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学 - 言情小说 - 庶出之咸鱼奋斗史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5

分卷阅读25

    就出门了,是时候让杨氏接手了。

    第二天,向晴得了俞老爷的吩咐,带着账本去了杨氏的正院。

    俞大小姐管家,自然账目清晰,账上也没有亏空,杨氏接了账本对牌,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她的当家夫人。

    待到三月二十七这一天,是向晴出门的前一日,舅母周氏代表女方的长辈,亲自去商家铺床。次日一早,向晴风风光光的出嫁了。

    向晚不禁叹气,日后这后宅里的日子怕是越发无趣了。

    杨氏掌家已经月余,其间免不了有些动作,先是提拔了自己的陪房在几处要害做了管事,又揪出了从前厨房管事李全家的错处,让林大家的顶了她的位置。

    对于这些动作,向晚和谢氏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她们需要做的就是经营好谢氏名下的产业,关起门来过自己的舒坦日子。

    谢氏的那10处产业还是由范福桂管着,每年也都有两万两上下的出息交过来。

    因赵嬷嬷年初去世,而范福桂的妻子久病在床,两边来往不便,就说定有什么事就派人到二门上找看门的丁婆子传话,或者是让九儿亲自出府。

    这丁婆子不是旁人,却是外院回事处李全的亲姨母。李全家的一开始伺候的是瑞哥的灶头,后来因为邓mama退下去接了她的班,一家子三个子女都指望着两口子的月例,尤其是李全家的,厨房的打赏一向丰厚。此次被人撸了下来,家里眼见的揭不开锅。丁婆子借着几分香火情就求到了谢氏这里。

    谢氏顾念着以后少不了麻烦丁婆子传递消息,李全家的又是真有手艺,就做主收了她到向晚院里当差。

    杨氏听林大家的说起这件事,倒也没太在意,这杀人不过头点地,李全家的又跟她没有过节,没有必要对人赶尽杀绝。

    向晚自打收留了李全家的,也觉她是个人才,不仅造的一手好汤水,为人也本分知事,眼下只能让她占了个粗使婆子的名额,实际私下里按着厨娘的标准给她付着月例。李全家的感念向晚母女的恩情,偶尔也会为向晚做点汤粥,倒不是她不耐烦整治大菜,实在是向晚屋里只有造汤水的小炉子。所以向晚近来盘算的大事就是,要不要想办法借着瑞哥的名义在后院里弄个小厨房?

    然而,这个愿望很快就破灭了。

    俞老爷觉得瑞哥是时候该开蒙了,不宜再住在内院。

    于是,向晚连欺负呆萌的幼弟这点小乐趣也被剥夺了,这后院里她成了一枝独秀。

    一转眼两个月,杨氏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儿,俞文川每月拨进来的银子,不够使了。

    也不怪杨氏诧异,从前范氏管家一向要强,都是拿了自己的体己填补的,一是范氏要在俞文川面前保留这种优越感,二是她也真不差这点钱。

    到了向晴和谢氏管家的时候,府里居丧,没有宴饮,也没有其他大的开销,向晴的婚事都是自己出的大头,只用了公中出的一万两银子。所以这几年俞老爷给内院那点银子倒没显的拮据。

    到了杨氏这里,平日里还好,一个端午节过去,账上就亏空了五百两,她简直欲哭无泪。她的压箱银子不过5000两,按着这个情形,她都撑不过两年。无奈之下,只好和俞老爷开了口。

    俞文川倒不是有意盘剥,不过是以往从来没因为内府的事cao过心,当即拨了800两银子过来给杨氏补上了,也顺道把每月拨到内府账上的数目往上调了调。心下不免比较,果然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第18章 第18章

    杨氏自打嫁进俞府已经两年有余,在旁人看来,她一个十九岁高龄且不受宠的庶女能嫁给当朝的礼部侍郎俞大人做填房,那是走了高运了,更不必说俞家祖地远在冀州,她上无公婆需侍奉,下无妯娌挤兑,按说这日子该过得不知怎样自在快活。

    可杨氏的烦恼却不能向外人道。

    成婚两年半,俞老爷没少宿在她屋里,可这肚皮始终就不见动静,反倒是平时低眉顺眼的姨娘柳氏,昨天刚被诊出了喜脉。

    俞老爷已经三十有九,年近不惑,如今妾氏有孕,他自然喜不自禁。杨氏心里憋闷还要做出一副大度贤惠主母模样,真是有苦说不出。

    俞老爷不过欢喜了两日,朝堂上就遇到了一件棘手事,他就是想乐也乐不出来了。

    自从太子正月里遇刺,已经过去了九个月,据太医说,那伤口长有三寸,深入脾胃,以往龙精虎猛的太子殿下在东宫养伤,这九个月来一直没有临朝。

    俞文川当初因得了太子的提拔才进了六部,自然忧心储君的安危。诚然,这忧心原本还没严重到让他茶饭不思的程度。可是之后发生的事,却让他焦虑的如那热锅上的蚂蚁。

    俞老爷自打为官就知道,无论在哪朝哪代,替皇家办事,都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能否幸免于难,端看你能不能押对了宝。

    今岁天下大旱,国师夜观天象,卜得龙兴之地盛京龙脉异动,才致使天降灾祸于中原。若要消弭祸乱,需天家血脉亲临龙脉之地祭天七日。

    永安帝这辈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听人劝,于是立刻决定让儿子代他去趟盛京。

    如今太子久病,万淑妃所出的寿王难免蠢蠢欲动,他主动请缨,代天子前往盛京祭天。

    太子养病,寿王作为皇帝第二子代父走这一趟,实属正常,可是俗话说的好,阎王打架,小鬼遭殃。朝堂上寿王的党羽提出,既然是代皇帝祭天,理应用天子銮驾方显郑重,支持正统的御史们却跳出来说,寿王只是亲王之尊,又不是国之储君,用天子銮驾就是逾制。两边相持不下,皇帝老子就说,祭祀承天地之重,是国之大礼,就让礼部的人来说道说道吧。

    礼部尚书上个月得了匹大宛名驹,驯马时不小心摔断了腿,如今还在家养伤,接到圣谕后就保荐了侍郎俞文川当堂奏对。

    俞文川琢磨着,这是要把我架在火上烤哇。

    朝堂上表面是说的车驾,实际却事关国祚,此次马车若能坐得,将来那龙椅是不是也坐得?是以满朝文武都在观望。

    按着俞大人的出身,理应立挺太子没错,可是太子养伤数月未出,永安帝态度暧昧,实在是圣意难测。

    直到第二日上朝,俞文川心里也没有个定计。

    事到临头,俞大人按着本心,支持了御史之言,当场舌战群雄,心里却想着:输赢且不论,至少还能做个不贰之臣。

    于是,寿王这一次祭天,就用了亲王的仪驾。事后,专宠多年的万淑妃没少在老皇帝的耳根唠叨。老皇帝心想,幸亏自己当时没表态,不然更得受个夹板气。

    俞文川知道事已至此,寿王这梁子他算是结下了,自己也只有紧跟太子的步伐,一条路走到底了。

    俞府的老爷夫人各怀心事,下人们惯于察言观色,自然都夹紧尾巴做人,生怕一不小心吃了瓜落,全府上下一片死气沉沉。

    向晚作为