中多有怨言,不过碍于张相威势不敢声张。 对于张居正,他们隆庆辛未科的士子感受自是复杂,眼下张居正恩威日炽,他们这一科士子体会更多的却是威,而非恩。 放眼洪武朝至今,权臣下场大多惨淡,作为门生,他们不愿忤逆座师,却又从张居正眼下的威风中嗅到了一丝危机感。 吴中行与唐鹤征都觉得,柳贺能外放或许也不错,至少能在地方上干些实事。 吴中行仍在翰林院中修史,万历二年的新进士入翰林院后,辛未科的翰林们也逐渐开始崭露头角,不过吴中行仍在修史,《 世宗实录》与《穆宗实录》修完了,张居正又命吕调阳主修《大明会典》。 唐鹤征眼下则任尚宝司丞,负责印章、宝玺、符牌的管理,柳贺在京中上朝的牙牌就是尚宝司发放的。 仅从唐鹤征的描述中,柳贺就可以想象他这位同年如今是有多么无聊,他爹唐顺之一生轰轰烈烈,能文能武,官至凤阳巡抚,他自己不能上阵杀敌也就罢了,在京中干着权贵子弟才能干的活儿,唐鹤征自然有些不满。 不过两人写信给柳贺也不是为了发泄心中苦闷,除了讲述近期自己有何作为外,几人也有自励互勉之意,毕竟在外人看来,几人在官场上都算不上顺畅。 柳贺给两人写的回信也记录详细,于河道、财税、盐政、恤孤、商业、人事都有提及,柳贺并非万能,他许多想法都来源于好友的点拨,在为官这件事上,吴桂芳这等经验丰富的官员能给柳贺不少指点,但吴中行和唐鹤征也常常冒出一些奇思妙想,用在某些场合能发挥奇效。 柳贺一封一封信写下去,一个下午就快要过去了。 屋内炉子烧得很旺,他一点也不觉得冷,待天色慢慢暗下去,柳贺一封信快写到收尾,正要点一根烛再写,就听门外管家来报:“老爷,施老爷来府上了!” 柳贺初时没反应过来施老爷是谁,直至在门外看到施允那张熟悉的脸,他先是露出一丝笑容,之后却忍不住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